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康之後,我們正在從 " 躺平 " 的狀态中起身,試着與久違的精彩世界抱個滿懷……
然而,世界并沒有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一下子好起來!
這源于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非線性世界中,遠不是一個簡單的科學模型就可以預測準确的。面對複雜性,科學也無力。
科學有時非但不是萬能的解藥,它的高速發展還給人類帶來了不少問題,比如生活中處處充斥着 " 科技與狠活 ",我們與自然漸行漸遠。
博物學家利奧波德說,工業支撐着我們,但我們卻忘記了是什麼在支撐着工業。難道我們隻能被科技裹挾着前進嗎?
今天上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物學家劉華傑做客混沌 app,從博物學的角度給出了解決方案。
劉華傑老師提出,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啟動自己的博物學,了解自己的生存環境。科學世界不能背離生活世界。學會和大自然打交道,學會與人打交道,比耗盡精力獲取無邊無際的科學知識更加重要。
以下為課程筆記:(篇幅所限,本文内容僅為課程十分之一,請前往混沌 APP 聽完整課程!)
授課老師 | 劉華傑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博物學家
編輯 | 混沌商業研究團隊
支持 | 混沌前沿課
複雜世界是分形與混沌,
線性思維會毀了你的人生
在複雜性世界中,橫向看空間分布是分形結構,縱向看時間演化是混沌運動。
分形,簡單理解,就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相似。
比如,人的大腦皮層就是分形結構。大腦能夠記憶相當多的東西,檢索能力超強,計算機檢索都做不到這一點,為什麼?因為大腦皮層是分形結構,展開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不僅僅是大腦,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支氣管系統,小麥的須根系、菜花、河流等等都是分形結構。
大物理學家惠勒說,當年如果不知道熵這個概念,你是科盲,現在不知道分形,你還是科盲。
如果把菜花掰下來一塊,忽略顔色的變化,拿手機拍下來以後你是不知道它的大小的,除非你拍的過程中放一個尺在邊上,這叫無标度對象。它在标度變換下有一種不變性,這就是分形的自相似。
在時間演化上,非線性世界的混沌過程需要分清兩大類系統。簡單系統:包括晝夜變化、日月食、嫦娥 5 号登月、編制萬年曆等,是簡單的、規則的、周期化的;複雜系統:包括天氣、股市、湍流等。
達芬奇那個時代就在研究湍流,下圖是達芬奇畫的。到現在也沒有解決,成為一個經典難題,方程能寫出來,但是解不出來。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系統都寫不出來方程,沒法用數學語言來描寫,而混沌系統即便能用方程來描寫,也解不出來。
非線性混沌現象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上圖是荷蘭的版畫家埃舍爾創作的版畫,這幅畫的特點是荒唐,用不可能的東西來表現。假設我們拿一個放大鏡看這張圖,隻是局部上看,先别看整體,緩慢移動放大鏡,你會發現這幅圖沒有毛病。但如果你關注到畫中的水流,就會發現驚奇的一幕。
為了更加明顯,換一個更簡單的三角框。
這張圖說明,部分與整體不是簡單疊加的關系,部分怎麼疊加也疊加不出來整體,任何木匠都造不出來這樣的三角框。
我們是理性的動物,每天都按理性行事,每一步好像都要有規矩和規則,就像一個小爬蟲在一個框上爬,但加起來會怎麼樣呢?你隻适合于局部思考,整體上看可能是荒唐的。我今天做得對,明天做得對,後天還做得對,今年做得對,明年做得對,但加起來我的一生可能是非常失敗的、荒唐的。因為人生不能這麼累加,人生是非線性的。
胡塞爾:我們的生活是第一位的,
模型世界是第二位的
現象學之父胡塞爾在《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中說科學出現了危機,現代的科學遺忘了其意義基礎,科學不知道想幹什麼,隻知道發展,隻知道生産知識。他說這可以追溯到 300 年前,從伽利略、笛卡爾那個時代就開始了,我們今天隻不過是延續它而已,沒有好的辦法來克服。
胡塞爾提出了兩個世界的劃分,他認為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模型世界是第二位的。科學危機表現為模型世界對生活世界的背離。我們現在正處于這麼一個背離狀态,我們相信科學,科學提供了我們的世界觀,科學蒸蒸日上,全世界都去激烈競争。
如何面對複雜性?與你所愛的人在一起
面對複雜性,面對科技的蒸蒸日上的發展,老百姓實際上可以做的東西很少,我們被裹挾而前進。
那麼我們普通人怎麼去應對複雜性呢?《預見未來》這個電影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隐喻,叫關聯。當你遇到複雜性,現有的工具都解決不了的時候,你要找個人去分擔共享。當我們遇到困難、遇到複雜性的時候,不要抱怨這個系統多麼複雜,非線性多麼強,關鍵是你與什麼人一起面對這個困難。
當我們遇到最大的問題時候,首先想的是與家庭成員一起來承擔,這是目前所知的最智慧的一個想法。與你所愛的人在一起,盡情地感知,你的能力可以擴展,你會有一個超自然性的擴展,你會對複雜性有一個好的預見,看得更遠。
面對複雜性,你也可以啟動自己的博物學
博物學,一個古老的詞彙。大家都要強調新的東西,但我找了好多年,找一個東西能夠概括我的想法,最後發現博物學可以。
博物學對應于英文 Natural History,字面的意思是自然史。但 History 在這裡不是曆史的意思,是探究的意思。從詞源上考慮,它是記錄、描述、探究、分類,簡單地探究的意思。
博物學是在宏觀層對這個世界的研究,直接面對複雜性,但是并沒有用科學的手段去分析、建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然後叠代等等。它用一種人文的辦法、自然的辦法來應對。而且不僅僅是人這個物種這樣應對,其他的生命也這樣應對。動物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沒有科學也活着、留後,不比我們做得差。
我們的爺爺奶奶都是博物學家
博物學早已有之。演化生物學就是博物學的一個現代形态,達爾文是傑出的博物學家。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爺爺奶奶都是博物學家,但到我們這一代博物學家就很少了。因為我們不需要了,我們需要科學,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世界中,我們不需要辨識哪個物種、哪個草能吃,哪個東西能治病,哪天有風雨,哪天有什麼危險,我們都交給專業人士了。我們自己像行屍走肉一樣,隻懂得科學,隻知道吃加工食品。這個狀況并不是個理想狀況,它蘊藏着極大的風險。
博物學重視橫向的聯系、關聯,在某種意義上是膚淺的,它沒有力量,所以它傷害也小。博物學不僅僅是知識,它同時包含情感和價值觀。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要弱化它的知識維,要強調它的情感維和價值觀。
植物極為複雜,極其精妙,跟人的關系很密切,這個觀察過程中你能夠有一種快感,能夠理解大自然是怎麼演化的,你能夠感受到進化的精緻和複雜性。這裡頭既有知識,也有情感,也有價值觀。
中國人在這一點上很吃虧!
博物學有兩大類,一個叫帝國型博物,一個叫阿卡迪亞型博物,就是田園牧歌型的。
第一個類型是為了帝國的發達、富裕、征戰來考慮的。田園牧歌是為了生态、社區發展以及個人更好的生存來考慮的。
瑞典博物學家,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林奈屬于帝國型。雖然瑞典是個小國家,但他的學說被英國放大,他的弟子被派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搜集标本,他坐在家裡進行命名,就像亞當一樣。
帝國型的另一個典型代表是洪堡。洪堡已經成了德國的民族英雄。洪堡在那個時代沒有做太深刻和創新的工作,他做的就是博物層面的考察,隻不過他走得遠一點,消耗得比較多。他到東亞,甚至到過新疆邊境,用了上萬匹馬。沒有帝國的支持,沒有他家庭财富的支持,根本沒戲。洪堡最後把他家的積蓄全部用來考察,出版他的博物學著作,最後變得很窮。他的工作間接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帝國型博物學的一個特點。
帝國博物學對我們國家來說還是很重要的。我們國家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缺标本,還沒有國家自然博物館。香山下有個植物标本館,号稱亞洲最大,但裡面大部分都是中國的标本,有極少的亞洲其他國家的标本,還有國際上别人送的标本,基本上沒有其他世界各地的标本,這是在世界前十大國家中唯一的例外。
中國人對域外的自然東西不感興趣,中國人出國都去看人文景觀,很少去看自然景觀,對外部的自然世界不了解。而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他們對世界各地都非常熟悉,都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在 200 年前就開始了這個行動。
我們對周邊的國家根本不了解,我們不了解蒙古、日本、哈薩克斯坦、非洲的文化、宗教和自然環境,就想去賺錢,那肯定是有問題的。所以帝國博物學對中國仍然有意義,可以由國家去倡導做一些工作,也可以由企業财團愛好者來做這個事情。
人人都可以博物
阿卡迪亞型博物跟每個人都有關系,它是一個人人可以嘗試的,面對複雜性、提高我們生活質量的知行合一的東西。
吉爾伯特 · 懷特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觀鳥人、博物學家,被譽為現代觀鳥之父。懷特一輩子就寫了一本書《塞爾朋博物志》,塞爾朋是他的家鄉。這本書成了英語世界印刷頻率第四的書。他的影響非常大,達爾文因為這部書特意到塞爾朋去感受懷特是怎麼做博物的。現在生态文明史都會寫到懷特,他的書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博物學影響更大的一個人是缪爾,現在影響到了中國。國家林草局在建立一個自然保護體系,就采用國家公園保護體系。而國家公園的概念正是缪爾提出來的。他寫過《我們的國家公園》。
他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共同的愛好都是觀鳥。老羅斯福是獵人,也是博物學家,他們一起紮營,紮營的過程中缪爾就向總統說,你有權力,你不能讓國家不斷地開發,應該把荒野保護起來,給子孫後代留點東西。老羅斯福聽從了他的建議,國家公園的概念就誕生了。
紮西桑俄堪布也是阿卡迪亞型博物的一個代表,我專門去青海見過他。他不懂科學,但是他做的東西非常有科學價值。他是個博物學家,他喜歡觀鳥,各種鳥他都能區分出來。他觀鳥然後用筆來畫鳥。他還進行生态保護,後來人們都知道他的事迹以後送給他望遠鏡,教會他怎麼去進行記錄,他也發表了論文。
英國農民詩人克萊爾去世快 100 年了,但是他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大談品味,對專業化的植物學不滿,諷刺過用拉丁文描述植物,反對為科學研究而殺生。他說,學人與鄉巴佬有相似之處。鄉巴佬對草木視而不見或僅當作無價值的東西,而學人也不過如此,隻是把它視為植物的一種特别模式而已。而有品味的詩人,能在不同的環境、曆史、文學語境中欣賞植物。
他的批評有一定的道理。他善于關聯,進行人文的跨時空的關聯,能把千百年的曆史糾纏在一起。他說詩人有這種廣泛的鍊接能力。我們現代詩也一樣,一個詩人的品質在于他有豐富的想象力。他說這種關聯的能力是需要練習的,需要不斷地去觀察,沒有生活體驗創造不出來優秀的詩歌。
我先拿自己做實驗
面對複雜性,如果自然科學做不了,社會科學又不是我們的專業,唯有博物我們可以做,我們可以詩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通過它重返世界。
重返世界意味着我們跟土地聯系在一起。我首先拿自己做實驗,看看自己能不能認識身邊的東西。我對動物不敏感,對植物還可以。于是我先後寫了《燕園草木補》、《崇禮野花》、《青山草木》、《勐海植物記》和《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
博物是關心物,關心我們周圍的東西,但是觸物而不傷,不傷害萬物,也不是隻有物沒有精神,重要的是我們在物當中看到精神、發現精神。
今天我重啟博物之學,最主要想重申普通人也有訪問大自然的權利和能力。做博物的人心情都很好,蠲忿忘憂、自在生活。對于人類來講,博物可以緻遠,對于我們這個星球來講,至少它會減少折騰,使得我們活得久遠一點。
「新年開新卡」2023 春節特别活動
這是一份真正充滿無限可能的禮物,
送好友、送家人、送後輩,
與其期待山頂相逢,不如現在一起攀登!
偷偷告訴你,老同學還可用 1000 研值抵扣 200 現金,500 研值抵扣 100 現金哦!
保存海報掃碼購買,送 Ta 最棒的認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