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相關的話題,果然是一點就炸。
前幾天又一組數據沖上熱搜——
在中國,把孩子養到 18 歲的平均成本近 50 萬。
而如果将時間延長至大學畢業,這一成本将達到 62 萬。
養育成本和人均 GDP 對比,中國撫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幾乎是全球最高。
圖源:微博
孩子養不起,早已是這一代父母的共識。
但她姐發現,這并不隻是父母的痛,在如此内卷的社會中,花父母錢的孩子也覺得自己是一個負擔:
" 用父母的錢好内疚,好羞恥。"
" 兩三百我都有負罪感。"
" 我是我們家最大的蛀蟲。"
圖源:小紅書
父母辛苦半生被掏空了家底,孩子背負巨大的期待,内疚到不敢快樂,大概就是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爲什麽我們和父母的關系都有着相似的頑疾?
養育的恩情夾雜彼此的虧欠,糾纏一生。
也許,我們可以從一些經典的對話裏找到答案。
她姐發現,全國各地的小孩都從父母口中聽着相似的話,這些話讓他們感到不安、負罪、自卑、受傷,乃至化作一生的底色。
而他們聽過的話,你很可能也聽父母說過。
犧牲、負罪與匮乏
很多人無法坦然享受生活的負罪感,最初源自關于父母窘迫生活的記憶。
他們說:
" 爸媽賺錢不容易。"
" 家裏沒錢,在外面要省着點花。"
圖源:抖音
中國父母大多如此,生活不易,卻不計代價撫養孩子。
席瑞之前說過,家庭的窘迫感伴随了自己一生。
小時候他聽過最多的話,就是 " 家裏沒錢 "," 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
長大後,這種貧窮的記憶沒有消退,對窘迫的恐懼養成了他扭曲的習慣:去買東西不帶夠三倍的錢就會不安,隻要病得不嚴重就不敢去醫院。
别人對他好,他的第一反應卻是 " 我不配 "。
圖源:《奇葩說》
深入骨髓的虧欠感,壓抑了本能的欲求。
像他這樣的人,真的不少。
有補過一次牙的女孩,被媽媽一直反複念叨 " 不愛惜自己的牙齒 " 花了錢,她牙再疼都不再吭一聲。
還有女孩想去打九價疫苗,可是因爲太貴了不敢找父母要錢,隻能等以後自己工作攢夠了錢再去打。
圖源:小紅書
因爲得到的太少,内在的匮乏感像成了一種病症,隻等長大後瘋狂的報複性補償。
小時候不給買的,現在自己瘋狂買。
用食物填滿空虛的胃,衣服塞滿衣櫃,用花錢的自由彌補童年那個缺愛的自己。
家庭的貧窮和窘迫,有孩子的心理陰影,還有父母強烈的犧牲感。
" 你想上學砸鍋賣鐵也供你。"
" 我這麽辛苦是爲了誰?"
" 爲你我受了多少罪?"
爲了孩子無條件退讓、吃苦,似乎是父母的出廠設置。
最傳統的母親形象,是吃魚要吃魚頭魚尾,吃飯要吃剩飯剩菜,吃蘋果挑爛的,吃芒果隻啃核 ......
似乎隻要孩子過得好,父母的退讓和犧牲就都值得。
papi 醬說自己的父母就是這樣。
他們經常說 " 我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你 "," 當初不是爲了你我就 xxxx"......
但聽到這些,她并不會感動。
" 我心裏隻有一種負罪感,我會覺得我父母的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的。"
圖源:b 站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就已經無意識地用自己幼小的身體,背負起了父母沉重的人生。
父母過得不好,是因爲自己太拖累。
" 我就像是我媽的包袱,如果沒有我她會過得更好吧。"
關于這一點,社會學家項飙說過:中國的親密關系背後有一種自我犧牲的預設。
現在記得很清楚的犧牲吃苦,都隐藏着将來償還的預期。
圖源:單讀
父母的付出,帶來深深的負罪感,還伴随孩子内心的匮乏和不配得。
所以有那麽多人長大後也不快樂。
他們覺得自己不該快樂,享受生活都像在犯罪,買稍微貴一點的東西舍不得,遇到好一點的人隻覺得自己配不上。
從離開父母的那一刻起,他們就趕不走一種 " 還債思維 ",要努力,要争氣,要報答。
自己的人生和父母的期待反複糾纏,年紀不斷增長,卻活不成一個富足的人。
爲你好的真相
在我們的家庭裏,父母的付出也好,犧牲也好,孩子都沒有權利反對。
因爲父母總是帶着過來人的先見之明,他們說:
" 我都是爲你好,以後你就知道了。"
你肯定從父母口中聽過 " 爲你好 " 這三個字,它就是家庭中不容置疑的真理。
圖源:《小歡喜》
比如爲了孩子好,爲他們有一個完整的家,父母可以在婚姻裏苦苦忍耐。
婚姻的怨氣不會消散,孩子也就成了父母不幸的背鍋人:
" 要不是爲了你,我早就和你爸 / 媽離婚了。"
比如爲了孩子好,有好成績和光明的未來,父母可以斷絕孩子學習之外一切的可能性。
" 學生的本職工作是學習。"
" 什麽年紀就該做什麽事。"
有多少人曾被撕了漫畫,又有多少女孩被迫剪去長發。
高中軍訓第一天,女孩們哭着将頭發剪成男孩的模樣,也剪掉學習之外所有的想法。
圖源:網絡
爲了孩子好,不耽誤學習,防止早戀,所以要用短發 " 封印顔值 "。
之前有一個女孩因爲剪了很醜的短發哭得撕心裂肺,她媽媽一邊笑一邊拍視頻,随手當笑料發到網上。
在她眼裏," 孩子哪來的自尊 ",不就剪個頭發,怎麽這麽不懂事。
時至今日,被迫剪過長發的女孩們都難忘當時的傷心," 剪一次哭一次 "。
有人難以釋懷,有人報複性留起長頭發。
還有父母爲了孩子好,将來心髒強大能抗壓,就在家裏模拟社會叢林,對孩子進行無止境的打壓。
身材太胖,臉不漂亮,皮膚太黑,性格太内向,學習不努力 ...... 從内到外,數落無數缺點。
金靖減肥那段時間,每天節食運動,跳五千個繩,她爸爸明知她最在意自己減不下來的梨形身材,還要用語言刺激她:
" 你的大腿是不是比你男朋友還粗啊?"
圖源:DV 計劃
錯把語言暴力當幽默,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孩子覺得受傷,是因爲還不夠堅強:
" 太敏感了,這都說不得?"
" 抗壓能力太差,以後出社會怎麽辦?"
" 吃我的喝我的,還不能說你了?"
原本應該讓愛流動的家庭,成了權力壓制的格鬥場,養育孩子似乎就是一場漫長的服從性測試。
《呼叫助産士》中有一句台詞說得好:
" 貧窮不是指破房子、髒衣服、一大家子擠在一起。貧窮是沒有愛,甚至沒有尊重,不知道愛和虐待的區别。"
圖源:《呼叫助産士》
一句句 " 爲你好 " 背後,是以愛爲名的控制和剝奪。
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總是橫亘着一條認知上的鴻溝:
父母以爲自己付出了所有,孩子回看過往,卻無法忽視那些吞噬自我的殘缺。
成年人的鬼打牆
總有一天,那個無助的孩子會長大。
成年後報複性的消費看似是一種彌補,但童年時父母不斷重複的話語卻會如同詛咒,在他們腦海中不時盤旋回響。
深刻的匮乏和不配得感,也已經讓他們再難以習得真正愛自己的能力。
連帶着重大的人生選擇,也一步步滑向既定的深淵。
想起了最近被罵作 " 北大嬌妻 " 的全嘻嘻。
很多人想不明白,全嘻嘻當年以全省第 5 名的成績考入北大,畢業後又是履曆漂亮的精英,爲什麽會爲了條件并不出色的丈夫一退再退。
說好了丁克,她妥協生了孩子;擔心他出去嫖娼,就調整性生活方式。
看似獨立,實則嬌妻。
但如果你知道她的成長經曆,也就明白了原來她也曾是一個被匮乏感喂養長大的孩子。
她一直記得小時候媽媽拉着她上街,指着整條街的人說:
" 這條街所有的人都比我們家有錢,我們家是最窮的,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讀書。"
那時起她就知道自己以後要考一個非常好的大學,改變命運,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讀書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身後的家族。
所以她必須要優秀,學會競争,打敗别人,如同活在一個巨大的泳池裏。
活着就是遊泳,不努力就會被淹死。
即便現在已經畢業十幾年了,她還是改變不了競争的節奏,難以感受真正的放松。
而那個各方面看起來都不如她的老公身上,有她最羨慕的一點:
他擁有母親不帶條件的愛。
他不必優秀、不必拼命,也會得到母親的愛和鼓勵。
大概所有在匮乏感、犧牲感裏長大的孩子,最羨慕的就是那些被父母無條件愛過的孩子。
因爲他們自己的生活,習慣了以他人的眼光爲圓心,以不停歇的努力爲半徑,拼命奔跑卻又總像被困在原地,陷入一次又一次童年噩夢的鬼打牆。
所以有那麽多人會羨慕黃多多。
羨慕她有開明的父母,支持女兒愛漂亮、做自己。
她可以自由留長發、剪短發,給頭發染上出挑的顔色。
可以化妝、戴耳環、塗指甲,做一個愛美的女孩。
更重要的是,她不必面對父母以犧牲爲代價的成全,可以在包容和愛裏生長得自信、堅定。
圖源:微博
總有人說,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難以超越他們自身的局限。
孩子也都是在各種各樣遺留的局限裏,一點點拼湊出成長的道路。
父母說過的話,對待我們的方式,從來不是過去式。
往小了說,它構築了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往大了說,它影響了我們無數次大的人生抉擇。
我們和父母,就像是在飛速延伸的夾縫裏緩慢爬行的兩代人。
傳統和守舊的觀念,一次又一次試圖捕獲自由和反叛的本能,代際關系碰撞得鮮血淋漓,愛和傷痕同時撕扯着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
隻是,童年早已過去,身體也已長大,每個羨慕黃多多的人,都已經無法開局重來,活成另一個黃多多。
如果還能有新的選擇,新的可能,我想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守住那個在夾縫裏生長出的新的自我。
然後從此開始,不重複父母的話語,不重複父母的命運。
讓所有的内疚和傷害,終結在此時。
終結于 " 我 " 這裏。
監制 - 她姐
作者 - 粒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