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距離王興說 " 這是互聯網 10 年以來最差的一年,也将是未來 10 年最好的一年。" 這句話,已經整整過去了 4 年。
回首剛剛過去的 2023 年,雖然 BAT 等巨頭招聘納新的腳步表面看上去似乎從未停止,但對于大廠員工淨流失數據統計這樣的讨論,各家多少也有些諱莫如深。
互聯網從業者批量 " 被畢業 " 後的聲讨在社交媒體上此起彼伏,行業徹底告别高速發展,進入存量博弈時代的事實或許早已昭然若揭。
還記得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那幾年裏,行業裏被奮鬥論洗過腦的人大概高達 99%,其中能成爲大廠高 P 的比例不足 1%。
彼時每一個進入互聯網大廠的人,一旦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一點成績,就很容易會誤以爲自己将會是那塔尖上的 1%。直到這兩年遭遇行業動蕩,才不得不承認自己不過就是那剩餘 99% 裏的普通人。
這個過程,就有點像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裏說過的那樣: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不難理解,在一個宏大的經濟變革浪潮中,身處其中的個體命運往往就像是蚍蜉撼樹。
行業的潮水一旦褪去,企業依賴融資燒錢的模式勢必難以爲繼,無序地擴張不得不按下暫停鍵," 活下去 " 是比 " 求發展 " 更重要的現實命題。
即便是大廠,也不得不想方設法地勒緊褲腰帶,争取熬到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于是,無數的個體會在這持續劇烈的震蕩中不幸被甩出,在一落千丈跌入現實的巨大落差之後,每個人的内心随之而來的,是面對個人命運無力掌控時的焦慮與失落。
但或許,我們原本就是身處在一個混沌失序的體系裏,大家不過是被時代的紅利,短暫地帶到了本不該屬于自己的位置而已。
漲潮時投身,退潮時求變。當我們摘掉頭上的光環以及内心的虛榮,撥開層層迷霧,重新審視真實互聯網大廠裏的得到與失去,也許會收獲不一樣的生活觀和職業觀。
一、一份看不到日落的工作
即便在當下互聯網已經失去想象," 進大廠 " 依然是絕大多數年輕人的向往。
很多人有大廠情結,一方面是認爲大廠有着更好的福利保障,比如免費的一日三餐、水果零食,額外的醫療補充保險,以及逢年過節的行政關懷這樣的情緒價值加碼。
另一方面則是認爲大廠更容易實現賺錢和自我提升。在人生最年富力強的十幾年裏,用精力甚至是健康來換取金錢,的确是普通人爲數不多的選擇。
而每一個剛進入大廠的人,起初都會抱着無限的憧憬,認爲這裏代表着創新和自由,開放與包容,每個人都鮮活且充滿個性。
但事實上,這一切不過都是幻象。即便是在一個很先進的組織裏,普通人依然無法擺脫人際關系上的教條,冷漠、市儈、以及被工具化。
也正是因爲足夠先進,大廠的業務日益被打磨成了一條成熟的工業流水線,每個員工都被内化成爲其中一環。你隻需要做好這個環節的向上彙報以及向下審核,到具體的執行上,都是供應商或者是外包、實習生在落地。
而每一個細微的創新與調整,實際效率總是要兼顧風險的平衡,要合規,要避免利益沖突。
" 面試造航母,進來擰螺絲。" 的落差感是常态,每個人都在自己熟悉的齒輪上扮演着一顆精密的螺絲釘。
倘若不主動去提升或者是争取,你也很難摸清整個項目的全局,很容易在大廠的溫床上一睡不起。
這也是爲什麽很多離開這個系統的人,都無法适應外面的世界,因爲大廠跳來跳去終歸隻有那麽幾家,多數中小企業需要的都是從策劃到實施落地,能夠搞定整條生産線的人。
或許也是因爲意識到了自己的可替代性極強,這份工作換做誰來做都一樣,加上大廠的同一崗位通常會橫向設置多個人一并 " 賽馬 ",于是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會有不安全感,内卷也就悄然發生。
加班和 "996" 是大廠裏的常态,即便能夠完成工作到點下班,卻依然會選擇在公司和綠蘿面面相觑,主打一個要比同事下班更晚,發送周報或者方案的時間也要故意拖到淩晨兩點,這些都是大廠 " 卷王們 " 的慣用打法,也就注定了這是一份看不到日落、比誰命長的工作。
二、價值導向下的固有思維
當然,大廠的日子絕對算不上痛苦。相反,一個理性、處處以工作爲重的人,因爲不容易被外界噪音所幹擾,往往更容易觸及成功。
但對于一個感性的人而言,除了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回報以外,或許還希冀能夠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去延展生命的寬度,去感受這個世界色彩的豐富。
但在日複一日的大廠觀念沖擊下,人會無比地渴望穩定,幾乎沒有任何風險接納能力;而在大廠凡事都要優先考慮價值回報的思維方式下,人也很容易喪失對生活的感知力。
因爲害怕一旦失去就再也無法找到這樣一份大廠的工作,所以會有嚴重的請假羞恥,放棄和朋友一起出遊的機會;因爲覺得讀小說詩歌是浪費時間,所以選擇根本看不下去的專業書籍;因爲覺得學手沖咖啡無法爲自我提升帶來任何價值,所以選擇不感興趣但更具投資回報的創作訓練……
隻渴望拿到一個結果,至于過程中的體驗感是否美好似乎并不重要。崇尚效率至上論以及結果至上論,是一種被規訓出來的慣性思維。
這就像當代年輕人熱衷于在短視頻平台上,用三分鍾刷完一部電影,五分鍾看完一本名著,大家隻是單純地想要知道情節及結局。至于它的藝術價值,以及值得思考和探讨的東西,統統都不值得一提。
恐怕隻有到了某一天,也許是失去了這份工作,也許是經曆了人生的變故,導緻心裏的那根弦斷了,一台永動機就此報廢,才能真正領悟羅翔老師說過的那句話:
許多事情不需要有意義,吃喝玩樂并不等于虛度光陰,吃苦耐勞也不等于意義非凡。人生隻是各種體驗的疊加。
大廠唯投産比價值論的固有思維下所指向的人生過于理性,往往會讓人錯過人性中太多最原始的快樂。
三、一切都是時代的産物
令人更爲傷感的是,無論當年奔赴大廠是迫于生計壓力下的努力自洽,還是心懷一腔熱血想要拼搏一把,這兩年讓很多人不曾預料到的是,自己最終從大廠的離開會如此地被動。
或許很難讓經曆過互聯網上升期的人承認,所有的成功都隻是時代的紅利,但如今大概也不會有人否認,人難免會被 " 時代所抛棄 "。
事實上,大廠的裁員通常并非由人力部門發起,而是在财務部門提供的經營數據報表的推動下所帶來的結果,每一條業務線的每一項支出都會被羅列得清清楚楚,裁員也就更容易是自上而下地發生。
大廠中年自以爲熬的年限夠久、職位和薪水夠高、人脈和資源夠豐富,裁員的大潮就會在自己的面前戛然而止,現實卻是因爲太貴而喪失了 " 性價比 ",反倒更容易成爲被優化的首選對象。
當然,裁員的過程并不一定總是客觀,人際關系的親疏,往往也能決定一個人的去留,對此我們幾乎毫無控制之力。
跟大廠的告别或許有解脫也有理想的幻滅。即便可以用喜提 "N+1" 來短暫地掩飾失業的焦慮,卻又很難忽視求職市場上日益激烈的競争。
回首當初那些自己看不上的崗位,如今的門檻已經變成了 985/211;當初 HR 的主動邀約,如今都變成了已讀不回。于是一方面不得不跟一千多萬的應屆生拼體力、競争上崗;一方面又不得不跟看不見的年齡門檻做對抗。
但沒辦法,時代的改變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對于互聯網大廠中年而言,所經曆的成功或是落寞,不過都是時代的産物。
最好的心态總結起來,就如範仲淹所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短期陣痛亦無法可免,但絕境處亦有逢生。
四、被裁的人先享受世界
其實靜下心來一想,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本都在于能否放下執念。
行業有周期性,人生也有多元的價值。是焦慮于空窗期,還是趁着拿到 "N+1" 給自己放個假,去探索未曾有勇氣探索過的人生,這樣的選擇權向來都在自己的手裏。
被裁的人先享受世界,這絕不是一種反叛式的獨立宣言。而是在一種長期的内耗、壓榨式的工作狀态下,被裁的大廠中年真的早就身心俱疲,需要休息。
事實上,也不必過多糾結于年齡在就業時的門檻。應屆生人數每年都在漲,每年也都會有人抱怨找工作難,以及在生命的不同階段裏,也總有人勸你端穩飯碗,但每年照樣還是會有人奔赴新的工作崗位。
到了這個年紀,其實更需要好好思考的是自己究竟要過什麽樣的生活、想在哪個領域深耕,畢竟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迷茫,總是在試錯,如今才有機會去談理想生活的實現。
有的時候離開壓力更大的超一線城市,往往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而互聯網行業一直也有着更爲靈活的就業方式,例如運營、編輯、設計、程序員等等崗位,完全可以異地辦公。
當你重新看到日落,去感受時間的流逝,就會發現,那些沒有坐在辦公室上班的人其實也活得挺好。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