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瑞)智能化産品不斷深入大衆的日常生活。3 月 1 日,現代快報記者獲悉,汽車後視鏡也将迎來智能化變革,2022 年末,國家标準号爲 GB15084-2022 的《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發布,于 2023 年 7 月 1 日正式實施。新國标中,最大的亮點就是電子後視鏡或将取代傳統後視鏡,廣泛應用于汽車市場。
智能電子後視鏡或将取代傳統後視鏡
後視鏡是汽車上存在時間最久的零部件之一。一直以來,它就像駕駛人車外的 " 眼睛 " 一樣,輔助安全駕駛。不過,由于傳統的後視鏡存在視角盲區、視野受限、惡劣天氣下視線模糊等問題,在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所謂電子後視鏡,其實是用攝像頭與監視器的組合來取代傳統的光學外後視鏡,顯示模式爲外部攝像頭采集圖像,處理後在座艙内的顯示屏中顯示。與傳統後視鏡不同的是,電子後視鏡是 " 兩塊裝在車内的顯示屏 ",駕駛人可以通過電子成像系統,通過這兩塊屏幕實現後視鏡的效果。相比之下,傳統後視鏡存在的視角盲區、視野受限等問題,在電子後視鏡使用中不會存在。
據悉,電子後視鏡在歐洲早就合法了,國内之前一直沒有被批準,主要是由于電子後視鏡要想取代傳統後視鏡,安全問題必須得到保障。在此次發布的新國标中,詳細規定了電子後視鏡系統的技術細則。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該項國标的制定參考了歐盟間接視野裝置标準,全面與國際接軌。
電子後視鏡系統到底有哪些優點?
電子後視鏡的優點具體有哪些?對此,江蘇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尹必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車輛如果沒有了傳統後視鏡的兩個 " 耳朵 ",首先在車輛行駛中,受到的阻力就會明顯降低," 尤其是在高速上,風阻會明顯減少。" 其次,車輛的寬度也會跟着減少,從而更好地降低風噪。
" 還有,傳統後視鏡視線是有盲區的。" 尹必峰表示,最爲突出的就是大貨車視角盲區,從目前的技術來看,使用電子後視鏡系統,可以通過一般電子後視鏡加上補盲電子後視鏡的方式,實現駕駛人在車内就可能全方面看清車輛周邊環境,可以有效避免車輛盲區事故的發生。
此外,在惡劣天氣下或者夜晚能見度較低的情況下,電子後視鏡通過科技可以提高光線較差環境下的能見度,通過自己調節、補光等功能,确保不管在任何環境和條件下,都能更爲清晰地放大視野,确保安全行駛。
7 月 1 日起實施想 " 嘗鮮 " 還得等等
記者采訪中發現,不少駕駛員有疑問:" 如果電子後視鏡系統突然失靈,那就等于 " 睜眼瞎 ",車還怎麽開?"" 新車使用電子後視鏡系統,那買車是不是更貴了?"" 視頻畫面有延遲,會不會影響安全駕駛?"
對此,江蘇省工商聯汽車銷售商會副會長、秘書長秦有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從新能源車發展以來,車輛的電子化和自動化設施都更加齊備。比如現有的一些品牌車輛,完全是通過攝像頭去了解車輛周邊環境,再經過芯片采集處理存儲。還有一些車輛使用的是激光雷達,在車内就能看到車身周邊全部環境,其所輻射的視角遠比現有的傳統後視鏡要大得多,但成本比攝像頭也要貴一些。
秦有躍表示,電子後視鏡系統替代傳統後視鏡,其實是科技的進步。這就好比原先車輛倒車完全憑借的是駕駛人的感覺和開車經驗,後來有了倒車雷達,再後來駕駛人直接可以通過車内屏幕可視化倒車,這些都是科技在進步,還有聲控系統、自動泊車、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等等," 所以電子後視鏡系統隻是其中很小的一個部分,而且技術是比較成熟的,國家能夠允許它上線使用,安全性能肯定是有保障的。前期購車成本可能會高一些,但後期普遍使用後,價格就會下來,這和倒車雷達是一樣的。也不存在延時,就像可視倒車一樣,視頻畫面都是實時的。" 同時,他也坦言,任何電子産品都無法保證百分之百不出現問題,但這個概率是很小的," 一旦發生了故障,就應當立即靠邊停車,等待救援,這和現在車輛發生故障,處理方式是一樣的。"
新國标将于今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勢必會對整個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大家想 " 嘗鮮 " 可能還得等等。據悉,目前國内最大智能後視鏡生産工廠已經在山東即墨投産。對此,相關業内人士也表示,電子後視鏡的上市,其實并不代表完全取代傳統後視鏡,短期内兩者很可能會共存。
(編輯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