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卡汽車 愛卡獨角 SHOW 原創 ]
給車取名是一個奇妙的過程,因爲車名不僅僅是區别車型的文本符号,更是彙聚所有關注者美好祝願的集合。在那些或簡單或複雜的文字及字符背後,蘊藏着創造者無數的深意。有的車型憑借成功的車名火遍大江南北,銷量一路高歌猛進;而有的則因爲取名失敗,慘遭消費者嫌棄,從而不得不中途改名甚至退出市場。本期《愛卡獨角 SHOW》,我們就來聊一聊關于汽車取名的有趣故事,以及那些被我們津津樂道的有趣車名。
與高爾夫毫無關系的大衆高爾夫
作爲一家擁有 80 年曆史、累計生産汽車超過 1.5 億輛的車企,大衆的産品線可謂相當豐富。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大衆熱衷于在燃油車的中文名裏用 " 騰 "、" 途 " 之類的字,讓人一看就知道是 "VW" 出品。其實,大衆在爲車型挑選英文名時也有一些特殊偏好,比如,用與自然和神相關的名詞。
人們常說 " 大衆隻有一款車型,那就是高爾夫。1974 年 1 月,高爾夫(Golf)車型首次亮相,喬治亞羅賦予了它方正的車頭、圓形的頭燈、突出的輪眉和掀背式尾門。
關于 "Golf" 名字的來曆可謂衆說紛纭,官方目前尚未認證其中任何一種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跟高貴的高爾夫運動并沒有什麽關系。在衆多說法中,流傳最廣的是以下這種:"Golf" 一詞取自 "Golfstrom",即德語中的 "Gulf Stream",意爲大西洋上的 " 墨西哥灣流 "。
墨西哥灣流的成因比較複雜,信風、河流、海域密度差等都對它有貢獻。作爲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支洋流,墨西哥灣流的流量相當于世界陸地徑流總量的 20 倍,對北美洲東岸和西歐的氣候有顯著影響。
1976 年 10 月,僅用了兩年多,第 100 萬輛高爾夫就在德國沃爾夫斯堡工廠下線,足以窺見人們對這款緊湊型小車的癡狂。如同浩浩蕩蕩的墨西哥灣流,它在當年掀起了一陣馬路旋風。也因其朗朗上口的車名,至今已演化到第八代車型的高爾夫,依然家喻戶曉。
充滿尊貴氣息的豐田皇冠
上世紀 50 年代初,日本經濟複蘇,人們對汽車的需求日益增長。于是,豐田在原有的 Toyopet Super 車型基礎上進行了二次開發,皇冠(Crown)車型就此誕生。
輕盈的轎車底盤、舒适的懸挂調校、寬敞的車内空間、出色的耐久性、特别的對開門設計……皇冠一經推出就立刻受到日本消費者的追捧。與皇冠同期推出的還有一款叫做 "Master"(大師)的同平台車型,該車主要在出租車市場投放。
在第四代車型推出前,皇冠一直是挂着 "Toyopet"Logo 出售的,該商标從 1947 年 9 月開始使用,是豐田爲小車設置的專屬标識。沒錯,當年皇冠的軸距隻有 2530mm,是一輛不折不扣的小車。
"Crown" 一詞在英語中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就是它的中文名 " 皇冠 "。皇冠是爲數不多的沒有采用音譯名稱的豐田産品,如果家族化一下,它應該叫 " 克勞恩 " 什麽的 ......
随着時間的推移,皇冠漸漸放棄了原有的方正造型,軸距也從 2530mm 暴漲到 2800mm 以上。2005 年,第十二代皇冠在國内投産,前置後驅的驅動方式、前雙叉臂後多連杆獨立懸挂組合可與豪華品牌比肩。在上市前期,它一舉超越奧迪 A6L,成爲同級别車型中的銷量冠軍。當然,這也與它充滿尊貴象征的車名息息相關。
土到極緻便是潮的哈弗大狗
哈弗大狗上市前,新車的諜照被媒體曝光,當時很多人都認爲它是哈弗 H5。然而大家都猜錯了,這是哈弗新一代緊湊型 SUV,代号爲 B06,并且哈弗還在網上發起征名活動,由衆多網友投票,來爲這款新車命名。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網友們也是腦洞大開,諸如 " 哈弗大狗 "、" 哈弗狼 " 這樣以動物命名的車名都出來了,最後采用了票數最高的名字——哈弗大狗。
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哈弗還真的以 " 哈弗大狗 " 來爲新車命名,不得不說這一波操作真是 " 天秀 "。這個頗爲接地氣的名字,引起了衆多網友的熱烈讨論,甚至有網友戲稱:" 我買了個車叫大狗 "。從這一角度看,哈弗還是很成功的。
在網上發起汽車征名活動,很少有汽車廠商這麽做。哈弗巧妙地抓住了群衆的好奇心理,這是對新車最有力的宣傳。無論新車起什麽名字,它的廣告效應已經一傳十、十傳百地擴散出去了。
如果走在大街上,看到别人跟自己穿一模一樣的衣服,無論衣服再怎麽好看,心裏都會覺得别扭,這就是 " 撞衫 " 效應。汽車也是一樣的道理,好的名字應該很容易被大家記住,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又不雷同。
俗話說 " 土到極緻便是潮 ",在衆多車企命名 " 撞衫 " 以及傻傻分不清楚的情況下," 哈弗大狗 " 這個名字反倒在衆多車名中脫穎而出,被大衆熟知,而且十分接地氣,并且其帶有的玩樂味道也與這台車的定位有着恰到好處的聯系。
中英文都叫不出口的斯柯達 Yeti(野帝)
斯柯達 Yeti 曾以先進口後國産的方式在中國銷售。它名字的出處也離我們不遠,Yeti 指生存在喜馬拉雅山森林地帶的界于人和猿之間的神秘生物。
國産後的 Yeti 有了中文名字,跟斯柯達慣用的 " 銳 " 字毫無關系,而是直接音譯爲野帝,有人覺得霸氣,但是覺得奇葩的聲音也相當多。在這個漢化痕迹明顯的代号出現前,人們都以爲它會定名 " 獵銳 "。
由于車名并不招人喜歡,2015 年,Yeti 在年度改款時取消了中文名,重新以原名示人。外加品牌、售價、設計等方面的原因,國産 Yeti 的産量停留在了 91391 輛。Yeti 退出舞台後,斯柯達開始全力打造柯字輩 SUV 家族。
考驗英語水平的東風本田 Inspire(英仕派)
Inspire,一個讓人陌生的名字,換做單詞釋義是 " 激勵、鼓舞 " 的意思,如果把這個名字放在一款車上面,在 2018 年 10 月 25 日之前估計也不會有幾個人知道,英文不好的人甚至叫不出口。
這也導緻坊間各種中文名滿天飛," 雅閣王 "、" 鷹視派 " 等等層出不窮,最終其銷量遠不及隔壁兄弟車型雅閣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爲其國内知名度沒有雅閣高,另外一方面就是因爲這個不利于傳播的英文名着實有些拖後腿。直到 2021 年 11 月,Inspire 不得不被賦予一個比較有型的官方中文名—英仕派,東風本田希望借此來扭轉銷量不振的局面。
氣死數學老師的長安歐尚 COS1 °(科賽)
遠離課堂許久,是不是早就把三角函數忘得一幹二淨了?先别急着向數學老師道歉,有車企願意幫你複習。2018 年,長安歐尚 COS1 ° 正式亮相,它反常規地使用餘弦函數作爲名字,吸引了不少流量。
COS1 ° ≈ 0.9998,接近 1 卻小于 1,代表歐尚想将它打造成一輛趨于完美座駕的願景。此外還衍生出了 C 代表雲,OS 代表操作系統的含義。不過可能是因爲這個名字不利于傳播,導緻銷量遠不及預期,後期官方将其改名爲科賽。
滿臉問号的大衆 ID.
此前,随着大衆汽車集團領導層在此前的變更,針對未來的經營發展規劃也因此産生了變化,爲了應對純電動化時代的到來,啓用了全新的 "ID." 系列品牌,并傳出了 POLO、GOLF 等經典車名可能就此消失的傳言。
然而根據最新消息來看,POLO、GOLF、TIGUAN、PASSAT 大概率将會繼續保留。不出意外的話,大衆 ID.7 VIZZION 可能會成爲最後一款 "ID." 系列品牌産品,接下來全新 TIGUAN 可能會取代 ID.4,全新 GOLF 可能會取代 ID.3,"ID." 系列品牌最終可能會退出曆史舞台。
相較于大家耳熟能詳的帕薩特、高爾夫等車型名,大衆 ID. 系列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有些陌生,與其花時間等待消費者接受,還不如繼續延用燃油時代的經典名稱,這樣無論對于車企還是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
朗朗上口 & 奇奇怪怪
曾經日系車的命名創造過不少經典,豐田霸道、漢蘭達;日産天籁、奇駿;本田雅閣、飛度,這些命名能将車名和車的性格形成正向的聯想,不僅讓人一下子能記住車,還能有畫面感一下想到這款車的賣點。可以說,這些車型能賣爆,名字功不可沒。
車名堪比驗證碼的日系電動車
電動化時代席卷而來的今天,日系電動車在憋了幾年之後,終于姗姗來遲。然而帶來的卻是一些令我們叫不出口的車型,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豐田 bZ4X 和本田 e:NS1。先不說車,單論車名,别說讀出口,就是讓在座各位用鍵盤敲出來都會顯得手忙腳亂……
第一次看到豐田 bZ4X 這名字時,跟我說是驗證碼我絕對不會懷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查了一下這名字背後的含義:bZ=beyond Zero 超越零排放,4X=4 産品序列中型車 ,X 代表 SUV 車型。同樣奇葩的還有隔壁的本田 e:NS1 ,"e:N" 是本田的電動車系列名稱,然後後面加車型型号。
吐槽歸吐槽,我們還是要分析一下爲什麽日系電動車起名這麽奇怪。除了日系車企的工程師精神外,可能還有另一方面原因——車企并不希望被 " 直接記住 "。
它們的品牌策略是讓消費者知道這個品牌有電車,而不是直接記住這個車型。觀察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命名可以發現,二者恰恰相反,它們更希望将車型直接刻入消費者的腦袋裏。
以比亞迪爲例,現在提起它的車已經不需要加前綴 " 比亞迪 ",唐、宋、漢、元、海豚、海豹,直接就代表了它的車型,從消費心理學上來說,因爲品牌力的不足(相較傳統合資品牌來說),所以車企更希望消費者以産品爲主要關注點。
反觀擁有品牌力優勢的傳統合資品牌,它更希望消費者對它的新能源車型的理解是:某某的電車。希望消費者以品牌爲關注點,用品牌力的影響來促使消費者買單。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你與别人交流時,會直接說唐怎麽樣、漢怎麽樣、豐田那個純電 SUV 怎麽樣。一方面希望削弱産品力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方希望最大程度發揮品牌力的優勢,最終造成了兩種取名路線的不同。
混動車:論取名,你們還嫩呢 ~
聊了這麽多電動車,其實論起名的學問和資曆,同屬新能源的混動車型,有着更多發言權。老牌車企們的混動技術大多經過了多次叠代,往往有着不止一個名字;混動技術有名字,混動車型又有另一個代号;插電與非插電,有時還會各自起名;自主品牌如今這一輪混動潮,同一技術用于不同子品牌,又可能派生出新名字。縱使網站自動生成的超複雜無規律天書級密碼你能做到過目不忘,也未必能把各家混動産品的車型名稱捋清楚。
在遍觀了市面上幾乎所有混動車型後,我們可以暫且把混動車名之後的常見後綴,劃分成三到四個組成部分:
一是混動技術專有名,每家品牌都會起一個自己的名字,像是比亞迪 DM-i、本田 i-MMD、長城檸檬混動 DHT、長安 iDD 等。但技術名并非一定出現在車名中,比亞迪 DM-i 是正面案例,本田和長城都沒有把 "i-MMD" 和 " 檸檬 " 塞進車型名字裏。
二是混動技術路線,比如增程式、DHT。當 DHT 混動流行起來,就出現了很多名字含有 "DHT" 的混動技術,像長城的檸檬混動 DHT、奇瑞的鲲鵬 DHT。長城把 DHT 放在了使用該技術的車名中,奇瑞則隻把 " 鲲鵬 " 作爲車名後綴。也有很多車企選擇省略,比如豐田 THS、本田 i-MMD、比亞迪 DM-i 也都屬于 DHT 類型混動,但不提混動類别從而強調自家技術的獨特性。
三是混動車型所屬類别,即車輛是 HEV 還是 PHEV。同時提供多種動力的車型更需要做此标注,比如長城旗下混動都采用檸檬混動 DHT 作爲技術核心,但分别衍生出 HEV 和 PHEV 車型,于是以後綴 "DHT" 和 "DHT-PHEV" 作爲區分。
當然車企也并不喜歡 " 撞衫 ",也有很多不直接使用 HEV/PHEV。豐田對于插混版是在 " 雙擎 " 後加了 "E+" 以區别,本田近期調整了命名方式,以 "e:HEV" 和 "e:PHEV" 作爲區分,雖然帶個奇葩冒号,但其實比之前的 " 銳 · 混動 e+" 直觀了不少。
比亞迪和一些新造車徹底放棄了燃油車(包含了 HEV),于是也就不需要在混動類型上專門以命名做區分。像比亞迪的 DM-i 其實就等同于 "DM-i PHEV",哪吒 S 的增程版也必然屬 PHEV(政策層面),無需再特别注明。
四是一些主要性能配置特性,像是插混車型的純電續航裏程、内燃機的排量、前驅還是四驅等等,這些就和主流的燃油車或純電車同理了。
因爲混動車的數據維度更多,有些會出現諸如 "1.5TD-DHT Pro 100km" 這樣信息量爆炸的車名。"1.5TD" 代表内燃機規格,"DHT Pro" 是該品牌對于三擋 DHT 變速箱,二者間的 "-" 表明了内燃機與電驅變速器混合驅動,"100km" 表示純電續航裏程。雖然對于資深汽車愛好者來說,這理解起來并不算難,但對于大多數消費者,看到這長長的一串字符,就已經開始困了。
全文總結:汽車命名是一門學問,尤其是面對國内消費者,無論你的車名背後有多麽深的奧義,也不如一個簡單好記,朗朗上口的名字來得實在,更容易成爲大家茶餘飯後聊天的話題。蔚來、理想的中英文命名簡潔高端,小鵬雖然聽起來有些 Low,但勝在親民好記;同樣是玩電的科學家,Tesla 就是比 Faraday 好讀又好記,所以人們更容易記住特斯拉,而不是賈老闆的法拉第。當然,奇葩有趣的車名遠不止今天我們提到的這些,如果您還有印象深刻的車名,歡迎在評論區補充讨論。
精彩内容回顧:
車名堪比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