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東方在京舉辦 " 第十五屆新東方家庭教育論壇 ",旨在推動全社會深刻認識新時期家庭教育的現狀、趨勢,樹立正确的科技認知和新時代的家庭教育觀,以及提升家庭教育素質,營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穿越周期:爲家庭賦能,伴孩子成長。這一主題得到教育界有識之士的深刻認同。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淑文代表本屆論壇的學術支持單位專程到會緻辭,表達了對新東方在家庭教育領域所取得成就的肯定和對論壇寄予的厚望。
會上,新東方創始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教育和科技領域的兩位領軍人物開啓了一場以《人工智能時代,什麽才是孩子的核心競争力》爲主題的巅峰對話。對話中,他們分享了自己對家庭教育的理解與實踐經驗,并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及其對未來教育與生活的影響等當下熱點話題。
對于家庭教育給孩子帶來的 " 高壓力 " 問題,俞敏洪認爲,有些父母習慣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容易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和夢想附加在孩子身上,但有的孩子承擔不了這樣的期待,就可能産生心理問題、幸福剝奪感等。
他認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多期待。每個孩子都有差異,家長應适當地幫助孩子成長,适當地對孩子提出行爲、道德、習慣等要求,把孩子的個性培養得積極樂觀,這比僅僅對孩子提出學習要求更好。
而李彥宏則更強調 " 自驅力 "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他認爲," 自驅力 " 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 就是他自己特别想做好。真正優秀的人有自驅力,會自己給自己提很高的要求,就會學很多新的東西。這樣的人我覺得成功的概率會很大 "。
對于這一觀點,俞敏洪也表示了認同,他提出," 孩子的自我醒悟、自我成長比什麽都重要。"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就是他們自己喜歡學什麽讓他們去學,這樣的話孩子内心也開心,家長壓力也小 "。
對于當前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教育領域滲透的越發深入的情況,二人現在論壇上也進行了探讨。作爲科技大咖,李彥宏認爲,人工智能會改變包括教育在内的每一個産業,比如,大語言模型可以給出問題的答案、解題的思路、知識點等,可以提升學習的效率,但不是取代老師和家長。
俞敏洪也認爲人工智能對老師的幫助很大,可以給老師節約出批改作業、備課等的時間。但他對人工智能對孩子的影響有一些擔憂,人的大腦需要在不斷思考中進行鍛煉,而當孩子可以通過大語言模型就能達到某種目的時,那他可能不會去自己更多地思考怎麽寫好作文。
李彥宏則認爲這是一種誤解,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時代,孩子們的思考方式可能要發生變化," 在人工智能時代,從頭開始制造内容的能力沒那麽重要了,但是怎麽跟 AI 合作一起生産内容進行創作的能力變得非常重要 "。
随着社會經濟結構轉型,以及人工智能引發的技術革命的到來,家庭教育的整體環境正在快速地發展和變化,新問題、新挑戰正撼動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甚至沖突,傳統價值觀面臨重塑,家庭少子化的結構已形成,電子風暴勢不可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問題頻現,家庭作爲最基礎的社會單元被推上風口浪尖。家庭教育如何走上科學的軌道,這無疑需要全社會的有識之士戮力同心,共商大計。
上海市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雄,爲大家做了題爲《青少年心理與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主題演講。他總結了當下青少年群體在學校、社會、經濟大環境等各種壓力下出現的普遍心理困境,提出了 " 鈍感力 " " 魯棒性 "" 幸福感 " 三個應對之法。
" 我不主張家庭教育心理學化,家庭教育要生活化。" 楊雄建議,要培養青少年 " 鈍感力 ",這可解釋爲 " 遲鈍的力量 ",即培養孩子們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進," 凡事不要過于敏感。" 楊雄建議家長們,可以增強青少年的 " 魯棒性 ",即 " 壓不倒、打不垮的精神 ",可适當打破常規,鍛煉兒童的社會适應性。家長要保持積極情緒,提高兒童的心理彈性,讓青少年習得 " 幸福感 " 和 " 樂商 " 。
著名教育學者、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提到現實中的家庭教育呈現三大狀态:一是更焦慮,隐形變異學科培訓野蠻生長;二是更功利,破除唯分數、唯升學的改革被功利教育觀、成才觀綁架更複雜;三是更複雜,家庭教育需求呈現個性化、多元化的特點,但教育供給無法滿足。
他同時指出,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供給仍比較單一。第一,政府制定的家庭教育政策大多是宏觀指導、缺乏實地可操作性;第二,在政府的積極帶動影響下,社區及學校雖然積極開辦了各種家庭教育相關活動,如講座、報告、親子活動、實踐課程等内容,但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對于孩子的成才之路有着獨到深刻的見解,他認爲教育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件事,很多家庭會提出共同的問題,如 " 爲什麽有的孩子學習上一點都不費力氣?"" 爲什麽有的孩子花了再多的錢培養也沒用?" 他講述了幾個中外曆史人物的家庭故事,建議家長可以從古人的智慧中尋求啓發。同時,秦春華認爲,伴随孩子一生的五大力量是 " 安全感 "" 慢慢放手 "" 多鼓勵,少打擊 "" 自己做決定 " 以及 " 保證家庭的和睦幸福 ",建議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重視這五點。
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陶勇在演講中分享他生活、工作中的所想所思。在經曆了一次重大生死磨難後,他依然心懷理想,向光而行,從科普防治到人文關懷,他用積極努力的行動對這個世界報之以歌,這是陶勇醫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爲父母和孩子賦能。
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劉嘉在認知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有着多年的研究積澱,他從自己的研究視角爲大家做了題爲《通用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教育範式轉換》的演講,探讨 AI 對家庭教育和思維學習帶來的巨大改變。他指出:人的一生中,極少有機會親身經曆一場引領時代變革的範式轉變,而我們、我們的下一代,正在經曆這樣的變革。
東方甄選主播董宇輝也出席了本次論壇,以 " 知識直播 " 走紅的他在開場白後,便引用 " 孟母三遷 "" 陶母割發 "" 歐母畫荻 "" 嶽母刺字 " 四個故事給大家帶來家庭教育中值得思考的話題。
演講中,董宇輝還回顧了自己成長中的三次關于人生的觸動,每一個選擇中都有祖輩、父母帶給自己的影響和支持——在果園被暴雨擊潰後,仍然堅強生活的奶奶;在面臨工作選擇時,用樸素的語言點醒自己的父親;在事業遇到挫折時,自己如何看淡困難并再次啓程……講到動情處,董宇輝說道," 孩子和你一樣,成長都是瞬間完成的。" 他建議家長把人生看作馬拉松,教給孩子從容的心态和生活的智慧,保持耐心," 短期拼智力,中期拼毅力,長期拼體力 "" 幸福的人生一定是成功的,成功的人生不一定是幸福的 "。
論壇的最後," 四位爸爸 " 進行了一場圓桌對談。他們分别是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陶勇、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楊早、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丁延慶、新東方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周雷,在新東方兒童素養智學推廣管理中心總經理傅詩淇主持下,針對育兒之道,聊起了各自的成長經曆和教育理念。
作爲學霸,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有什麽樣的認知和期待,又是如何度過焦慮和内卷困境的。這四位爸爸現身說法,觀點交彙碰撞,将來自北大的認知高度、作爲爸爸的育兒心得、以及 AI 時代發展的思考和遠見和盤托出,爲大家呈現了今天高知家庭的教育實踐,也給與會者提供關于 " 爸爸育兒 " 更多的示範和可實操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