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峰
編 輯丨周上祺
圖 源丨圖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高等教育創新。
五年來,我國深入實施 " 強基計劃 " 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建設 288 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接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我國高等教育與時代同行,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專門人才,爲民族振興、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發揮了極端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
在全國 " 兩會 " 召開之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介紹了提高高等教育培養質量、優化高等教育結構等方面情況,特别是深化 " 四新 " 建設、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着力發展支撐引領國家戰略實施的高等教育。
一體化推進 " 四新 " 建設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我國高等教育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 像面皮自然包裹肉餡一樣,我們也要把國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揉’進對應的專業課程裏。"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趙雙良說。華東理工大學系統性開展綠色工程教育,推動 " 綠色工程 12 項原則 " 進課堂教學、進教材案例、進實踐平台、進科學研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說,教育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以 " 四新 " 建設全面帶動高校人才培養理念、模式、方法變革創新,引領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新工科建設方面,積極推進交叉融合再出新,累計實施 1457 項新工科項目,探索構建産學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體協同的育人機制;累計支持 1100 多所本科院校與近 800 家企業合作立項 3.7 萬項,企業提供經費及軟硬件支持約 112 億元。推進建設 12 個未來技術學院、50 個現代産業學院、33 個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推動工程教育深層次變革。
新醫科建設方面,定位 " 大國計 "" 大民生 "" 大學科 "" 大專業 ",統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醫教協同構建以 "5+3" 爲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國家制度。加快複合型高層次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連續舉辦 10 屆中國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支持 11 所高校開展八年制臨床醫學教育、6 所高校開展九年制中醫學教育,推動 " 醫學 +X" 複合型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通過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認定,建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實質等效的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布局建設 18 個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助力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
新農科建設方面,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構建起新農科建設完整體系,設立 407 個新農科實踐項目。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推出 " 大國三農 " 系列在線開放課程,編寫出版了《耕讀教育十講》首部新農科新形态教材,打造建設 184 個耕讀教育實踐基地。持續加強種業領域專門人才培養,支持 48 所高校開設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布局建設 3 個生物育種國家産教融合創新平台,高質量培養種業創新人才,有力支撐引領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和新生态建設。
新文科建設方面,明确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總體目标。面向 6 大選題領域,22 個選題方向設立 1011 項新文科項目,适應經濟社會需求,新增 3000 多個文理、文工等學科交叉融合專業點。布局關鍵領域人才培養,加快涉外法治、國際傳播、國際組織等相關人才培養。全面推出中國政法實務、新聞傳播、經濟、藝術四大講堂,推進文科教育與社會實務緊密結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教育部将圍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強化交叉融合,全面深化、一體化推進 " 四新 " 建設。
一是深化組織模式創新,實施《示範性特色學院建設管理辦法》,加強現代産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等特色學院建設。
二是深化培養機制創新,加快集成電路、儲能、生物育種、醫學攻關國家産教融合平台建設,深入實施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加快 " 醫學 +X" 複合型醫學人才培養,加快推進基礎與臨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着力構建醫學專業全覆蓋的認證體系,推進農林高校與農科院開展 " 一省一校一院 " 農科教融彙協同育人,深入推動本碩博一體化農林人才培養改革。
三是深化内容方法創新,實施戰略性新興領域教學資源建設計劃,加快關鍵領域專門人才培養,印發實施《普通高等醫學教育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和管理規定》,構建中醫藥經典教學新生态,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加快研制文科專業類教學要點,繼續辦好中國政法實務、新聞傳播、經濟、藝術 " 四大講堂 "。
四是深化理論實踐創新,深入開展 " 四新 " 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從發展理念、質量标準、技術方法、評估評價等維度對人才培養範式進行跟蹤指導和總結推廣,引領高等教育提質創新。
出台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文件
" 在交流、學習中,我充分領略了數學之美。" 不久前,四川大學數學學院 2019 級拔尖班學生牛睿傑參加了中國數學會 2022 年學術年會論壇,很有感觸。
" 對于數學研究的興趣,源于高中時‘中學生英才計劃’導師的引領。到了大學,得益于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我進入最喜歡的專業學習,一步步深入數學世界,踏上研究之路。" 牛睿傑說。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說,拔尖創新人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力量,事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局,事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事關教育強國建設。圍繞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尤其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教育部将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工作:
一是推動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實現格局變化。出台關于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等文件,對拔尖創新人才特别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進行總體部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鏈條融合、學段銜接、主體協同,實現全方位布局推進。在育人鏈條上,完善人才早期發現、多元選拔、貫通培養、科學評價、長期支持機制;在領域布局上,覆蓋基礎和應用學科,涵蓋理、工、農、醫、文等重點學科領域;在育人主體上,實現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實質性協同聯動;在推進方式上,實現長遠布局和解決當下急需緊密結合。
二是推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實現重點突破。教育部從 2009 年開始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經過計劃 1.0、2.0 的接續實施,已依托 77 所高水平大學建設 288 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共吸引 3 萬餘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已畢業十屆本科畢業生 13126 名,96.0% 的學生在基礎學科領域深造,50% 以上的學生進入世界前 100 名的一流大學深造。已經博士畢業的 1000 餘名學生分布在全球 20 餘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開展研發工作,逐步形成了我國基礎學科優秀人才的全球布局網絡,部分畢業生在相關領域已嶄露頭角,表現出極好的發展潛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化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拔尖學生選拔分流和使用機制、科教産教協同育人機制、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長周期評價機制、穩定支持機制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着力培養未來傑出的自然科學家、醫學科學家和哲學社會科學家。深入實施基礎學科系列 "101 計劃 ",建強一流核心課程、核心教材、核心師資、核心實踐項目等基礎要素,深化拔尖創新人才機制創新和模式變革,構建高質量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三是推動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實現系統提升。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深化新工科建設,布局建設了一批專業特色學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破傳統院系和學科壁壘,深化産教融合、科教融彙,以組織模式創新牽引高等教育深層次改革,引導高校分類培養未來技術領軍人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關鍵領域創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方陣。
目前,特色學院建設高校已經與 70 餘家科研院所、500 餘家企業深度合作,本科在校生約 9.2 萬人。此外,布局建設了一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和創新研究院,以實質性聯合培養爲紐帶,切實調動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實現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目标、培養模式、評價标準等深層變革,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
四是推動關鍵急需領域拔尖人才培養實現補鏈強鏈。圍繞關鍵領域,創新拔尖人才自主培養機制。聚焦集成電路領域,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布局建設 8 個國家集成電路産教融合創新平台。支持建設 28 個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其中 70% 的研究生畢業後進入集成電路行業就業。
聚焦關鍵軟件領域,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公布首批 33 個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建設名單,聚焦關鍵基礎軟件、大型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軟件、新型平台軟件、嵌入式軟件等 5 大領域,培養滿足産業發展需求的特色化軟件人才,推動關鍵軟件技術突破和軟件産業生态構建。聚焦網絡安全領域,布局建設 11 個一流網絡安全學院。聚焦儲能技術領域,印發《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儲能技術産教融合平台。通過多項舉措,加快培養掌握自主技術的關鍵領域拔尖創新人才。
形成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
" 日子就像這紅彤彤的櫻桃一樣甜。" 在陝西省合陽縣方寨村,村民雷凱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蔡宇良指導下,首次種植 12 畝櫻桃,當年就掙了 13 萬元。
面對中西部發展的短闆,要在國家戰略和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謀劃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說,2021 年 9 月,《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見》印發,讓中西部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教育部将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深入實施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堅行動,加快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機制,推動形成區域特色鮮明、類型多樣互補、引領作用強勁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水平。
一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建立部門協同聯動工作機制,推動相關部門在政策引導、資源投入上打破常規,聚焦人、财、物,幫助高校改善辦學條件、吸引一批高層次人才、布局一批重大平台和資源,推動成果轉化,以強有力的舉措推動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持續、精準 " 輸血 ",培育、強化 " 造血 " 功能。
二是推動高校集群發展。主動對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帶、城市群、都市圈建設,以西安、蘭州、重慶、成都爲戰略支點,建強中西部高等教育 " 西三角 ",發揮高校集群的集聚溢出效應,打造西北高等教育發展新引擎、西南高等教育開放高地,構築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三是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做大做強傳統優勢學科專業,以優勢學科專業爲引領,帶動和輻射其他學科專業建設,打造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協調共生、支撐發展的學科專業群,提升中西部辦學與區域發展匹配度。
四是加快建設戰略平台。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區域分别布局高等研究院,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統籌區域教育、科技、人才力量,圍繞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原始創新、産教融合發展等方面深入研究,在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上開辟新模式,在産學研深度融合上打開新局面,爲區域發展注入新能量。同時,在中西部高校布局建設一批現代産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引導高校分類培養未來技術領軍人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關鍵領域創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方陣。
以數字化引領教育教學改革
作爲推動高等教育變革的重要引擎,慕課正在創新傳統的教育模式、助推課堂變革。
依托數字仿真和虛拟現實等技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的田威教授不僅把飛機 " 裝配 " 現場搬到了課堂,還帶領全國各地的學生在同一個實驗室實時互動——屏幕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貴州理工學院三校學生通力協作,體驗我國自主研制的 C919 大型客機 " 裝配 " 過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說,中國慕課自 2013 年起步 , 從 " 建、用、學、管 " 多個層面大力推進慕課建設與應用 , 經過 10 年探索與實踐,建設數量和應用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先後召開了中國慕課大會和世界慕課大會,發起成立了 " 世界慕課聯盟 "。推出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線 2.7 萬門優質慕課、虛拟仿真實驗以及 6.5 萬餘條各類學習資源,累計訪問量達 292 億次,學習者接近 5 億人次,用戶覆蓋 166 個國家和地區。發布世界首個《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組織全球 72 所高校和機構的 200 餘位專家編寫,彙聚世界 50 個國家和 26 個國際組織的舉措成就,推出全球首個 " 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指數 "。推動 " 慕課出海 ",爲印尼提供 104 門高水平慕課,兩個慕課國際平台爲全球學習者開設英語、德語等 14 個語種近千門慕課課程,持續擴大中國高等教育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和貢獻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續加強智慧高教平台建設,打造内容豐富、服務高效的高等教育綜合服務平台。一是豐富平台資源。以數字化引領教育教學改革,上線一批優秀慕課與虛拟仿真實驗課程,加快各類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推動優質資源廣泛共享與應用,持續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二是拓展平台功能。推進 " 虛拟仿真實驗 2.0" 建設,上線 " 創課平台 ",系統集聚整合創新創業要素資源,重點擴大創新創業優秀項目路演、虛拟仿真實驗等實踐項目,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知識轉化能力。三是提升服務水平。繼續建設在線學分課程監測中心,開展教與學大數據監測與分析試點,提供高質量、個性化服務。
更多 2023 年全國兩會精彩内容,請戳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餘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