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車産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作者:Wallace、思爲、毓肥
又是一年廣州車展。
11 月的廣州仍處于三十年來最長的夏天,氣溫正如今年的中國新造車熱度,居高不下。
新能源、新智能,正式成爲廣州車展觀衆最關心的議題,大家用足迹投票,更用訂單證明。
今年,電動星球依然在公衆日期間,做了大規模的實地采訪。周六的我們一共采訪了近 50 名觀衆,看看新的一屆車展,大家對中國新造車的新印象。
都說今年是插混大年,觀衆是否認同油電兼得的動力形态?還是純電更得贊許?
另一方面,智能駕駛又是否真的如同車企在輿論場上鋪天蓋地宣傳的那樣,成功占領了用戶心智?
一年之後的廣交會展館,我們繼續聽聽用戶真實的聲音。
昨天我們在 20.2 館的樓梯口,看到了兩個投票。
調查新能源續航期望值的白闆上,票數集中 900km 及以上的三個區間,300km 和 600km 兩個區間的票數寥寥無幾,而信心值白闆上的票數分布情況則截然相反。
這兩張圖,一方面說明了用戶的熱情與需求,另一方面,卻也說明大衆對于新能源車甚至汽車知識的陌生。
有數據顯示,國内約 70% 的汽車消費都是「首次消費」,大多數人對汽車并不具備深入的了解。
但無論是熱情還是陌生,人流的轉變,背後則是趨勢的轉變。
廣州車展從 2023 到 2024,我們能夠感受到随着小米汽車的入場、賽力斯與鴻蒙智行分開兩個展台,新勢力集中的 D 區的聚集效應愈發明顯。
A 區中人流基本集中在傳統豪華品牌,如奔馳、寶馬、奧迪等展台,偶有觀衆與産品顧問攀談;A 館的另一個熱門品牌,是比亞迪。
對比之下,D 區的人氣之高可以一眼看出。比如說全天限流需要排隊進入的小米展台、臨近 5 點閉館依然座無虛席的蔚來展台二層待客室,都是 D 區高人氣的直接佐證。
更關注的是傳統品牌還是新勢力,專業觀衆們用他們的足迹投出了結果。
聊完趨勢,回到我們今天的大采訪。
第一個要厘清的,自然是買油還是買電。需要解釋的話,則是這裏的「油電」,更多指向的是插混(含增程)和純電。
先說大緻的印象,油車車主會因南北方、出行距離等緣由,選擇下一輛車時,純電和插混兩個回答各自一半;而原本的插混車主,大多會毫不猶豫說出「純電」兩個字。
家裏已經有一台混動車的梁先生的答案,或許能代表大多數:「如果是我的話,第一台會選混動,第二台會選純電。」也有觀衆持相近的看法,認爲家裏不能隻有一台純電車,電車更适合做家裏的增購車型。
「買個放心」是我們聽到選擇插混車型的最多理由。
「萬一在(高速)路上沒電了怎麽辦」「萬一你有輛電車沒電了,全部車都要等你」「排隊太久了」「充電沒有加油快」……即便是詢問了解過蔚來、樂道車型——這兩個号稱能 3 分鍾換電的品牌——的觀衆,也還沒能完全消除焦慮,這就更不用說其他車型了。
有不少青睐插混的觀衆向我們表示,純電車型屬于城市,不能像油車、插混那樣适應長途出行,「純電在城市裏開 400 公裏和 4 萬公裏是一樣」。
但有趣的是,焦慮在圍繞純電的同時,也沒有忘了插混。
譬如,有觀衆就說,因爲現階段買了插混,但電池小、純電巡航短,充電很麻煩。反正要充電,還不如直接買純電好了。
再譬如,則是維護和保養。一位說增購「一定要買純電」的觀衆就告訴我們,插混還有發動機要保養,總體而言沒有純電那麽省心及一步到位。
就讀新能源汽車方向汽車專業的陳先生,表示他不會考慮插混的理由,就是不放心插混兩套系統的後期保養與維修,相較之下,純電是更有保障的選擇。
無論 A 區還是 D 區,人們對國産新能源車的成長都予以肯定,「感覺國産新能源都行,我都會去看看」,提到 BBA 的新能源車型時,要麽擔憂「油改電」,要麽直言不會考慮。
新能源汽車成爲「新主流」的今天,在市場與輿論場都放異彩的新能源領域,在車展上自然吸走了大部分注意力。
這不得不提到兩屆廣州車展一個突出的變化——小米汽車的加入。
無論是在 A 區還是 D 區,當被問到今天打算來看什麽車 / 對什麽車感興趣時,「小米」和「SU7」是兩個最常出現的字眼。
小米可以說是繼比亞迪之後,被提及最多的品牌,人們稱贊它的理由,從「外形很酷」「長得好看」,到「聽說它性能好」以及「雷總做的車」應有盡有。
人流旺盛的小米展台,甚至需要限流來控制展台人數。
互聯網關注度、展區流量拉滿,滲透率也已經穩定超 50%,作爲「新主流」的新能源,真的被所有人都接受了嗎?不盡然。
我們在奇瑞 iCAR 展台前,遇到了李先生。
玩了 20 年改裝車的他告訴我們,他舉起手機拍 iCAR V23 的原因隻是這車好看,說到底電車還是隻是代步接或待客戶用的,隻适合城市使用,「你看自駕去西藏、拉薩的車隊,有多少是純電車隊?很少嘛」。
對于追求操控、底盤素質的他而言,電車不僅改造空間小,而且「開起來沒有樂趣」。下款車不考慮插混的梁先生,也坦言純電不是他的唯一選擇,他還在一直關注油車。
而燃油時代的王者—— BBA,依舊擁有堅定的擁護者。
一位觀衆向着我們的鏡頭高聲表态:「隻要油車一天在賣,大家都開油車,因爲以後大家都要開電車。插混就是工業垃圾,除了油車和電車。」
于他而言,他「很後悔沒開過手動擋」,于是呼籲人們「趕快買油車」。
一位觀衆坦言,出于安全、品質與底蘊考慮,他還是會去看奔馳的車型,新能源從技術驗證、後期維保可靠性等方面,都還沒經過時間的檢驗,還是新事物。
人們對新勢力的質疑,大都由「保障」而起。
大集團保證是陳先生考慮極氪 001 和騰勢的原因,極氪 001 背靠吉利、騰勢背靠比亞迪有保障,而譬如蔚小理之類的新勢力品牌「比較年輕」,未盡之言,或許是「不放心生存前景」。
這也是這兩年車展觀衆的相似之處。
我們能夠在極氪展台前聽見年輕男性或舉起手機、或手指 001 說出一句情感化的「極氪 001 好酷」,上前詢問後得到更理性的原因除了操控,就是「極氪背靠吉利集團」;
也能聽到不少觀衆在被問到更青睐什麽品牌時,總是堅定地回答「我的腦海裏隻有比亞迪」「還是比亞迪」,且不乏本來家裏就有比亞迪車型的用戶。
擔心「新勢力倒閉」的評價,我們更多地在 A 區聽到,底蘊更強的傳統品牌,給予消費者更厚重的安全感。
但這份心情會不會被心儀産品所抵消?又是否會随着新勢力的成長而慢慢被消解?
每月、每周更新的各大榜單,在告訴我們答案。
如果說「買油還是買電」這樣的争論,各自的支持者還差不多能保持在 1:1,那麽有關智駕的采訪,則稍微有些「一邊倒」。
有 20 位參展觀衆接受了我們的采訪,詢問「是否體驗過智能駕駛」時,所有人都給出了肯定回答。
但要說「是否了解智能駕駛」,有 16 名觀衆搖了搖頭。
「不了解」是指,他們不清楚哪些品牌的車子可以提供相關體驗,更不清楚哪家車企的智能駕駛處于領先位置。
至于更深入的問題,比如「端到端」是什麽,隻有 1 位在小鵬展台閑逛的觀衆說「印象中有聽說過」。
這些「不了解智駕」的觀衆當中,不乏完全不感興趣者。
在極氪展台遇到的鍾先生表示,他作爲燃油車車主,不需要所謂的「高階智駕」,車子上有 L2 級别的輔助駕駛就差不多了。
「在我開高速比較疲倦的時候,這個輔助駕駛可以幫我緩解一下疲勞,到了服務區我再休息。」
既然有用 L2 輔助駕駛的場景,爲何又對高階智駕不感興趣?
「比如現在廣州,哪怕是高速上路況都很複雜,我自己開都心驚肉跳的,交給這個系統自己去開,我不放心。」
歸根到底,那些對智駕「不感冒」的現場觀衆,大多是對當前的高階智駕抱有「不安全」的印象。網絡上的一些事故視頻的确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當前 L2 級智駕責任人仍是司機本人也是事實,就因爲這一點,有幾個受訪者認爲不敢過分相信智能駕駛。
其中更有一位 14 歲的少年向我們高談闊論,表示在外國特斯拉的 FSD 也出過不少事故、Robotaxi 經常導緻交通癱瘓,現階段智能駕駛的能力,難以讓他信服。
似乎,「信任」依然是智駕普及的頭等攔路虎。
不過從好的方面來看,「智駕」一詞在受訪者中有相當高的「滲透率」。
車企的宣傳、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測試視頻、身邊朋友的分享,都讓「智駕」一詞頻繁出現在大衆的生活中,「沒見過豬跑,也吃過豬肉」。
在小米展台我們遇到了兩位年輕的女觀衆,他們把小米 SU7 作爲參展的第一站。首選小米的原因很簡單,「覺得小米 SU7 很好看,這個車很出圈。而且經常能在網上刷到,說這個車的智能駕駛很厲害」。
令我們感到驚訝的是,梁小姐和她的朋友,甚至還沒有試駕、試乘過小米 SU7。至于智能駕駛,不說小米 SU7,他們沒有體驗過任何一個品牌、任何一款車型的智駕功能。
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對智能駕駛展現出了極強的興趣。「未來如果買車的話,智駕是一定要有的。」
同時,從訪談中我們認識到,要讓消費者認識智駕,還得靠「實際體驗」。曾經對智駕能力不太信任的黃先生,在試乘過程中體驗了智能駕駛後,看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
「比較神奇,車子真的能自己在開。銷售說如果不是有乘客在,他自己開的時候甚至敢把腳從刹車拿開。」
當然,我們也遇到了智能駕駛的「忠實信徒」。
今年讀大四的莊先生告訴我們,體驗過智能駕駛後他的認知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如今已經是智駕最堅定的支持者。
「你很難想象,如果新買的車子還是老舊的車機會是什麽樣,一卡一卡的,車機地圖也不好用那種。智駕也是這樣,要是新買的電車沒一點輔助駕駛能力,和老古董沒什麽區别。」
「好不好用先别說,如果新能源車沒有智駕那我覺得别賣了。一汽奧迪的新車都找華爲合作搞智駕,這就是一個大趨勢。」
針對智駕這項技術,有褒有貶屬于正常現象。但也從側面折射出,整個行業還處于一片混沌之中,品牌和能力的認知,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針對動力模式和智駕這兩個大命題,車展上觀衆的回答确實超出了我們的意料。
猛增的市場數據加上車企的主動宣傳,我們以爲包括增程在内的混動動力已經成爲大多數消費者心中的「白月光」;智能駕駛已經作爲重點被車企宣傳了兩三年時間,我們也以爲認可智駕、了解智駕,已經成爲專業觀衆的「基本操作」……
事實證明,這樣的說法并不準确。
從這樣的小樣本采訪中能見到,更準确的邏輯是:車企無需對純電動力喪失信心,也不要對智駕能力的宣傳過于自信。
在一些觀衆眼中,「純電」二字依然自帶「高級感」,意味着更高産品力、更強的科技屬性。
至于智能駕駛的話題,「不接地氣」會是當下車企宣傳中最核心的問題。
用「端到端」「門到門」等詞語去包裝隻會讓智駕本身變得更抽象、難以理解,而消費者最關心的安全性上,能夠證明自己的車企還不夠多。
年底舉辦的廣州車展往往是過去一整年汽車行業發展的縮影。展台上數量激增的混合動力車型、被頻頻提起的智駕升級,至少從明面上來看,「混動」和「智駕」的确是 2024 一整年最核心的關鍵詞。
一句話總結,在完成這五十人的現場調研後,我們的結論是:混合動力并不如想象中那樣「一統江湖」,智駕距離車企預想中的「摧枯拉朽」也有很長一段距離。
2025 年,圍繞「讓消費者感知」這個真正命題,車企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