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蔡钰、李安琪
編輯|李勤、楊軒
又一家明星車企,圍繞「端到端」技術路線進行了團隊調整。
36 氪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小米汽車智能駕駛團隊近期已經完成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原有 " 感知 " 和 " 規控 " 兩個二級部門,重組合并爲 " 端到端算法與功能部 ",負責量産方案開發。
由此,小米汽車智能駕駛進入新一輪加速期,将從傳統模塊化開發,全面轉向端到端大模型的技術路線。新階段下,小米的核心目标,将是新方案的快速落地與體驗場景的擴大。
市場上新車層出不窮,追擊城區智駕的品牌不在少數。小米想要抓住用戶心智、維持高銷量,智能駕駛這塊短闆必須填補。此次由組織調整到技術路線的切換,就是智駕提速的信号。
" 小米汽車的目标是,年内交付端到端智駕。" 知情人士透露。
此外,據 36 氪汽車了解,原負責預研工作的 " 自動駕駛 " 團隊,也成爲重點發展部門,同步推進 L3/L4 級自動駕駛産品的研發與落地。
錨定 " 端到端 " 和 " 自動駕駛 " 兩副牌,小米汽車「All in 智駕」的意圖明顯。
小米智能駕駛需要更快速度
36 氪了解到,小米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城都設有智能駕駛團隊,總規模在 1200 人左右。
重組後的 " 端到端算法與功能部 ",将負責量産方案開發,其中包括含激光雷達與不含激光雷達兩套技術方案。該團隊由小米技術委員會主席、小米汽車自動駕駛負責人葉航軍親自帶領。
調整背後的原因,是小米智能駕駛量産方案的進度并不如預期順利。
小米汽車的智能駕駛團隊,是 2021 年小米官宣造車後首批開啓招聘的隊伍之一。到 2022 年 8 月,這個團隊便首次對外交出答卷:一支包括城市、高速和泊車三大場景的 L2+ 級輔助駕駛系統路面實拍視頻。
這套技術演示,在兩年後正式被交付給了用戶。今年 6 月,小米開始爲部分通過審核的用戶,推送城市領航輔助駕駛功能(以下簡稱城市 NOA)。
8 月底,小米的 " 全國都能開 " 版本智能駕駛開始推送。到 9 月迎來第四次 OTA 升級後,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座城市的用戶,在滿足 1000km 的智駕安全裏程後,将實時開通城市 NOA。
從成立團隊到城區 NOA 交付,小米僅用時三年半,目前行業第一梯隊的華爲與小鵬均用了五年。從發展速度看,小米汽車的确在全力追趕。
但顯然,小米智駕在體驗上,離第一梯隊尚有距離。目前,華爲在新車享界 S9 上實現了車位到車位的全場景城市 NCA,小鵬城市 NGP 已實現不限城市、不限路線、不限路況的 " 全國都能開 ",在新車 MONA 03 上甚至已落地純視覺方案。相較之下,目前僅在帶激光雷達車型中提供十城主要道路城市 NOA 功能的小米,進度稍顯緩慢。
本次智駕團隊整合後,負責量産的 " 端到端算法與功能部 " 便承擔了城市 NOA 開通加速的任務,高低配兩套方案同步開發,雷軍對此的目标是,在今年内進入第一梯隊。
本次調整中浮現的另一支 " 自動駕駛 " 團隊,将專注于 L3/L4 級高階自動駕駛方案的研發工作。
雖然量産方面,小米隻能追趕行業節奏。但在尚未落地的 L3/L4 級自動駕駛上,小米還有機會搶占技術高地。
用組織力保供端到端
目前行業已經逐漸形成共識:相較傳統的多模塊方案,端到端智駕方案可以實現更加無損的信息傳遞,同時依賴海量數據、雲端大算力、更大的模型來訓練,擁有更高的智能駕駛天花闆。小米并非是第一家用通過組織調整,全力押注端到端技術的車企。
今年年中,蔚來率先将智駕感知、規控團隊合并爲大模型團隊;随後理想也成立了端到端自動駕駛部門;小鵬則将智駕團隊的技術開發部調整爲 AI 端到端、AI 應用等部門。華爲智駕組織架構雖然沒有新近大變動,但其端到端智駕産品已經從 ADS2.0 進化到 ADS3.0 版本,更前沿的版本也已經在預研。
在新技術颠覆舊路線、頭部玩家接連籌備的情況下,傳統車企也無法熟視無睹。比亞迪已經宣布和華爲合作高階智能駕駛。長城汽車同樣引入了智駕公司元戎啓行,猛追端到端量産落地。 端到端已經從技術暗流,開始轉爲影響車企技術高地、品牌形象、甚至智駕商業化的關鍵要素。
通過智駕提速,促進商業化的案例包括理想汽車。在今年二季度财報電話會議上,理想汽車表示,其 30 萬以上的車型 AD Max(即智駕版本車型)訂單占比已經接近 70%。理想認爲,端到端方案才是真正以 AI 的方式去做智駕,這将會實實在在地促進銷量提升。
換句話說,在華爲銷量、智駕商業化齊飛,新勢力智駕極度内卷情況下,小米汽車如果沒有趕上端到端浪潮,過往的互聯網科技品牌光環可能難以持續影響用戶心智,支撐後續更大規模銷量。
但如果小米汽車能順利建立起端到端智駕系統,其源源不斷的海量數據可以轉化爲小米智駕更叠的持續動能。 以組織調整的形式砸入人力與資源,是小米從泊車場景端到端擴大到全場景端到端的一個重要保障。而自動駕駛預研,也是探索智駕更高天花闆必不可少的環節。
有了小米汽車的 All in,行業端到端的量産火把會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