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戰史堂 ,作者董曉蕊啊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戰史堂堂主,立志要做一個嚴謹又有趣的公衆号。盡量保證内容真實幹貨,配圖準确,還讓文章讀起來不枯燥。(本文爲讀者投稿,歡迎投稿,投稿之前請私信溝通主題)
1940 年夏天,德軍依靠 " 閃電戰 " 在西歐取得的快速勝利,不僅震驚了整個世界,同時也令德國人自己驚訝不已。由于對這場勝利毫無準備,德國人不得不在一片手忙腳亂中準備登陸英國的 " 海獅 " 計劃。
而兩栖登陸作戰行動,向來不是德國人的重點關注對象。如今,德國陸海空三軍授命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設法解決登陸作戰工具缺乏的難題。
他們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來收集各類商船、漁船,以及駁船,并對這些船舶進行必要的改裝。盡管付出了巨大努力,德國海軍從未對這些臨時征集而來的船舶表示滿意。
▲德軍海獅計劃。
隻是因爲無可奈何,才不得不勉爲其難,所以才着手準備 " 海獅 " 計劃的同時,研發一款登陸艇的設想,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盡管希特勒在 1940 年秋天無限期推遲了 " 海獅 " 計劃,但是登陸艇的研發項目并未受到影響,最終在 1941 年 4 月 16 日,第一艘 MFP 登陸艇 F100 号建成服役。
該艇的全稱是 Marinef ä hrpr ä hme。直譯就是 " 海事渡輪駁船 ",簡稱 MFP 艇。但按照一般艦艇分類方式,它們就是德軍中的登陸艇。
▲正在荷蘭海岸航行的 F387 号 MFP 艇。
從一開始,MFP 艇就被定義爲一款執行登陸和運輸任務的艦艇。其技術要求包括:船艏必須安裝一個可收方的車輛坡道,以方便車輛進出;
艇體内部的裝載能力當然越大越好,并且适當考慮防護要求;至少要能夠适應 5 級海況,即在浪高 3 米的情況下安全行駛;
最後,這款登陸艇的造價必須足夠低廉,以方便大批量生産。爲了盡可能減輕重量,德國人的原始設計中強調盡可能采用焊接船體。
由于缺乏足夠的熟練技工,除了 F100 号原型艇以外,後續還是轉向全鉚接的艇體。于是,最終的 MFP 艇的排水量達到 155 噸。艇艏和艇艉各有一個車輛坡道,在己方港口,車輛可由尾部坡道駛入艇内。
在登陸時,從艇艏坡道駛出。頗爲方便。不同之處在于,艇艉的貨艙因其頂部的鋼制屋頂而處于全封閉狀态,所以内部物資的限高必須在 2.74 米以内。而前部的貨艙是敞開式的,隻在必要時臨時加裝一個類似的鋼制卷簾門似的屋頂。
由于是臨時研發的輔助性艦船,德國人不可能爲 MFP 艇單獨研發引擎。他們原打算安裝兩台 BMW 的 600 馬力航空引擎,外加一台道依茨的卡車引擎。
計算表明,這種配置可以令 MFP 艇達到 13 節航速。由于 BMW 引擎不夠可靠且耗油較高,最終被抛棄。
标準的 MFP 艇全部安裝三台道依茨公司的卡車引擎,這三台 6 缸柴油機被置于船艉,動力艙由 20 或 25 毫米厚的鋼闆包裹起來,以增強防護性能。
在動力艙的上方就是操舵室,當處于滿載狀态且海況 2 級的情況下,該艇的航速隻有 10.5 節。盡管速度低于預期,但是道依茨引擎的可靠性和油耗都令人滿意。所以德國人對于速度問題也就不再糾結。
武備方面,最初的 MFP 艇裝備兩門 20 毫米輕型高射炮。日後一線部隊爲了強化火力,又有大量的自行增強火力的舉措。各戰區、各部隊,往往因地制宜,有什麽就裝什麽,所以實際并無統一的火力配置方案。
最初的 MFP 艇的人員配備包括兩名軍官和 10 名水兵,但是随着火力日益強化,無疑需要更多的炮手,所以人員配置也日益膨脹。
需要指出的是,作爲一款在近岸水域活動的艦艇,德軍非常重視水雷威脅。爲此特意爲 MFP 艇配備了對抗磁性水雷的裝備。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德軍也發現,該裝備會影響到艇上的磁羅盤的運作,所以裝備有磁性水雷對抗設備的 MFP 艇,一般不會單獨活動,而是需要其它護航艦艇提供導航支持。
盡管希特勒在 1941 年将戰略重點轉向東方,但是德軍對于 MFP 艇的需求還是很大。在德國本土以及意大利和其它德國占領下的國家,總共有不少于 12 家造船廠參與了 MFP 艇的建造工作。
該艇的分布範圍遍及歐洲周邊水域,從北海到波羅的海,從地中海到黑海,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
基于各戰區的需求以及實際使用經驗,在最初的設計的 MFP A 型艇的基礎上,德國人又陸續開發了後續的 A1 型、B 型、C 型、D 型等多個型号。其中 A1 型和 D 型更具特色。作爲中間過渡型号的 B 型和 C 型,則隻有較爲微小的改進。
A1 型是爲了夭折的 " 大力神 " 行動而定制的型号,該行動旨在于 1942 年夏天奪取英國控制下的馬耳他島。德軍爲此準備将從東線繳獲的 KV1 型和 KV2 型坦克投入到這場登陸戰鬥中。
爲了運載這些重型車輛,A1 型不僅有必要放寬船體,還必須着重加強船體結構,尤其是用于車輛進出的坡道的結構強度。
▲活動于北非海岸的一艘 MFP 艇。可拆卸的鋼制屋頂清晰可見。其強度足以保證人員站立其上。
随着隆美爾在 1942 年 5 月大舉進軍埃及," 大力神 " 行動被推遲,随後被徹底放棄,A1 型也隻能作爲普通 MFP 艇使用。
接下來的 B 型和 C 型,都是在 A 型基礎上的小修小補,主要是将前部貨艙甲闆放低,以便放寬貨物的高度限制,其限高可達 3.19 米。
相比之下,D 型是一個較大的改進型号。船體被加長和加寬,載運能力增至 140 噸。這使其可以搭載一輛 " 虎 " 式坦克。
操舵室和柴油機艙的防護能力也相應升級,再加上更多的高射炮,船員總數增至 25 人。此外,D 型艇也終于實現了最初的焊接結構設想,大量抛棄原本的鉚接結構。
在一線部隊,由于在使用過程中有些 MFP 艇逐漸專注于某項任務。所以部隊也自行動手,做了相應的改裝,至少有三艘 MFP 艇被作爲專職救護醫療艇,四艘被改裝成了小型油輪,四艘充當修理船,40 艘被德國海軍作爲近海掃雷艇使用。
在黑海、愛琴海、亞得裏亞海,當地的 MFP 艇往往執行布雷任務。依據水雷型号不同,載雷數量一般在 36 至 44 枚水雷之間。布雷時,艇艉的車輛坡道就是最方便的布雷滑軌,水兵隻需沿着坡道将水雷推入水中即可。
必要時,MFP 艇也能搭載沖鋒舟,實施搶灘登陸作戰行動。這些沖鋒舟也是依靠艇艉的這條坡道滑入水中。
▲一架皇家空軍的 " 英俊戰士 " 轟炸機正在攻擊航行于愛琴海上的德軍 MFP 艇。
前線出于對火力的旺盛需求,将至少 141 艘 MFP 艇改造成了炮艇。每艘 MFP 艇上安裝兩門 88 毫米火炮、一門 75 毫米火炮,以及兩門 20 毫米高射炮,寬敞的貨艙正好充當彈藥庫。
爲了保護這些彈藥,德國人在彈藥庫周圍敷設的 100 毫米厚的鋼闆。在鋼闆和船體艙壁之間,又灌進去 10 厘米厚的混凝土。當然強化火力和防護的代價也不低,這樣的 MFP 艇的航速已經降至 8 節。
作爲登陸艇,MFP 艇的高光時刻是 1941 年的波羅的海和 1942 年的黑海。前者是 " 巴巴羅薩 " 行動的一部分,德軍依靠這種登陸艇順利登陸了裏加灣入口處的蘇占島嶼,後者則是 " 藍色 " 行動的一部分。
德軍在 1942 年夏天攻下克裏米亞,随即渡過刻赤海峽,抵達塔曼半島。随後在 1943 年,在蘇軍的反攻浪潮下,德軍第 17 軍團又無可奈何地撤離了庫班橋頭堡,依靠 MFP 艇的幫助,撤回克裏米亞。
▲一艘被改裝爲炮艇的 MFP 艇。這是一艘 D 型艇。最明顯的外形特征就是操舵室前移到了船體中部。
盡管在軍中充當着雜役的角色,但由于吃水較淺,盟軍的潛艇很難對這些 MFP 艇構成威脅。水面艦艇大多也會因爲吃水限制不願過分靠近德軍據守的海岸,從而也不會找這些小型登陸艇的麻煩。
空軍更不必說,對天空中的飛行員而言,這些小艇實在太小了,根本不值得打,而且也很難打中。所以德軍對于這些 MFP 艇頗爲滿意,将其視爲最安全的艦艇。
截至 1945 年戰敗時,德國總共生産了大約 700 艘 MFP 艇。它們分布在歐洲各地,見證了德意志帝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