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 Ai Pin 的第一批用戶在體驗産品過後,出奇地達成了一緻評價:噱頭大于實際,取代手機還爲時過早。
當時,Rabbit 創始人呂騁(Jesse Lyu)也沒錯過這個落井下石的大好機會,通過一場精心策劃的對比直播,将「鈕钴祿 iPhone 殺手」Ai Pin 狠狠地踩在腳底。
在 Ai Pin 遭遇「滑鐵盧」之後,Rabbit R1 首批産品于近日正式交付到用戶手中,也迎來了它的第一個大考——開箱評測。
随着媒體首批評測結果新鮮出爐,Rabbit R1(以下簡稱爲 R1)開始被推到風口浪尖,而他們的評價也再次站在同一條陣線上:它比 Ai Pin 要好,但同樣成爲不了 AI 硬件的救世主。
The Verge:R1 似乎表現得足夠好,但曾期待的那些功能還需要兌現
Mashable:我使用了 17 個小時——但總感覺它有些地方不太對勁
TechCrunch:R1 是一款讓你愛不釋手的 AI 小玩意兒
Unbox Therapy:它讓我回憶起科技發展的另一個時代,那時智能手機并不是唯一選擇。
能幹翻 App,但毛病也不少
你一天要和無數個 App 打交道。
聊天用微信,打車用滴滴,吃飯用美團……不加掩飾地說,我們的衣食住行就是在各種 App 之間來回穿梭。
但總有人會對這種充滿枷鎖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Rabbit 創始人呂騁便是其中之一。
我們的智能手機上有數百個應用程序,其複雜的用戶體驗設計使彼此之間無法通信。結果是用戶對其設備感到沮喪,并經常迷失方向。
他指出,R1 的設計理念正是爲了颠覆 App 的運作方式,用 AI 操作系統替代手機用戶與手機 App 的交互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往用戶和設備之間塞個 AI 中介。
别讓 AI 硬件隻是智能,外觀同樣重要
擁有亮橙色方形外觀,重量約爲 115 克,由 TE 操刀的 R1,在 Mashable 編輯看來是個「漂亮的小玩意」。在外媒贊不絕口的評價中,上手握持半個手掌大小的 R1 後,給他們的第一感覺就像是在重溫童年時期的口袋玩具。
與 Ai Pin 冷靜,富有機械感的外觀設計相比,屏幕顯示可愛兔子标志,在常規黑白配色之間創出一條血路的 R1 能第一眼拉近與用戶的情感距離。
而這種營造親和力的設計理念,恰恰是當下 AI 硬件們最值得學習的筆記。
仔細看看,不難發現它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傳呼機其實也有幾分相似之處。當你拿起産品貼在嘴邊對話時,「傳呼機」瞬間又變身爲「對講機」。
The Verge 對 R1 的外觀更是推崇備至,将其比作智能手機的畢加索畫作,「它具備手機的大部分部件,隻是布局有所不同」。
滾輪設計是 R1 體驗的一大亮點。滾輪的觸感細膩而靈敏,沒有「斷斷續續」生澀感,加上側面簡潔直觀的點擊式按鈕,用 Mashable 的話來說,就像是在撥動一個「令人愉悅」的指尖陀螺。
喊一嘴 AI,事兒就辦成
無需依賴任何第三方 App,Rabbit R1 運行的是公司自研的 Rabbit OS 操作系統。這顆「心髒」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大型操作模型(LAM)」,隻需要喊一嘴 AI,就能執行從播放音樂到打車叫外賣等各類任務。
大型 LLM(如 ChatGPT)展示了通過 AI 理解自然語言的可能性,而我們的 LAM 則更進一步,它不僅僅是對人類輸入生成文本的響應——它代表用戶生成并執行動作,以幫助完成任務。
在 Unbox Therapy 看來,R1 本質上是一款能夠回答問題的語音助手,它通過攝像頭識别物體,并協助用戶探索與常規不同的 App 集成方式。
如同最初版 Siri 的「文藝複興」,R1 的願景雖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在 Ai Pin 身上,幹掉實體屏幕,語音交互本該是其最大的賣點,卻被慢吞吞的響應速度拖累成了最大的槽點。有了前車之鑒的的 R1 并沒有走上 Ai Pin 的老路,将響應速度盡可能控制在用戶耐心的容忍範圍之内。
比起語音識别的精确性,交互的速度往往更能帶來一種踏實感,畢竟,誰不喜歡那種「話音剛落,事兒就辦成」的爽快感呢?
類似于 ChatGPT 的一問一答,Mashable 在與 R1 的交流中,上至當地的天氣,下至有關英超聯賽,R1 都能在兩秒内給出答案。
The Verge 就覺得,相較于 Ai Pin 的投影式激光界面,配備屏幕的 R1 讓人感知到的延遲似乎更低。
不過速度的提升并不與準确度挂鈎,比如在 Mashable 的測試中,「腦子短路」的 R1 就把英超奪冠次數最多的球隊給弄混了。
需要說明的是,還處在「新手村」的 R1 目前僅支持四個外部服務:Spotify、Uber、DoorDash 和 Midjourney,分别對應呂騁此前也成功展示的四個場景:播放音樂、點外賣、打車,以及「生圖」。
不光支持交互的服務數量相對有限,而且響應速度也有點「看心情」。在音樂播放服務上,R1 展現出絲滑流暢的一面;轉向點外賣服務後,原本隻需在手機點幾下的功夫,卻被拉長到 1 分鍾,偶爾還未必成功下單。
當 tomsguide 編輯要求 R1 生成一個金色獵犬在沙灘上玩飛盤的圖像時,大約 1 分 10 秒後,它就呈現出了一些看起來非常逼真的圖像。不過,這些作品的「交付」不能通過電子郵件直接發送,而是需要用戶親自去 Discord 或 Midjourney 下載。
真 · 肉眼可見
多模态 AI 能力是這屆 AI 硬件選手們最基本的入場券。
好消息是,R1 的識别能力達到了「肉眼可見」的地步,但壞消息是,它似乎隻能描述眼前所見所景,而這也就抛出了一質疑:
如果我們都有正常的眼睛和健全的大腦,那爲什麽還需要 R1 來告訴我們這些多餘的信息呢?
Inverse 副主編 Raymond Wong 在使用 R1 識别排列在桌子上的數碼設備時,短短幾分鍾,它就出了不下五次的「洋相」。
識别相機可以,但要分辨是富士還是徕卡時,R1 就開始徹底歇菜。同樣,識别 iPhone 并不難,但要說出具體的型号,迷糊的 R1 隻會在 iPhone 1 到 iPhone 4 之間反複橫跳。
面對老對手「Ai Pin」,它例行公事地描述了外觀,至于準确的名稱,就同樣别指望它了。
抱着亡羊補牢的态度,Rabbit 官方稱,遇到任何 Bug 都可以在社交媒體反饋,而他們也會在第一時間跟進解決。
Rabbit Hole 則是一個獨立存儲用戶與 R1 交互記錄的網站,識别的圖片,錄音,甚至訪問過的網站等信息,在這裏都能找到。受限于 R1 的小尺寸屏幕和不足的亮度,如果用戶想要重溫某次對話或查找信息,那麽電腦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是的,它确實無法取代手機,也無法取代電腦。
有趣的是,R1 的 USB-C 接口可以外接鍵盤,在呂騁的構想中,它可以在與電腦協同工作,成爲你的工作伴侶,但換個角度來說,這無異于在電腦旁邊放置了一個随時提供幫助的智能音箱。
細節決定成敗
R1 能做很多事情,但如短信發送和打電話并不在其功能列表裏。Mashable 編輯在拿起 R1 之前,曾幻想不用動一根手指就能向朋友聽寫短信,但無法連接手機的桎梏很快給了他「當頭一棒」。
又或者電子鍵盤的設計看似周全,卻被 Raymond Wong 冷不丁發現了遺漏的「%」符号;同時 Ai Pin 缺乏的鬧鍾、日曆、以及 GPS 等功能,R1 也通通都沒有。
看得出來,R1 短時間内管得了你衣食住行,但未必能叫你淩晨起床。
呂騁承諾,這些功能很快就會得到更新,并且他還畫了個誘人的「大餅」,預告在今年夏天将推出更多适用于不同場景的服務。
隐私是所有評測媒體都提到的一個隐患。
在開箱發布會召開前,有關 R1 源代碼洩露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鬧得沸沸揚揚,盡管該公司的 CTO 在社交平台上多次辟謠,但在互聯網時代吃過虧的用戶們,自然不希望在 AI 時代重蹈覆轍。
代碼洩露者質疑所謂的 LAM 并非是 AI 模型,而是利用一些自動化腳本來操作應用,這番質疑也順帶解釋了爲什麽 R1 僅支持 Spotify 等四個應用。不過,GitHub 洩露代碼的原鏈接已經表演了一個删庫跑路。
此外,Marques Brownlee 在沒有給出位置信息的情況下詢問天氣狀況時間,R1 一邊聲稱無權訪問位置信息,一邊卻似乎能通過 IP 地址給出離 Marques Brownlee 最近的天氣信息。
R1 還有一個最大的硬傷。它所謂的 LAM 模型僅支持雲端服務,這固然可以加快設備的響應速度,但也意味着用戶從購買 R1 的那天起,就得祈禱 Rabbit 公司不要破産 / 斷網,否則手上 R1 就會變成一個無用的盒子。
當然,外媒的評測還提到了很多細節,譬如揚聲器略顯「安靜」,但可以通過連接藍牙耳機來解決;支持 4G LTE 和 WiFi 連接,滿足不同場景下的網絡需求;電池續航表現還不錯,17 小時的輕度使用僅消耗了 35% 的電量。……
Ai Pin 向左,R1 向右,但又殊途同歸
我們制造 Rabbit R1 不是爲了取代你的手機,而是做一種與手機不同的東西。
上一個号稱要取代 iPhone 的 Ai Pin 在走入現實後差評如潮。呂騁也一改論調,不再宣稱 R1 未來将取代手機,而是強調它是一種「與手機完全不同的東西」。
這種口風的轉變實際上反映出一個現實:R1 與手機之間的差别,并沒有想象中那麽明顯,它有的功能,手機幾乎都有,它沒的體驗,手機也都能實現,而且往往還更好用。
翻開 R1 的使用說明書,它在根源上就繼承了手機的某些使用特性,如按鍵式的交互體驗,可觸屏的電子鍵盤。将 R1 倒轉過來,再搭配上那個贈送的複古風格「旅行箱」,活脫脫就是桌面上的第二部手機。
也就是說,觸屏按鍵體驗并沒有被語音交互幹掉,而是成爲了一種備選項。這種設計上的妥協的反過來也證明了目前語音交互技術的青澀。
在國内,199 美元的預算足以挑選到一台性價比較高的千元機,而如果用來購買 R1,你隻會得到一個内置 Siri 的對講機。
甚至這台「對講機」的配置也略顯寒酸 :2.88 英寸的觸摸顯示屏、2.3GHz 聯發科處理器,4GB RAM 以及 128 GB 存儲空間,同等配置組合的手機放到閑魚上,可能也吸引不到幾次「我想要」。
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這些 AI 硬件産品似乎過度沉迷于 AI 創新的标簽性,而忽略了産品最核心的價值——實用性和用戶體驗。
這也是當前 AI 硬件需要回答的問題:它們究竟真正爲用戶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近兩年來,AI 硬件的井噴并沒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掀起太大的波瀾,反而是在認知層面上拔高了我們的期待。
市面上的智能穿戴設備尤其受到了 FOMO(錯失焦慮症)這股趨勢的影響,用戶和廠商們難得達成共識,如果智能穿戴設備沒有集成 AI 功能,那麽這款設備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這種認知上的轉變,也讓一些原本被視爲雞肋的設備重新獲得了關注。
倘若倒退十幾年,智能戒指或許會因爲功能有限而被吐槽得體無完膚,随着 AI 浪潮的襲來,三星 Galaxy Ring 智能戒指不僅被奉上神壇,腦袋上至今還挂着下一代 AI 硬件的名号。
無論是 Ai Pin 還是 R1,它們也都是試圖在 AI 硬件領域嘗試取得突破的産物。
世界上沒有垃圾,隻有放錯地方的資源。The Verge 在挖苦 Ai Pin 時說,「我真正可以依靠 Ai Pin 做的唯一事情就是讓它告訴我時間」,倘若同樣的評價投射到 R1 身上,原本的差評或許瞬間轉爲好評。
加拿大設計師 Alisher Ashimov 曾提出一個有趣的想法:R1 應該推出一款緊湊型的 AI 智能手表。
這款手表将揚聲器、麥克風、白色按鈕、SIM 卡插槽等元素集于一身,同時可伸縮的 360 ° 攝像頭又體貼地考慮到用戶的隐私的擔憂,你無需擔心這個小小的攝像頭會無休止地記錄你的生活。
這種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還間接解決了 AI 硬件冗餘的煩惱——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如何避免往褲兜裏塞多一件硬件。
答案是,不需要取舍,佩戴在手腕上即可。
簡言之,R1 的真正價值也許并不在于取代手機,而在于如何與手機形成互補,共同構建一個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體驗。
當然,如果有一天 Rabbit 真的将這樣的手表從概念變爲現實,我或許會是第一個沖在前面的購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