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腦極體
騰訊做 2B,方向是正确的,初心是果決的,行動是溫柔的,事實是掉隊的。
2018 年,率先打出 " 互聯網的下半場屬于産業互聯網 " 的大旗,宣布 " 擁抱産業互聯網 ",騰訊發力 To B 業務,絕對是有先發優勢和認知基礎的。
然而,昔日的先行者,卻成了後進生。
我們知道,雲化是産業互聯網的基礎,雲市場的表現也被認爲是 To B 業務的風向标。根據調研機構 Canalys 數據,2022 年騰訊雲占據中國雲市場的第三名,聽起來好像挺不錯,但實際處境尴尬。騰訊雲起步于 2010 年,原本僅次于阿裏雲,如今被華爲雲趕超,身後還有百度智能雲、京東智能雲、運營商雲等後起之秀在虎視眈眈。
從密集出台的産業互聯網發展政策,以及互聯網企業紛紛跟進 To B 來看,騰訊顯然搶先下了一步好棋。靠産業互聯網打開 To B 市場,本該是騰訊保持住競争力的最好機會,如今 " 盛宴 " 開席,騰訊努力了六年,座次卻跌跌不休。
關于騰訊在 To B 市場失意的細節原因,已經有很多詳盡分析。而我們跟騰訊的小夥伴們常年都有交流,加上對海内外科技動向及産業 / 從業者的跟進,或許可以給出另一個角度的解釋——性格決定命運,在 " 動物兇猛 " 的 To B 市場,騰訊的過分溫柔,未必是好事。
行業功守道:騰訊的 " 反差萌 "
通過産業互聯網發力 To B,騰訊顯然是開啓了風口,站在了前沿的那一個。實際行動中,也顯現出了極大的決心,體現在集團層面的重大戰略調整,成立了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CSIG)統一接入 To B 業務,承擔産業互聯網的探索任務,後續又進行了大量企業服務領域的相關投資。
内部變革大刀闊斧,真金白銀砸錢,技術積累上也并不遜色,爲什麽騰訊雲和企服業務的盈利狀況,始終不盡如人意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相比其他互聯網雲、運營商雲的兇猛進攻,騰訊雲的市場策略,過于保守和溫柔。這種 " 反差萌 " 對于身處激烈競争環境的企業,并不是好事。
雲市場正在發生高速變化,AI、5G、IoT 等新技術驅動了大規模的産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也給雲廠商帶來了企業服務的重要機遇。有野心的頭部雲廠商都在搶占市場,過去幾年來雲化 To B 遍地開花。
大家都在積極進攻,騰訊卻選擇了退而防守。
連年虧損下,騰訊雲在 2021 年開始優化成本,改善利潤率,将 " 盈利 " 定爲業務發展指标。這樣一來,重度投入細分領域的項目式解決方案就不好拓展了,CSIG(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此前也陷入了裁員傳聞,成爲人員縮減重災區。
在 2022 年底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态大會上,騰訊雲也表示要聚焦産品,不做總集成商,更傾向于以 " 被集成 " 的方式,來提升利潤率。這意味着,騰訊雲将深入各個行業的 " 重擔 " 交給了下遊的集成服務商,雖然成本負擔小了,但與 B 端行業客戶的距離也遠了,難以發展更深入的合作關系。
趨于保守的騰訊雲,保住了當下的利潤血條,卻失守了持續造血的陣地。
技術叫賣場:" 數字工具箱 " 的喑啞
今天的産業互聯網,不同于傳統企業服務軟件市場的 " 爲需求找技術 ",更多的是 " 爲技術找場景 "。新技術,成了企業服務差異化、商業化的最佳撬點。
雲市場的遊戲規則,自然也從拼産品豐富度、拼資源價格、拼渠道關系,變成了拼 " 獨創技術 "。人人都在高聲叫賣,騰訊卻在低調擺攤。
在 ABCD(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技術體系中,騰訊是有相應積累和壁壘的。馬化騰曾多次強調,要做好 " 工具箱 ",提供最完備的 " 數字工具 "。
騰訊的 " 數字技術 " 很豐富,據說,目前 CSIG 已經自主研發推出超過 400 款企業級産品,從視覺識别到大模型,從自動駕駛到數字人,從邊緣計算到區塊鏈,企業客戶幾乎可以找到所需要的軟硬件。
但 " 數字工具箱 " 有廣度,卻缺少穿透 ToB 認知的力度和辨識度。
騰訊内部有一種看法:工具箱就相當于一個提供基礎工具和能力的 " 食材庫 "。試想一下,當山珍海味、野蔬家禽一股腦兒擺上架供人選擇,看起來品類繁多,但單一技術或産品爲客戶業務帶來的價值是非常細碎的,也很容易陷入同質化。
産業客戶希望通過雲化來 " 提質增效 ",要讓技術在現實中發揮作用達到 " 驚豔 " 的效果,就必須深入了解業務場景,構築一個整體解決方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所以我們能看到,雲廠商都在叫賣一些 " 爆款 " 能力,比如雲原生、城市大腦、大模型、數智供應鏈、行業解決方案等。
當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軟 Azure 通過引入 OpenAI 的各種大模型,與各種應用軟件進行融合,一時風頭無兩,市場增長顯著,在海外市場有了跟 AWS 和谷歌雲一戰的後勁。而此次大語言模型,很快就在雲廠商中掀起了競時賽。百度智能雲憑借 " 文心一言 " 拔得頭籌,吸引了大量企業用戶的關注。
這就是 " 拳頭産品 " 的魅力,快速打開市場切口,激發 To B 客戶主動靠近,也是雲廠商攻城略地的 "iPhone 時刻 "。
騰訊在技術上雖然不差,但總是跟随而非引領的那個。
此前數字人技術火爆,京東智能雲很快推出言犀數字人平台,将該技術落地到電商直播、政務熱線咨詢等 To B/G 領域。阿裏雲将雲上能力與釘釘這一通訊工具深度整合," 雲釘一體 " 戰略推進有序。華爲雲的多種根技術,比如盤古大模型、天籌 AI 求解器等,就受到港口、工業、高校科研等客戶的青睐。
騰訊沒有這些産品嗎?當然是有的。
混元大模型,在國内大模型中屬于第一梯隊;數字人、AIGC 類産品,騰訊 AI Lab 也有相應的積累,很早推出過自動寫作機器人 Dreamwriter、寫實數智人小微等。有業内人士透露,騰訊内部使用的 AI 作圖技術也屬于國内頂尖水平。
騰訊會議、騰訊文檔、企業微信,這些 To B 類應用的用戶基礎和觸達能力并不遜色于釘釘。
還有騰訊在芯片、服務器、數據庫、音視頻、NLP 等技術,都是可圈可點的。
每一種技術火爆之後,騰訊的 " 數字工具箱 " 都會很快跟上,卻沒有一條用自己的 " 大招 " 轟開的獨占賽道。
但是,人們隻能記住獲得金牌的那個人。
" 數字工具箱 " 的廣和繁,卻分散了 ToB 客戶對騰訊技術能力的關注點,難以建立起差異化的認知度。廣大的産業客戶如果不深入了解,在需要某種新技術的時候,可能并不會第一個想到騰訊。
騰訊 " 數字工具箱 " 在高聲叫賣的輿論場中,很難一鳴驚人。
産業無人區:甘當 " 助手 " 的被動
騰訊甘當 " 工具人 ",跟其在産業互聯網中的定位有直接關系。2022 年,騰訊的新定位是:做好企業的 " 數字化助手 ",與生态夥伴攜手,用數一數二的 " 冠軍應用 ",助力實體經濟誕生更多的 " 産業冠軍 "。
AI、5G、IoT 等新技術驅動了大規模的産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這意味着,産業空間中的大量場景,對于如何使用數字科技是一片空白。實體産業需要的不僅僅是 " 輔助 ",按照企業需要提供各種軟硬件産品和服務,更需要 " 教練 ",提供數字化轉型的指導、咨詢、頂層設計,共同探索新技術在業務場景中如何落地應用。
這個過程中,也會催生很多創新點,成爲雲廠商日後的核心競争力之一。比如某雲廠商在礦山數字化中,發現大量 IoT 設備,可以通過分布式操作系統實現跨設備的無縫協作,這個能力可以應用到港口、公路、油田、城市等其他行業;某雲廠商發現自己的供應鏈優勢顯著,可以爲離散制造、流程制造的各類工業企業,提供産研供銷一體化的數字化能力,與江蘇、深圳等工業産業帶達成合作。
總之,深入了解行業和客戶需求,定制數字化方案,确實勞心又勞力,但 To B 市場的開拓,也的确沒有捷徑可走。
騰訊不激進、不争功的溫柔性格,隻給企業 " 打輔助 ",讓傳統領域的客戶自己去摸索,很難真的打造出 " 冠軍應用 " 和 " 産業冠軍 "。
而服務價值感上不去,無法吸引擁趸和行業客戶,難以通過規模效應來拉平研發成本,盈利負擔越來越重,沒法在技術、人才、市場開拓上給予更多投入,這并不是一個樂觀的信号。
溫柔的騰訊,何時不再随波逐流?
對于新技術賽道的争奪,已經進入白熱化。而騰訊 To B 的保守策略,決定了它一直在主航道随波逐流,盯着第一名的工作亦步亦趨。或許成爲第二名也不差,但這是非常危險的。
第一,競争壓力加大。客戶忠誠度會跟着新技術走,如果同行突然發力某些新技術,很可能威脅到騰訊現有的市場份額和未來的收入空間。
第二,利潤空間萎縮。軟件經濟的特征是前期研發高,一旦成功推向市場,規模複制的成本近乎爲零,這也曾是騰訊在 To C 市場的盈利關鍵。而騰訊一直跟進主流技術路線,投入成本不斷積高,如果不能規模化落地 To B 市場,無法回收高昂的成本,那利潤空間還會進一步縮減。
第三,品牌預期拉低。随着技術在 To B 市場競争中越來越重,價格戰已經跟雲市場漸行漸遠了,騰訊雲如果一直沒有獨創的拳頭産品,或者 " 放大招 " 式的案例,企業客戶的品牌認知度一旦被拉低,就會喪失在市場中的話語地位。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皇後說過一句話: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如果你要抵達另一個地方 , 你必須以雙倍于現在的速度奔跑。
科技行業所面對的,從來都是一場殘酷的技術大逃殺,一旦停下來休息或者跟在他人身後,往往就意味着失速和跌落。騰訊雲曾是僅次于阿裏雲的國内雲廠商,騰訊曾被認爲是産業互聯網的第一梯隊,今天呢?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新技術風起雲湧,産業互聯網已經走向了重研發、重獨創的技術突破道路。溫柔的騰訊,必須要重新加速奔跑。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