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權 " 和 " 維權 " 是本周車市的兩大關鍵詞。
前有理想汽車起訴 " 理想貼膜店 " 索賠 120 萬,後有比亞迪和長城起訴惡意抹黑的自媒體賬号,索賠金額高達 500 萬!
汽車行業 " 淨網行動 " 已經全面開始了!這可是一個亂說話會傾家蕩産的年代,我等吃瓜群衆真的菜得不敢說話。
車企以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尤其是面對惡意的抹黑、诋毀,甚至是來自其他水軍的攻擊,當然需要果斷出手。
但若隻是因爲出現了一些負面報道,或是遇到了一些與自身利益有些許沖突的事情就立馬上綱上線,那就未免有些操之過急、小題大做了。
維權本身沒有錯,但絕不是萬能的武器,用不好反而會帶來反效果。
維權的目的是殺雞儆猴?
就拿 " 理想 " 那事兒爲例,最初理想汽車的起訴案由是 " 侵害商标權及不正當競争糾紛 ",要求貼膜店停止侵害理想商标專用權。事情一出立馬引起全網嘲諷,連當晚的官方直播都被網友罵下架了。
堂堂理想汽車跟一個路邊小店計較,這種倚大欺小的事兒誰都看不過去。
在一面倒的輿論壓力下,理想汽車在 24 日又發布了緊急聲明,稱起訴并非因爲 " 商标 " 侵權,而是該貼膜店冒充 " 理想官方 " 進行銷售、團購等商業活動。但直到目前,理想汽車尚未公開任何相關證據。
理想汽車的主業是賣車,而理想貼膜店的主業則是汽車美容,兩者業務沒有沖突,消費者也會有自己的判斷。若理想汽車的起訴理由成立,那市面上各種 " 奔馳寶馬專修店 " 都可以關門了!
小小一個美容店就讓理想大動幹戈,難道隻是爲了在輿論場上來一次殺雞儆猴?有沒有一種可能,理想要把後市場的活也幹了?前幾天就有理想車主因找了其他修理廠修車而被官方遠程鎖車,理想要求車主必須把修了的東西拆了,到官方門店修車後才能解鎖 ......
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看,很難不讓人展開聯想。
維權越狠效果越好?
再來看比亞迪和長城的動作。表面上看,兩者的出發點都是相似且合理的,都是對各種惡意抹黑的行爲進行維權。但對于何謂 " 抹黑 ",這兩家企業似乎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長城看來,任何不利于自己的網絡聲音都可以視爲 " 抹黑 "。
以博主 " 向北不斷電 " 爲例,這是被長城起訴賬号中粉絲量最高的一個,其 " 罪證 " 是 6 月 29 日發布的一條視頻曝光了哈弗 4S 店員和客戶的對話,内容是店員要求客戶看完比亞迪的各種事故視頻後才能試駕新車枭龍,店員還稱 " 若不看完就沒辦法交差 "。
視頻一出立即引起網友熱議和轉發,長城高層在社交平台回應稱這并非哈弗品牌系統性的銷售行爲,并表示哈弗銷售渠道内不允許攻擊競品的行爲存在,認爲該視頻是惡意剪輯,掐頭去尾,亂帶節奏。
随後,長城官方以 " 捏造事實、貼标簽拉踩、惡意揣測、道德綁架、誇張反諷、诽謗 " 的名義對 " 向北不斷電 " 進行起訴。
從長城的回應中已能看出,哈弗經銷商店員的行爲确實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是否 " 系統性銷售行爲 ",也證明了廠家對一線經銷商監管不力的事實。而 " 向北不斷電 " 也隻是暴露了這個事實而已,盡管引起了許多負面影響,但也是長城有錯在先,以 " 捏造事實、惡意揣測 " 等理由來起訴人家,确實有些不講道理了。
還有 " 大眼哥說車 " 和 " 正能量愛國說車 ",這兩個号是同一個博主運營的,内容風格略顯簡單粗暴,但都是支持中國本土車企爲主的,要說诋毀和侮辱,也是針對合資和外資品牌。
被長城起訴後,該博主也在平台上喊冤,認爲長城汽車起訴并不合理,其自始至終都在誇贊長城汽車産品,甚至還給網友推薦了摩卡和藍山。有網友表示," 他吹長城的視頻就 100 多個,這次卻被索賠 1000 萬,實在冤枉!"。
相較之下,比亞迪的維權行動已是十分克制了,沒記錯的話,這次是他們第一次正式以法律途徑進行維權。他們所起訴的 " 龍豬 - 集車 " 是一個傾向性十分明顯的自媒體,看過這個号的人都知道,其内容不是在黑比亞迪就是在吹捧長城,而且很多是爲了黑而黑,情緒對立十分明顯。
事實上,網上針對比亞迪的抹黑和诋毀是一直存在的,尤其是他們近年在新能源領域快速發展,相關惡意攻擊也随之增多。但在比亞迪法務部的微博主頁上,起訴 " 龍豬 - 集車 " 是其唯一一條内容,與其他新能源車企相比,比亞迪的法務部可謂相當低調。
身正不怕影子斜
其實,媒體的内容是正常報道還是惡意抹黑,有一定 " 沖浪 " 經驗的朋友相信都會一眼能辨,輿論節奏真的沒那麽容易被帶起。車企維權的意義,是淨化輿論環境,提醒大家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前不久,包括比亞迪和長城在内的多家中國車企共同發起了 " 關于抵制汽車行業網絡水軍的聯合倡議 ",這顯然是一件頗具正能量的事情。
但正如我們所見,如今仍有不少車企以 " 反擊 " 爲目的去展開維權行動,他們抱着甯可殺錯不可放過的心态,恨不得将一切負面都消滅掉,這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隻要進入了輿論場,就得面對各種不同的聲音。
過度的維權,不僅有損車企自身形象,還會讓媒體失去公信力和監督能力,市場上的聲音越來越單一,最終損害的還是消費者的利益。
一味地反擊負面輿論,不可能換來真正的好口碑。身正不怕影子斜,當車企在産品、技術、服務、運營等方面都做得足夠好,綜合實力足夠強大,正面的口碑自然就會形成,再多的诋毀和謾罵也漸覺不痛不癢了。
( 本文僅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DearAuto 立場。 )
———— END ————
法
律
顧
問
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李國勇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