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買什麽、送什麽,某種程度上就是年輕人對于 " 如何看待自己與家鄉、親人的關系?"" 怎樣用自己的消費回報家庭?" 等問題的回答。
文 | 徐嘉
編 | 園長
60 後劉叔進入臘月後就忙碌起來。
這天碰到的新式燈籠不錯,買幾個囤着送有院子的親戚;鞭炮厚實,買幾條放在車裏準備祭祖;老友經營的糕點禮盒開售了,提貨時順便回禮以感謝老友給的折扣價;經常光顧的魚丸粉條鹵肉老店快要歇業了,趕着最後一批貨再買幾箱;在城市裏穿梭時,路過朋友家門口,打幾個電話,把年貨提前送到樓下。
這些自家吃,那些送人,幾十年來的年貨采購經驗讓劉叔心裏像裝了算盤和任務清單,什麽預算買什麽東西,買一件打一個勾,年貨就這麽有條不紊地備妥了。有電商平台專門統計過年貨消費數據,60 後才是最積極備年貨的群體。
對他們來說,米面糧油肉基本盤要備齊,給晚輩的零食禮品不能落下,還要留足親友間的走動的硬通貨。但買過再多年貨,如今能讓劉叔心情掀起波瀾的東西很少,最深刻的記憶藏在他的童年。
" 小時候過年就是囤白菜蘿蔔大蔥粉條,要按人憑票才能購物。最常買的是老式果子點心、糖、水果、肉。送禮如果是送重要親戚,還會買‘禮條’,也就是豬肋骨肉,六兩八根的買;再隆重點就送一整個豬頭。"
對生于 60 年代的人們來說,當年的年貨是日常生活之外難得的奢侈品,在半個多世紀後的現在看來不過如此,但相對的豐盛和儀式感,還是成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作爲中國人最重要也是最具儀式感的購物節,年貨在一個甲子之間的變遷,反映出來的不止一個個普通人的生活細節,還蘊含着無數商品和消費方式的 " 商業叙事 ",更是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滄海桑田的寫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年貨
70 後的彩虹阿姨則有一些五彩斑斓的回憶來填補物質的匮乏。
那是 1980 年,進入臘月之後,家裏就要開始張羅五個兒女的新衣新鞋:從鄉裏扯花布、去大隊踩縫紉機,最後拿回家一針一線縫起來。年根底下每個晚上臨睡前,最小的女兒彩虹總是問:" 媽,明早能不能穿新衣服?"
沖着孩子的這幾句話,到大年三十這天,母親總會挑燈夜戰,爲孩子們新年的禮物加把勁。睡眼朦胧的彩虹在黃色燈光和母親窸窸窣窣的聲響中睡去,等雞叫和鞭炮聲響起,已經是大年初一,彩虹睜眼翻身一看,新衣服新鞋子就擺在床頭。強勢的姐妹會在這時搶着穿新衣服,敗下陣來的就哭着去廚房向爸媽告狀。
廚房裏,這天最先起床的孩子已經嘗到甜頭。
冬季氣溫變低,雞下蛋變少,也勾起小孩們的饞瘾:" 臘月二十三放假之後,我最喜歡的事就是早上起床給雞撒一把苞米,和朋友翻山越野回來後,蹲在雞舍觀察雞。如果在外面閑逛發現别人家雞舍裏熱乎乎的新鮮雞蛋,就偷偷揣進兜裏,當然,我也沒那麽貪心,遇上兩個雞蛋就會給别人留一個。回家後,我當然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偷了雞蛋,隻說是在山窩裏撿的,母親樂呵呵的說運氣真好,給我開小竈煮雞蛋吃。"
那時候,一分錢一個的大白兔奶糖、米花球和趕集買回的年畫是小孩子們最愛的年貨。對這代人來說,年貨是非日常的驚喜,是日子的彩頭與盼頭。
彩虹阿姨過年必備的年貨:年畫|圖源自網絡
80 後的靜毅從工作以後就是家族裏的年貨明星。
每年過年前,她都會用有限的預算規劃出适合每個家族長輩的禮物:給媽媽的護膚品和蝴蝶蘭、給爸爸的衣服保健品、給弟弟妹妹的精巧伴手禮。這之後,她會再帶着父母去逛當地縣城最大的超市:" 我想讓他們體驗大采購的感覺,滿上滿滿一車,我來付賬。買的都是他們平時不舍得買的,把家裏的日用品、家居用品和零食都備齊。"
20 世紀最初 10 年,"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隻收腦白金 " 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伴随着電視廣告迅速傳遍了大街小巷,在單調的米面糧油年貨裏,迅速鎖定了像靜毅這樣希望改善父母生活、聊表心意的 80 後。在她開始準備禮物的頭幾年,腦白金一直是她禮物單上的首選。
腦白金電視廣告畫面|圖源自網絡
靜毅在年貨上的周全思考,會從臘月開始被家族成員傳頌上好幾個月,她也對自己頗爲滿意。在一家人團聚的時刻用物質給家人改善生活體驗、帶來心理上的慰藉,也是在彌補小時候她自己的失落。
" 小時候過年,我最愛的就是吃,像是花生牛軋糖、大龍蝦酥糖,還很喜歡酒心巧克力,但這種家裏不舍得買,隻有從大城市回來的親戚會帶給我們。那時候我想,如果能每天像過年一樣吃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以後有錢每天要吃 10 顆龍蝦糖。"
在每年一次的年貨裏,靜毅用物質 " 重新養育 " 了自己和家人。
今年,靜毅已經認認真真準備了十年的年貨。随着品牌越來越多,家人的物質也越來越富足," 辦好年貨 " 變得越來越有挑戰。今年開始,靜毅決定讓父母自己來列年貨許願清單。在父母反複推辭和靜毅的堅持下,最終敲定了一部平闆電腦,一部按摩儀的年貨:" 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發現自己的需求且不恥于表達,這是我能帶給父母最重要的改變。" 在年貨的變遷裏,靜毅踐行了作爲兒女的責任感,也和父母一起完成了生活體驗的升級。
龍蝦糖|圖源自網絡
互聯網原住民,如何重新 " 發明 " 年貨?
這批年輕人的年貨記憶,是由傳統習俗與新興消費品牌組合成的:一邊是家鄉傳統的年糕、腌肉、鹹鴨、熏魚,另一邊是旺旺大禮包、徐福記酥糖、喜之郎果凍、三隻松鼠堅果、盼盼小面包 ......
盡管自己也愛吃,可阿志心裏曆年的最佳年貨,沒有一件與 " 吃 " 相關。
鞭炮是他的最愛。" 和吃相比,體驗感更強的東西才能讓我體會到年味兒。" 拿着熱乎的壓歲錢豪氣采購一批鞭炮,可以讓一個小孩迅速成爲最令人羨慕的孩子王。今年,他的家鄉松動了對煙花爆竹的嚴管,随着鞭炮聲陸續響起,阿志和朋友們早早約好了今年的 " 鞭炮局 "。
不過,随着從充足物質滋養裏長大的這代年輕人逐步走入社會,年貨也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商品,也代表着他們對各種新生事物的認知與理解,代表着他們的消費和生活觀念。
年貨買什麽、送什麽,某種程度上就是他們對于 " 如何看待自己與家鄉、親人的關系?"" 怎樣用自己的消費回報家庭?" 等問題的回答。
最開始,這份答卷顯得有些笨拙。送給父母的情侶火山石手環被閑置多年、給媽媽的大圍巾被當桌布、送給爺爺的榴蓮差點把老人家送進醫院、送給爸爸的運動手表被閑置進工具箱 ......
踩雷、翻車的年貨裏,藏滿了年輕人們在傳統節日面前稚嫩的試探:也許,年貨還可以有更多、更好的答案?
這些年,随着年輕人消費力一同增長的,還有更注重産品場景化營銷的品牌方們,更多需求和好物就這樣逐漸鏈接起來,拉動着消費趨勢,重塑着年輕人們的年貨選擇:進口水果、預制菜、數碼 3C、寵物用品乃至新能源汽車,年輕人們将這些大膽新潮的選擇列進備選清單,在社交媒體上做起攻略來——年貨隊列正變得越來越新。
" 要根據性格、使用場景、愛好、使用頻率來選。選稀少的、平時 ta 不舍得買的、家裏該更新換代的、有情緒或裝飾或其他附加價值的 ......" 年貨備戰選手小果舉例:
" 如果是内陸城市,就可以選擇沿海特産,反之亦然;如果是快退休的父母,就要往愛好上送,讓他們可以安穩過渡人生階段;服務類的年貨也很不錯,例如上門清洗油煙機洗衣機。總之,平時回家要多留意父母抱怨的地方 ......"
葉聞對此深有同感。和所有口非心是的父母一樣,葉聞已經聽過許多次 " 什麽都不需要 " 的說辭。如何買年貨買到父母的癢點,葉聞暗中觀察已久:" 他們不說,所以你得主動發現他們的需求。" 今年回家時,他爲手機内存不足的母親帶回一部 " 遙遙領先 "。
" 剛給她的時候,她還會埋怨說怎麽亂花錢。但沒過多久就已經開始向朋友炫耀了。" 在享受 " 買對了 " 的欣喜之餘,葉聞發現,今年朋友們采購年貨越來越挑剔了。
" 因爲禮盒和年貨基本幾樣家裏一定不會缺,直接給錢又比較大條,因此選擇一件好的年貨禮物很重要。雖然決策過程很難,但父母能因此開心很久,作爲子女看到時也很快樂。盡管這種快樂不同于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對一切都很新鮮的簡單快樂,它夾雜了更多作爲子女的責任感,特别是在工作之後,這種責任感就越來越深。"
還有很多年輕人選擇直接把年貨寄到家,絕不千裏負重、舟車勞頓地搬來搬去,實現了年貨的 " 全鏈路電商化 "。
自從 2016 年國内電商平台首次開啓年貨節,各類快遞停運時間越來越晚,直到在 2024 年實現了春節不打烊。在北京工作的 CC,就提前買好了半隻羊、一箱酒雜七雜八一堆年貨,趕在凍雨降臨之前送到了武漢的家中。在他回家前,年貨已經在家等候多時了。" 這樣的年味并不會淡,關鍵還是在于買了什麽。" 他說。
已經到家的小果至今還有一批年貨因爲天氣卡在路上,她一天打開無數次電商平台,檢查物流進度,心裏有些懊惱:" 應該早點下單的。" 這場名爲 " 年貨 " 的命題作文,她覺得自己晚交卷了。
但母親隻用一句話就讓小果安心:" 雖然俗套,但我的孩子回家,這就是最好的年貨了。"
(文中人物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