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财經,國家航天局 8 月 21 日發布消息,世界首顆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陸地探測四号 01 星,于近日順利進入工作軌道。
圖片來源:央視财經
陸地探測四号 01 星 8 月 13 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号乙運載火箭托舉升空,發射後順利進入預定的轉移軌道。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工程副總設計師 孟令傑:經過 4 次變軌,現在已經準确進入預定軌道,然後把它上邊大型的環形的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展開,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動作,展開以後才能開展下一步非常詳細的在軌測試工作,等在軌測試完全完成以後,這顆星才能使用。
圖片來源:央視财經
據了解,這顆衛星是世界首顆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創新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據新華社,陸地探測四号 01 星工程研制中,首次創新提出了大口徑環形反射面天線加相控陣饋源方案并實現工程化,同時帶動了相關基礎理論、系統設計和精密制造等方面技術進步。該星可服務防災減災及地震監測、國土資源勘查及海洋、水利、氣象、農業、環保、林業等行業應用需求,是我國目前行業用戶最多的遙感衛星。未來投入使用後,将進一步完善我國天基災害監測體系,豐富我國重點區域觀測手段,全面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水平。
作爲世界首顆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的高軌 SAR 衛星," 減災衛士 " 陸地探測四号 01 星兼具看得廣、看得細、盯着看、看得快等多項技能,将進一步完善中國天基災害監測體系,對全面提升中國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據中國新聞網,據了解,SAR 通過向地面發射電磁波、接收地面回波來探測地面情況,工作時不受光照、天氣條件限制,是極端天氣條件下觀測的 " 一把好手 "。自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多國先後研制發射 SAR 衛星,用于災害監測等領域。但是,目前國際上 SAR 衛星都運行于低軌,衛星過境時間短、重訪周期長、觀測範圍小,難以滿足應急、搶險和救災的時效性需求。
面對 SAR 高軌成像難題,研制團隊實現了精密定軌技術跨代。陸地探測四号 01 星若要成像,必須知道成像時的軌道位置。由于高軌衛星比導航衛星所處軌道高,隻能 " 撿 " 地球另一側導航衛星 " 漏過來 " 的信号,但這種信号十分微弱,常用的定軌方法精度隻能達到百米左右,遠不能滿足 " 減災衛士 " 的成像需求。
爲此,研制團隊耗費 4 年時間提高天線接收能力,開發針對微弱信号的捕獲算法,提出 " 導航衛星 + 地面測距 " 定軌方案,并配備誤差校正手段,最終将定軌精度由百米提升至米級。
除了看得廣、看得細、盯着看,陸地探測四号 01 星還能做到看得快,統籌兼顧多地災情,其應急模式可以支撐多地災害同時發生情況下的監測需求。比如,當南北方同時發生災害時,研制團隊可以将衛星高軌道優勢和強機動能力進行強強聯合,通過高精準的快速指向調整,讓衛星可以 " 左右兼顧 "、哪裏需要看哪裏。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央視财經、中國新聞網
封面圖片來源:央視财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