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張旭
近日,上汽大衆位于上海安亭的第一工廠被傳永久關停。
消息稱,上汽大衆位于上海安亭的三座整車廠正在進行産線調整,其中主要生産大衆 Polo、斯柯達晶銳等小型車的第一工廠在 2022 年 7 月結束生産,目前已永久關停,部分産線搬遷至江蘇儀征;二廠已啓動合班,将兩個生産輪班合并爲一班;三廠大概率将于今年下半年啓動合班。
6 月 7 日,據接近上汽大衆的知情人士向時代财經表示,一廠不是關停,而是功能轉型。" 實際是上汽大衆電動化轉型、安亭基地升級轉型一系列動作中的一環。"
在車市愈發激烈的競争面前,合資車企及其工廠正在經曆一系列的重塑與再造。
ID.6X
上汽大衆工廠升級,大衆集團加碼中國
公開資料顯示,上汽大衆安亭第一工廠建于 1984 年,規劃年産能爲 16 萬輛,主要負責大衆 Polo、斯柯達晶銳、途铠等小型車的生産。随着市場和消費者需求變動,上汽大衆安亭基地的升級改造早已被提上日程。
2015 年 6 月,上汽集團與大衆汽車集團簽署《關于上海大衆汽車安亭基地升級改造及純電動技術合作的協議》。根據協議,改造完成後,安亭生産基地将形成符合最新環保标準的先進制造體系,産能也将得到顯著提升。
從 2015 年起,上汽大衆采用 " 一次規劃、分步實施 " 的方式,逐步推進安亭基地轉型升級。2017 年,啓動汽車二廠升級改造,2018 年啓動 MEB 工廠建設,以及圍繞電動化的一系列升級轉型項目。
上述知情人士同時表示,汽車一廠在完成轉型升級後,燃油車型(Polo、T-Cross)将轉移至儀征工廠生産,充分用足滬外基地的潛能。汽車一廠的員工在經過相關培訓後,将繼續支持 MEB 工廠及其他工廠的生産。同時,安亭基地依托 MEB 工廠及相關配套和研發基地,聚焦電動化、智能制造以及面向用戶的研發能力建設。
根據上汽大衆的規劃,未來安亭将建設成集 " 管理總部、智能制造基地、研發創新基地 " 等爲一體的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現代化總部園區。
上汽大衆 POLO
大衆一邊升級基地,一邊加碼中國市場。
2020 年,大衆汽車對江淮大衆增資 10 億歐元,股份增至 75%,獲得合資公司管理權,合資公司更名爲大衆汽車(安徽)有限公司。
此後大衆汽車集團不斷對大衆安徽加碼,不僅在合肥建成了大衆汽車集團在華第三家 MEB 工廠;宣布下一代純電動平台 SSP 将在大衆安徽投産;還承諾将授予合資公司 4-5 個大衆集團品牌産品。
在 5 月 28 日的 " 投資安徽行 " 啓動大會上,大衆汽車集團(中國)大衆安徽首席财務官哈約根介紹,大衆安徽将繼續投資安徽合肥,計劃總投資約 231 億元人民币,其中生産基地(一期)與研發中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 141 億元人民币,車型上市前研發總投入約 90.5 億元人民币。
大衆安徽 CEO 葛皖镝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大衆安徽在華隻生産新能源車。" 在技術研發層面,大衆安徽更多關注車聯網技術,包括信息娛樂技術、高級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技術。" 從大手筆投入和定位來看,大衆汽車對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理想汽車被曝接手北現工廠
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上汽大衆選擇對工廠進行升級改造,部分合資品牌則選擇了轉讓。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現代一工廠是現代在中國最早建立的整車制造工廠,2002 年開始投入運營,年産能 30 萬台,一時風光無兩。然而,随着傳統燃油汽車競争加劇、消費升級,以及新能源汽車新勢力的崛起,2019 年初,該工廠被曝停産,生産廠房陷入閑置狀态。
2021 年 5 月,多家媒體報道稱,理想汽車将在北京順義區新增一家工廠,工廠總投資 60 億元,依托原北京現代一工廠廠房及土地資源,打造數字化、柔性化智能制造工廠。按照規劃,該工廠将于 2023 年年底投産,投産後一期将實現年産 10 萬輛純電動汽車。不過,雙方彼時并未公開回應過此事。
理想汽車北京順義智能制造基地。
而據北京順義區政府官方網站此前消息,理想汽車北京順義工廠将開展整車、核心零部件、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研發,配套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科技人才 2000 人以上,項目計劃于 2023 年投産,2024 年工業産值達到 300 億元。
目前智能制造工廠進展如何?時代财經 6 月 7 日采訪了理想汽車方面,截至發稿前暫未取得回應。
神龍汽車出售工廠,東風本田接手擴産?
神龍汽車與東風本田同爲東風系合資品牌,但在新能源轉型方面冷熱不一。财經網汽車報道稱,神龍汽車二廠被同在武漢的東風本田接手。
神龍汽車在國内曾有四個生産基地,其中一廠、二廠、三廠位于武漢,2015 年建立的四廠位于成都。四家工廠彼時規劃的年産能分别爲 30 萬輛、15 萬輛、30 萬輛和 36 萬輛,合計規劃年産能達 111 萬輛。
這些工廠是爲銷量一度突破 70 萬輛的神龍汽車準備的,但四廠建好的第二年,神龍汽車銷量跌破 60 萬輛,此後一路走低,2020 年,神龍汽車銷量跌至谷底,僅剩 5 萬輛左右。
爲降本增效,神龍汽車進行了一系列産能 " 瘦身 "。據報道,2019 年 7 月,神龍公司啓動 F99 項目——通過優化産能布局,将武漢工廠一廠、二廠産能向三廠集中。2020 年和 2021 年神龍汽車年報顯示,神龍汽車産能爲 36 萬輛。經過一系列調整後,2022 年神龍汽車銷量增長至 12.7 萬輛。
财經網汽車報道稱,神龍汽車将原來的二廠轉讓給東風本田,後者将該工廠改造爲專門生産純電汽車的新工廠。
新工廠距離投産越來越近。武漢經開區 5 月 11 日發文表示,按照施工計劃,5 月各大車間廠房主體結構完成,6 月開始設備安裝。
據介紹,東風本田新能源工廠占地面積 63 萬平方米,包括改擴建沖壓、焊裝、塗裝、總裝、整車檢測等車間,一期形成年産 12 萬輛車産能,預計 2024 年投産、2027 年達産。這是本田在全球的第一個新能源标杆工廠,将生産本田全新的 e:N 系列電動化車型,也将助力東風本田的電動化轉型。
東風本田。
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鄭純楷堅定表态。" 電動化是汽車行業的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2023 年是東風本田成立的二十周年,也是東風本田數字化驅動電動化轉型戰略實施的關鍵之年。2023 年上海車展期間,東風本田展台上沒有一輛純燃油車。
在産品方面,東風本田将于 2024 年初推出 e:NS 品牌第二款車型 e:NS2。第三款車型 "e:N SUV 序 " 也将于明年推出,第四款車型 e:N GT Concept 将于 2025 年後上市。
2030 年後,本田在中國将不再投放新的燃油車,所有新車型均爲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等電動化車型。本田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産品的銷量占比,将在 2030 年達到 40%,到 2035 年達到 80%,到 2040 年達到 100%。
乘聯會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底,車企産能 TOP20 合計 3749 萬輛,占總量近九成,整體利用率卻不足五成。
産能利用率在 70% 以上僅有 5 家車企,其中隻有比亞迪和特斯拉中國可以說是以新能源車産能爲主,其餘車企的産能大頭還是在燃油車上。部分燃油車比重較大的車企,産能利用率更是低于四成。
在新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産能過剩的燃油車工廠該何去何從,已經變得越來越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