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甯浩,不少人都會因爲他脖子上的大金鏈子而熟知,但當他的俗氣再也抑制不住他的才氣時,人們才發現,自己需要重新認識一下他了。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
用這幾句話來描述甯浩,想來最恰當不過了。
不到 20 歲就出來打拼的甯浩,就像是一個未經雕琢的頑石,曆經了滄桑歲月後,這塊頑石也被社會打磨成了一塊美玉。
甯浩的第一部電影《香火》,是他走進導演圈子的敲門石。
可是命運弄人,原本投資方計劃投資的 150 萬忽然撤資了,而一開弓哪有回頭路,甯浩就掏出了自己的血汗錢,填補了空缺。
不過,命運雖然跟甯浩開了個玩笑,卻也給他開了一扇門。
憑借《香火》這部電影,甯浩斬獲了東京銀座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以及第 25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DV 數碼單元金獎。
用甯浩自己的話來說:花了一百多萬,換來了兩個不能當飯吃的獎杯。
從這句話裏可以看出,甯浩此刻還是一個充滿俗氣的人,但在這個雅俗共賞的世界裏,沒有俗氣,怎麽能體現雅的存在呢?
電影票房是每位導演都十分關心的事,因爲許多導演認爲,票房是決定電影好壞的關鍵因素。那麽作爲 " 俗人 " 的甯浩,又是怎麽做的呢?
答案就是,他并不把票房放在眼裏。
沒錯!一個賺了錢就要去買一條大金鏈子,時刻提醒自己是一位俗人的人,根本不在乎票房,這簡直比狗血電影還諷刺。
甯浩從 2006 年開始戴金鏈子,到 2014 年的時候,他已經摘下了金鏈子,換成了一串佛珠。
從金鏈子換成佛珠,似乎是甯浩的喜好改變了,又或是他的心性改變了。
還記得甯浩曾經說過:我就是一個俗人,我喜歡黃金,因爲黃金誠實可靠,不會像人一樣善變。
那麽,是什麽原因讓甯浩放棄了黃金,發生了這麽大的改變呢?
一切,還要從一部電影開始說起。
《瘋狂的石頭》這部電影,讓甯浩成爲繼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之後,内地第四位進入億元票房俱樂部的導演。
然而,這部電影起初并沒有人看好,也并沒有人投資。
是恰逢劉德華在當時正在做一個 " 亞洲新星導計劃 ",才讓甯浩看見希望,主動拿着劇本去找劉德華。
劉德華看完之後很喜歡,決定爲其投資 300 萬,在劉德華的幫助下,甯浩才在影視圈站穩了腳跟,可以說劉德華是甯浩導演之路上的一個貴人。
有了劉德華的扶持,甯浩的内心似乎也發生了一些改變,随後幾年,他不再做導演了,而是轉戰到了監制。
" 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甯浩效仿着劉德華,在 2016 年啓動了 " 壞猴子 72 變電影計劃 ",如同當年劉德華幫助他那般,他也開始幫助起一些導演新秀。
其中,《我不是藥神》中的導演文牧野,就是甯浩幫助過的導演之一。
除此之外,新上映的電影《孤注一擲》,其導演申浩也是受到了甯浩的幫助,一步步配合、提點。
正所謂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劉德華的扶持讓甯浩一飛沖天,而甯浩把這善意帶給了文牧野、申浩等等,或許在某一天,文牧野一行人也會把這份善意帶給更多的人。
從鬼才導演,到良心監制,甯浩改變的不僅僅是個人風格,還有對社會的認知與表達。
起初,甯浩作爲導演時,《香火》《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等等,都是内涵喜劇風格,雖然搞笑有趣,但砸吧一些滋味後,沒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
當自己轉變成監制後,風格突變,開始不走 " 尋常路 " 了。
甯浩監制的《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讓人們了解了尋常人們買一些特效藥的酸楚,有病卻吃不起藥、買不到藥的無奈。
《孤注一擲》讓人們看出了人性的惡劣,道德的泯滅,詐騙團夥常常會圍繞在現實世界中,下一秒就把你拉進深淵裏。
《受益人》這部電影中,婚姻詐騙帶給人們最真實的情感,最無法接受的事實,以及在面對愛人與金錢時的艱難抉擇 ……
每一部電影裏,都沒有什麽所謂的 " 英雄 "" 正義的使者 ",有的隻是人們平常有可能會接觸到的事,一些社會的痛點。
甯浩身份的轉變,也将内心的想法改變了。
原先的甯浩或許是單純的熱愛,爲了好玩,才會去做這件事;現在的甯浩更像是一位 " 價值輸出者 ",自己對新人授人以漁的行爲,自己對社會的解讀、對人性的解析,這些彙總到了一起,都變成了一部部電影,帶到了觀衆面前。
從一個無名小卒,到一個名導兼監制的身份,這一路上,甯浩用 17 年的時間向世界傳達自己的想法。
這條路雖然艱辛,但值得!
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韌,這後一種是較爲偉大的德行。
批判社會痛點的事情并不好做,沒有單純做一個喜劇要來得稍稍輕松些,然而甯浩卻選擇了用逆境來完成自我。
這是一種對自我挑戰,更是對社會某一現象、某一個刺痛點的宣戰。
想要做好一位導演、監制很容易,隻要多花心思在電影上即可;但想要做一位敢于批判、敢于直面社會現實,不計較票房的導演、監制很難,但甯浩做到了。
或許,有些人從降臨在這個世上就是要完成一些使命的,但在這段艱辛的旅程上,也總該要有一些人來幫助自己,成爲與之同行的夥伴。
甯浩的轉變,是心路曆程的蛻變,也是通往人生更高格局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