△ 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筆記俠關注我哦~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少将
第 7327 篇深度好文:4086 字 | 10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生成式 AI 突飛猛進、各公司裁員消息不斷、歐美銀行相繼暴雷……處于當前的商業環境,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創業者,甚至每一位職場人,我想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危機感。
那麽,該怎麽辦?
我們除了保持積極态度、提升工作能力之外,很難有更好的解答。
" 态度 " 和 " 能力 " 與我們的工作、生活都是緊密相關。那麽,到底是能力決定結果?還是态度決定一切?他們倆的關系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重溫一篇麥肯錫 7 年老員工的舊文,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職場上有句話,"TA 這是能力問題,工作态度還是好的 "。
通常做得不夠好的時候," 能力問題 " 似乎就比較容易得到諒解。
我承認,時代、機緣、天賦、性格、出身、早年教育,等等這些我們無法全然掌控的因素,關系重大,或許将我們的個人 " 能力 " 劃定在某個範圍内。
譬如,身爲帝都一個普通的職場媽媽,我覺得自己大概率不能爲人類飛向火星做出直接貢獻了,也不能參加奧運會了。我也不敢拍胸脯保證自己現在創業能賺大錢或者改變世界。
然而,個人選擇的力量,依然是太被唱衰了。
在我們此刻能力的邊界,與全然無法突破的極限之間,依然有廣闊的、不确定的空間。
我想分享幾個身邊小夥伴的故事,講講爲何 " 能力 " 由 " 态度 " 決定——
過去的态度,決定了現在的能力;現在的态度,決定了未來的能力。
因爲 " 态度 " 就是,你想把自己 " 能力 " 的邊界,推到多遠。
一、有态度的人,雷達開着
離開麥肯錫後,我做營銷。有次内部培訓,分享理财用戶洞察,我問大家," 如果有個理财産品,銀行承諾回報率 8%,你考不考慮?"
座中多數人會回答 " 考慮 ",因爲銀行背書給人感覺風險極低,而收益率高過一般同等風險等級産品。
然後,我又會問," 還有個理财公司,是我表哥他同學開的,承諾回報率 10%,你考不考慮?" 回答是:" 不考慮。"
" 那 12% 呢?"" 不考慮。"
" 那 15% 呢?"" 更不敢考慮了!"
因爲,你表哥的同學是誰啊,不太敢相信。
這就是個簡單的問答,讓參與者代入用戶角色,感受一下對風險與收益的權衡。這能讓培訓氣氛稍微互動一些。培訓嘛,互動一點沒那麽枯燥。
不久後,我們團隊有個小哥們去給人培訓,我忙,沒參與準備,培訓時我電話接入旁聽。
我忽然聽到他問道," 如果有個理财公司,是我表哥他同學開的,承諾利息 10%,你會考慮投資嗎?"
說句實話,我設計的這個互動,真沒啥了不起。我欣賞這個年輕的同事,因爲他見到一個可能有點效果的方法,就去留心,然後有機會就去試用。
職場上能力比較強的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特别留意 " 别人是怎麽做的,什麽方法能幫我做得更好 "。
他們的雷達始終開着——留意前沿趨勢,琢磨前人經驗,敏感更優方式。就好像少年時那些學霸,總關心别的學霸用什麽參考書、做什麽題庫一樣。
職場上的技能,包羅萬象,動态發展,并沒有一本 " 工具大全 " 可以讓你讀完一勞永逸。
怎麽寫清郵件、怎麽有效開會、怎麽管理時間、怎麽活躍氣氛……放眼望去,是日常中許多人在給你示範。
這一本本打開的書,看我們是否願意去閱讀、去琢磨、去實踐。是在點滴中,我們慢慢地武裝自己,變得更高效。
二、有态度的人,擅長自學
每個幼童的媽媽,大約都讨論過孩子吃飯的習慣問題,會有些孩子需要大人滿世界追着喂。
當我們成年後,職場上也有 " 等投喂 " 和 " 自己吃 " 的大人。前者需要一點推動,後者自己買菜、自己點菜、自己搜索菜譜學做菜。
我們營銷團隊有個女孩是 " 内容運營 ",俗稱 " 小編 "。她寫作流暢,排版精美,但從來不怎麽用 Office 軟件。直到有一天,某個項目熬夜趕工一個 PPT,拉她也來幫忙。
我聽到項目經理跟她說," 這些圖用 PPT 畫行嗎 ",而她回答," 你忙,趕快去吧,我自己百度,不清楚我再來問你 "。
最後交出來的 PPT 很專業(當然與她的寫作與設計底子有關),隻有一張圖她不會用 PPT 畫,用 Photoshop 先做出來,問大家這樣行不行。
有能力的人,對未知的世界,有 " 我可以 " 的态度。
感謝互聯網,整個世界亦是一本打開的書,我們可以自己百度知乎,可以跟人請教,可以買書上課,可以看幫助文件,可以邊試邊學……
這世界上肯定有挑戰智商極限與情商高度的事兒,但阻擋我們的,往往是 " 這沒意思,這很難吧,我不行吧,以後再說 " 的狀态。
是否能夠自己動手、探索新知,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能走得多遠,變得多強,過得多好。
三、有态度的人,盡力而爲
兩年多前,我在前一家創業公司,CEO 提出在陸家嘴地區投放廣告。我們選擇了某個地鐵站廳的廣告位,速度簽約了。
飛去上海,供應商陪着到現場一看,團隊裏一個 90 後當場臉色難看。
我悄悄問他," 你是否覺得不行?"
那是比較早的地鐵線,站廳較爲陳舊昏暗,效果比遠程看圖片差不少。站廳裏乘客行色匆匆,所選區域的視覺沖擊力不夠。同時投放不同形狀的燈箱和立柱,又增加了創意的難度和制作成本。
然而,我這個 CMO 天性猶豫,掂量着檔期已定,這時候修改,不知道是否能行。
90 後斬釘截鐵地說," 一定要改!我去說!可以商量的!來得及!" 所幸供應商很配合,幫助我們做出了調整。
後來我把此事寫進給 90 後的推薦信,他拿下了 Kellogg、Berkeley、LBS 等若幹名校 offer。
實話說,買陸家嘴地區廣告是 CEO 的主意,簽約這個區域是這個 90 後好幾層老闆們的決定;事後沒人能判定投放原來的位置一定不好;他早就說好兩年後申請出國,也沒打算跟這家公司生死到老。
也就是說,改位置,他隻是給自己 " 找麻煩 " 罷了。
隻是,優秀的人,有最強的渴望,要把事情做好。并因爲此,他們獨立思考、反思判斷、提出建議、積極推動。
漫漫職場路上,有那種 "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 的勁頭,才有機會去承擔更大責任,赢得更多的勝利。
四、有态度的人,細水長流
去年,我忽悠一個電商行業的前同事來我們創業公司做消費金融。幹了半年,這哥們覺得自己還是喜歡 " 消費 ",不感冒 " 金融 ",決定重返零售行業。
是我打亂了他職業生涯的節奏,我挺不好意思,就賣力用自己的人脈幫他找機會,最終結果也挺理想。這事兒照理就翻篇兒了。
去新工作報到那一天,他發消息給我," 我今天去 XX 上班,我小窗感謝了你幫忙建立機會的所有朋友,真心謝謝!" 同時給我發了對别人表示感謝的聊天記錄截屏。
一個多月來,我給他介紹過十多個零售圈的朋友,大多是麥肯錫和沃頓商學院校友。盡管加了微信、留了電話,大部分人本來會與他成爲弱關系,從此相忘于江湖。
而他這個小小的舉動——
第一,幫助我再次感謝了我倆麻煩過的人;
第二,向我的朋友們強化了 "Autumn 推薦的人很懂事 " 的信息,我以後再推薦人也容易;
第三,把我的人脈變成了他的人脈,都在零售圈,相逢的人還會重相逢。
和這樣的人打交道,真是心情舒暢,物超所值,下次還願意爲他付出!
你說,這事兒難嗎?确實情商很高,而我知道,他這樣做,并非全部出于技巧。
他一向以 " 靠譜 " 著稱,而他懂得," 靠譜 " 這個人設,是這樣細水長流建立起來的。
人設是這樣,品牌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世間的道理就這麽多,看你是否有意願堅持去做。
五、有态度的人,保持正念
認識一個年輕同事,打過幾次交道後,我隐約覺得怪怪的,卻說不清問題在哪兒。
有一天,我和他的另一位領導的意見不同;事情不大,我和他領導通了個電話,達成了共識。
當時他站在我身邊,長歎一句," 哎,老大們意見不同,我好難做啊 "。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問題是在哪兒。那天,我給他反饋,對他說," 你試試别把這事兒想得多嚴重 "。
他和生活中許多朋友一樣,負責、肯幹,就是容易流露負面情緒。
接觸過一些負能量的人,抱怨一般有兩個主題:
一個是 " 我好倒黴啊 ";另一個是 "XX 好差啊 "。
開會遇堵車,我好倒黴啊,交通好差啊。
馬桶壞掉了,我好倒黴啊,物業好差啊。
老闆出差錯,我好倒黴啊,老闆好差啊。
客戶有問題,我好倒黴啊,客戶好差啊。
别人誤會我,我好倒黴啊,别人好差啊。
……
嗯,是挺倒黴的,環境也可能是挺差的。時不時直抒胸臆 " 喪 " 一下,能消氣解乏排毒養顔。但其實這樣挺累的,周圍人也跟着累。
保持正念,第一不要太過 " 升華 " 壞事。
堵車不至于天塌下來,都 21 世紀了抽水馬桶遲早能修好,老闆意見不同總有辦法解決,各種倒黴事兒誰一輩子都要趕上幾十幾百次,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思緒不要過久停留在不開心的小事上,不讓小事侵蝕正面情緒。
其次,不要自覺 " 無能爲力 "。
抱怨外界很差、抱怨命運不濟,說得誅心一點,潛台詞是這事兒我沒責任,而且我無力改變。
而正能量的人,可以馬上惦記着,怎麽去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動。因爲抱怨沒啥用啊。
相信自己可以去改變境遇,有這點志氣,才能有去行動的能力。
結語
保持正念,盡力而爲,細水長流,雷達開着,自學成才。
這五個故事,都很小,對嗎?沒什麽了不起,對嗎?
是的,但我生活中有态度的人,讓我好喜歡!
哪怕每天早晨買杯星巴克時,某個服務生笑得更燦爛,操作更流暢,有時關心地額外叮囑一句顧客 " 當心燙 ",我都會被感染到。
哪怕某個同事在讨論中多問幾句,促使大家想多一點,我就會不由去企業通訊錄看看 ta 是誰,覺得一起工作,與有榮焉。
即使在工作之外,聊起健身、美妝、追劇、旅行、P 圖、養多肉植物,總有些人喜歡得厲害,研究得透徹,談起來眉飛色舞,讓周圍的人覺得世界豐富又有趣。
遇到他們,我覺得空氣裏哔哩哔哩綻放着 " 我很喜歡,我要做好 " 的藍色電光小火花,咔嚓咔嚓地給我充電。
這種正念滿滿、自我驅動的狀态,推動我們以或許微不足道的速度成長,由量變達到質變,不斷突破自己能力的邊界。
這世上,有天賦的局限,有命運的束縛。這世上,有很多我們做不到的事。
可是,我們可以試試不用 " 能力問題 " 做原宥、逃避的借口。你若不去 push,你又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遠呢。
一邊是社會經濟的層層壓力;一邊是技術爆炸,叠代飛速,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而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階層,都有人在選擇盡力成爲最好的自己。
正如達利歐在《原則》中所寫:
沒有什麽比 " 明白現實世界如何運作 " 并且 " 如何應對它 " 更重要的事。而你在這個過程中的心态,決定了所有的差别。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