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中國科學家确認,在雲南高黎貢山生活着一種過去不爲人所知的長臂猿,并将其命名爲天行長臂猿(Hoolock tianxing)。此後,天行長臂猿備受關注。它不僅是目前唯一一種由中國科學家命名的類人猿,而且種群稀少,當時确認的種群規模隻有150~200 隻,隻能确認在雲南高黎貢山南段有分布。天行長臂猿因此被列爲 " 瀕危 " 等級,且常被解讀爲中國特有物種。但就在 2 月 14 日,天行長臂猿迎來了好消息。研究者在緬甸發現了 44 個天行長臂猿種群——它們過去都被認爲是東白眉長臂猿,預估種群規模可能達到數萬隻。
高黎貢山的天行長臂猿|qin_huang / inaturalist.org
隻不過,種群數量驟增,恐怕卻無法改變天行長臂猿的瀕危狀态。
新的天行長臂猿從哪裏來?
其實,對于研究者來說,這并不是一個意外的發現。在确認爲獨立物種之前,天行長臂猿一直被誤認爲白眉長臂猿(H. leuconedys)。研究者花了 10 年時間,對比它們在形态與遺傳上的差異,确認高黎貢山的長臂猿在 49 萬年前已與東白眉長臂猿分化,因此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但研究者們當時已經隐約意識到,這一新物種的核心栖息地可能并非高黎貢山,而是高黎貢山之南的緬甸東部。
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C,G)和天行長臂猿(D,H)的面部特征對比。上排爲雄性個體,下排爲雌性個體|參考文獻 [ 1 ]
這種預感來自于河流地理與長臂猿物種分布之間的微妙關系。寬闊河流阻隔了長臂猿的移動,爲兩岸長臂猿種群的獨自演化創造了條件。此前的長臂猿物種劃分中,是否有大河分割一直是重要的線索。譬如在 1956 年前,白眉長臂猿通常被視爲同一個物種,但随後的證據表明,欽敦江及下遊的伊洛瓦底江東西兩側的長臂猿應當劃分爲西白眉長臂猿和東白眉長臂猿 2 個物種;與之類似,東、西黑冠長臂猿的栖息地也是沿着紅河分隔的。天行長臂猿和東白眉長臂猿之間,也有一條大河——獨龍江(緬甸境内稱梅開河)。獨龍江位于高黎貢山的西側,向南彙入伊洛瓦底江并最終入海。此江水勢陡急,幾乎不能通行舟船,2011 年前,兩岸居民往來甚至需要依賴跨江溜索,兩岸的長臂猿也因此被分隔開。
2017 年的天行長臂猿論文中的配圖。紅色小點爲西白眉長臂猿,綠色小點爲東白眉長臂猿,紫色和藍色小點爲 2017 年研究時在高黎貢山記錄到的長臂猿鳴叫和照片記錄,即天行長臂猿的記錄。橙色與黃色闆塊之間的 Nmai Hka R. 即爲獨龍江,下方 Irrawady R. 是伊洛瓦底江;橙色與白色闆塊之間的 Salween R. 爲薩爾溫江。當時,研究者已經意識到河流是分隔并形成長臂猿新種的重要環境因素,并将梅開河 - 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之間區域(橙色)和東白眉長臂猿分布區域(黃色)做了區分|參考文獻 [ 1 ]
天行長臂猿栖息地的東側則有怒江(緬甸境内稱爲薩爾溫江)作爲屏障。由此,西側有梅開河 - 伊洛瓦底江,東側有薩爾溫江,中間便被隔出一塊孤立的地理闆塊,高黎貢山正位于這片狹長區域的北部。然而,這片區域的南北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地理障礙,氣候和植被環境也十分接近——如果北側的高黎貢山一帶可以獨立演化出天行長臂猿,南部的緬甸很可能也生活着這種長臂猿。
2010~2013 年,天行長臂猿還未被确定爲獨立物種之時,曾有學者對緬甸的東白眉長臂猿種群進行過一次有限的調查。根據當時的估測,落在梅開河 - 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撣邦森林和克耶 - 克倫雨林都有長臂猿,數量分别約爲 5 萬隻和 1.6 萬隻。這兩片森林和我國高黎貢山區域直接相連,如果 " 河流分割導緻長臂猿分化 " 的邏輯成立,那麽這 6 萬多隻長臂猿就很可能也是天行長臂猿。
克欽邦、撣邦、克耶邦、克倫邦都有部分落在梅開河 - 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之間
與此相符的是,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收藏的一具長臂猿标本在形态上和天行長臂猿十分接近,而這隻長臂猿正是 1913 年從緬甸的撣邦采集的。
怎麽确認緬甸境内的是天行長臂猿?
嚴謹的科學結論還需要嚴密的證據,但在緬甸境内搜尋證據卻并不容易。近幾年,緬甸國内局勢持續動蕩,多次爆發武裝沖突,這讓跨越行政邊界的長期野生動物調查難以開展,這也是之前長臂猿種群調查隻能在有限區域内展開、再結合環境因素進行估算的原因。新冠大流行的 3 年裏,緬甸進一步收緊了人員流動限制,讓野外作業更加困難。
正在撣邦北部山區行進的民族地區武裝士兵|myanmar-now.org
2021 年,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團隊牽頭,緬甸當地非政府組織參與成立了 "緬甸天行長臂猿保護委員會",在得到伐木企業和觀鳥向導的支持後,終于啓動了緬甸境内的天行長臂猿搜尋。在梅開河 - 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撣邦和克欽邦,他們确定了 9 片森林區塊,收集長臂猿的标志性啼叫,從而确定長臂猿活動的具體區域;同時采集長臂猿的餐餘垃圾——通常是咀嚼後的植物葉片和水果殘渣,采樣唾液中殘留的 DNA,分析長臂猿的遺傳信息。他們還嘗試直接拍攝長臂猿的清晰影像,也向當地獵人收集毛皮标本進行比對,并對當地居民、尤其是參與過長臂猿狩獵的獵人進行問詢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部分獵戶可以區分出本地長臂猿和東白眉長臂猿的外觀差别,比如本地長臂猿的眉間距很大,眼睛、下巴和生殖器周圍幾乎沒有白色毛發,這恰好是天行長臂猿區别于東白眉長臂猿的典型特征。照片和 DNA 比對也确認了這個事實:在緬甸的梅開河 - 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确實生活着天行長臂猿。
緬甸地區生活的天行長臂猿(每行右 1、右 2)和中國境内的天行長臂猿(每行右 3)、東白眉長臂猿(每行左 3)、西白眉長臂猿(每行左 1)、西白眉長臂猿米什米亞種(每行左 2)外觀對比|參考文獻 [ 2 ]
通過 DNA 比對,研究者在克欽邦的 6 個森林區塊發現了 23 個不同的長臂猿群,在撣邦南部的 3 個森林區塊發現了 21 個長臂猿群。緬甸南部的克耶邦、克倫邦局勢緊張,無法在當地開展調查,但撣邦的調查區域已經十分接近克耶 - 克倫雨林的長臂猿分布區域,暗示着生活在這兩個邦的長臂猿很可能也是天行長臂猿。根據調查中實際發現的天行長臂猿種群密度估算,在緬甸梅開河 - 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之間 31703 平方公裏的适宜生境中,可能生活着數萬隻之多的天行長臂猿。
天行長臂猿可以脫離險境了?
此次在緬甸的新發現,雖然極大拓展了天行長臂猿的分布區域和種群規模,但這卻并不意味着天行長臂猿可以就此脫離瀕危的險境——緬甸國内複雜的現狀,讓它們的保護形勢難言樂觀。一方面,緬甸的天行長臂猿種群數量仍需進一步核實。目前對于這片區域的長臂猿種群預估,都是基于 10 年前的有限調查,6 萬隻的數據本身可能就不夠準确。這樣的事例在緬甸曾多次出現,上世紀 80 年代,緬甸官方估算的全國野生虎數量有 3000 頭之多,但在幾年後的一次國際聯合考察中,緬甸 4 個保護區内僅找到不足 15 頭野生虎,數據誤差之大令人咂舌。即便當時的種群預估準确,但10 年之後的數據是否有變動也還未可知。近年來,緬甸境内的環境變化日益激烈,尤其是和長臂猿生存息息相關的森林健康程度正在持續惡化。頗爲諷刺的是,協助完成這次研究的伐木企業,幾乎在整個區域内進行大象伐木作業。近十幾年的數據顯示,緬甸境内的森林覆蓋面積正在以每年 0.94% 的速度萎縮,對長臂猿這樣高度依賴連片森林樹冠層的生物來說,這必然會帶來巨大的生存挑戰。
緬甸的大象伐木業|Adam Dean / The New York Times
緬甸動蕩的國内政治局勢也讓保護工作難以開展。本次研究發現,95% 的天行長臂猿潛在分布區域都不在緬甸官方設立的保護區管轄範圍。增設新保護區的是一種有效地保護方式,但這在長期對立和沖突的地區卻很難實現,民生惡化和武器管理失控更給盜獵創造了條件。尤其是 2021 年緬甸政變發生以來,直接武裝沖突持續不斷,更無暇顧及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正是基于這些原因,本次研究的參與者傳達出強烈的信号:如果放任目前的态勢發展,緬甸境内的天行長臂猿可能在 3 個世代(45 年)内銳減 50%。從 200 隻到數萬隻的種群變化,無法改變這個物種瀕危的處境。天行長臂猿的受威脅等級不僅不應調整,對它及其他長臂猿的保護,更需要我們繼續竭盡全力。
高黎貢山的天行長臂猿。雖然種群數量驟增,但它們的保護工作仍然艱巨|雲山保護
在春節前,我們剛剛前往高黎貢山探訪天行長臂猿。在距離邊境不遠的山林駐足時,長臂猿的啼叫和緬北的迫擊炮爆炸聲遙相呼應,人和猿創造的聲浪以這樣魔幻的方式交織,讓我們的心緒至今也難以平靜。我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來,人和自然可以合奏出不一樣的旋律——空靈猿嘯、盈耳鳥鳴和喓喓草蟲雖各自爲調,卻又清耳悅心,而在其中,也有我們貢獻的和諧雅音。
參考文獻
[ 1 ] Fan, P., et al.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Hoolock gibbon ( Primates: Hylobatidae ) based on integrative tax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 2017 ) . [ 2 ] Aung, P.P., Lwin, N., Aung, T.H. et al. Confirmation of Skywalker Hoolock Gibbon ( Hoolock tianxing ) in Myanmar Extends Known Geographic Range of an Endangered Primate. Int J Primatol ( 2024 ) . https://doi.org/10.1007/s10764-024-00418-6
作者:一個男人在流浪
編輯:麥麥題圖來源:雲山保護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