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勞殿,編輯:阿渲,題圖來自:AI 生成
今年的酒店市場,卷得越來越魔幻了。
近日,長沙某酒店推出了 24 小時随心住服務,凡預訂行政客房,即可尊享 24 小時無拘束入離禮遇,無論是淩晨抵達或深夜啓程皆可。
對此,不少消費者連連稱贊,然而更多酒店人卻對此憂心忡忡。
投資人老張捂着胸口向我抱怨道:" 卷,真的是太卷了。"
繼酒店早餐卷到 9 塊 9 之後,想不到連入住時長都卷出了新花樣。
有業内人士表示,24 小時 " 随心住 " 的出現,不過是舊瓶裝新酒,本質上還是打價格戰的低效内卷。
酒店開始卷入住時長是酒旅消費需求變化和酒店經營壓力增大下的必然産物。
酒店行業開始在入住時長上出現 " 内卷 " 迹象不僅反映了存量時代下酒旅市場競争逐漸加劇,也表明了消費者入住體驗更加多元和個性化。
在此背景下,酒店更需要靈活調整經營策略,不斷創新,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的住宿需求。
一、争議不斷的 24 小時入住模式
先來看看老張說的長沙這家酒店的 24 小時随心住有多卷:
一是靈活入住,一天 24 小時,随時可以 check-in;
二是自由退房,享受整整 24 小時入住時長,夜晚 11 時入住,次日全天自由安排,晚 11 時前從容離店。
事實上,酒店行業的退房政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争議的話題。
去年,東極島上部分民宿 "9 點退房,12 點入住 " 的默認行規被網友罵上熱搜。
今年,内蒙古阿爾山多家酒店要求顧客第二天早上 8 點前退房被消費者質疑趕客。
前不久,甘肅一酒店因延遲退房 2 個小時酒店加收半天房費被法院判決退還多收的 224 元房費。
多年以來,酒店退房時間一直受到旅客的吐槽。
一方面,酒店需要管理房間周轉率以保障經營效益;另一方面,顧客往往因爲各種不可抗力因素導緻晚退房。
如何在商家利益和顧客權益之間取得平衡,成爲業界需要深思的問題。
那麽退房時間行業内到底有沒有規定呢?
現代酒店源于西方,諸多管理細節在引進之初便作爲 " 國際慣例 " 進入中國酒店業,成爲不可随意調整的金科玉律,就比如正午 "12 點退房 " 的制度。
不過,退房時間也不是一概而論,近年來不少連鎖酒店退房時間已可根據會員級别和房态延至次日下午 2 點乃至 4 點。
所以,在 2009 年修訂的《中國旅遊飯店行業規範》中,不再強制中午 12 點退房,但仍規定酒店應在前廳顯著位置明示客房價格和住宿時間結算方法,或者确認已将上述信息用适當方式告知客人。
不過,24 小時入住在業内并不是新鮮事物,從 2014 年開始福建、海南、貴州等地就有少數高星酒店開始推出這一模式。
比如綠地一家 Q 品牌酒店在 2018 年就推出了 24 小時分時住模式。
此外,還有一些區域本地龍頭企業的自持酒店也零星嘗試這一模式。
武漢卓爾旗下的卓爾悅玺酒店從 2015 年開始嘗試 "24 小時入住退房 ";廈門佰翔軟件園酒店從 2013 年開始至今一直推行 "24 小時退房制 ";鄭州一灣明月酒店甚至直接把退房時間改到了晚上 8 點,消費者入住時間最長可以達到 40 個小時。
疫情特殊期間,一部分酒店爲提高入住率開始推行 "24 小時退房制 "。但疫情結束後,基本都已恢複至原本的 12 小時入住制。
爲此,老張還特地扒了扒數據,據統計,國内酒店平均入住時長約爲 18 個小時,按 14:00 後辦理入住,次日 12:00 前退房滿打滿算,入住時間最長爲 22 小時,基本上能滿足大部分顧客的入住需求。
如此看來,所謂 24 小時入住看起來似乎像是拉客引流的噱頭。
二、24 小時入住隻是一場低效内卷?
如果真的改成 24 小時入住模式,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呢?
首先,對酒店而言空置率會增高。
老張直言,如果酒店實現 24 小時房間使用權,傍晚後入住的旅客,24 小時之後再退房,那麽在次日入住高峰期間(下午 2 點 ~6 點),這間房就無法用來接待新的客人,必然會導緻空置率增高。
從成本來說,一旦 24 小時入住酒店肯定要增加與客人溝通的頻率,這無疑會加重員工的工作量并影響顧客體驗,要麽就需要雇用更多員工以适應不規律的退房和清潔需求,尤其是在深夜時段,這将直接推高人力成本。
如果酒店推行 24 小時入住,酒店的 PMS 也需要調整計費周期,每個入住的客人都将形成獨立的計費單元,這不僅要求技術上的變更,還會增加後台财務審計的人力成本和其他運營費用。
看似提供了更加靈活的入住服務,但實際上卻降低了酒店的收益和效率。
老張還吐槽道,從用工角度出發,酒店員工,尤其是清潔人員,本來有正常的工作時間,現在因爲 24 小時入住強制他們适應不規律的班次,尤其是深夜超時長工作,既不利于員工健康,也不符合勞動法。
此外,因爲退房時間不定,酒店的清潔人員需要全天進行打掃和更換布草,打掃效率降低,産生的噪音還會打擾到其他旅客的休息,影響酒店入住體驗,更是得不償失。
越算賬心裏越是滴血的老張,最後更是發出靈魂三連問:
最終這些額外成本大概率都會轉嫁給消費者,可問題是消費者真的願意爲此買單嗎?
就算有酒店願意自己承擔,長期演變下去不還是一場低價競争的惡性内卷嗎?
如果隻爲了消費者追求心理上的公平感,酒店這些真金白銀爲什麽不能用在提升産品和服務上?
競争本應是促進行業發展的動力,但想要通過低價競争占領市場份額,擾亂市場秩序,這就會造成劣币驅逐良币現象的産生。
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低價競争,無疑會對本就已成紅海市場的國内酒店業的整體盈利能力造成進一步沖擊。
三、酒店到底該拿什麽 " 讨好 " 消費者?
成功的酒店品牌,不在于卷規模,也不在于卷低價,而在于其能否在顧客心智中占據一個專屬标簽。
當下的酒店競争市場,硬件的差異化越來越被抹平,酒店便紛紛卷起了軟服務。
曾有業内人士指出,90% 的酒店所謂的 " 卷服務 ",不過是瞎折騰,像 24 小時随心住這種服務大概率隻會徒勞地增加了運營成本和人力消耗。
員工被掏空了身體,投資人被掏空了錢包,大部分顧客依舊無動于衷 ……
看似用服務和利潤換真心,實際卻是隔靴搔癢。
創電競酒店集團創始人譚弨子曾經計算過,對于普通酒店的住客來說,平均入住時長隻有 8.3 小時。
這就意味着酒店就是一個中轉站,再去卷入住時長針對的永遠隻是一小部分人。
他認爲,酒店也可以試着将部分區域變成年輕消費者的娛樂體驗天堂。他旗下的一家電競酒店就将大廳變成了 " 主題樂園 ",裏面有年輕人喜歡的桌遊區、抓娃娃機、奶茶區等。
許多酒店之所以卷不動服務,是因爲他們隻會卷招式,而服務的本質是體驗。
這幾年,業内不少人總将體驗挂在嘴邊,可什麽才是有價值的體驗?
一位酒旅觀察人士表示,酒店需要通過對産品及服務内容體系的深化、生活方式的演繹、文化的浸潤,與消費者産生共鳴,打造消費者的高黏性觸點,才可能讓他們對所體驗的服務有觸動。
酒店本質上還是一個過夜歇腳的地方,睡個好覺,洗個好澡,吃個好早餐,才是消費者的核心住宿需求。
不少酒店花裏胡哨的 " 噱頭 " 和口号喊得響亮,半年不到就露了洋相。
對酒店來說,回歸本源,用心滿足旅客最本質的需求才是王道。
脫離浮躁心态和低效内卷,紮根行業踏踏實實提供高品質服務,才能在存量時代長期生存下去。
不過,目前來看,不論能否最終留住顧客,"24 小時随心住 " 的這股風,恐怕還要繼續在酒店領域再吹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