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吳斌
編 輯丨和佳
圖 源丨圖蟲
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針對底特律三大汽車制造商的罷工已經進入第五周,勞資雙方僵持之際,罷工的 " 陣痛 " 已經顯現。
10 月 16 日,密歇根經濟咨詢公司安德森經濟集團(AEG)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罷工第四周結束,汽車工會針對福特、通用汽車和斯特蘭蒂斯的罷工造成的經濟損失已達 77 億美元,這比一周前的數據 55 億美元高出了 22 億美元。
具體來看,UAW 針對汽車三巨頭的罷工已經導緻工人損失了 3.59 億美元的工資,汽車制造商總共損失了 34.5 億美元,經銷商和客戶損失了 12.1 億美元,供應商目前至少損失了 26.7 億美元。
鑒于目前勞資雙方的分歧仍然很大,美國汽車業大罷工暫時仍無結束迹象,由此引發的動蕩仍将繼續。
僵局難破
9 月 15 日,UAW 同時針對汽車三巨頭發起罷工,先從三大汽車制造商各一家工廠開始,随後逐漸擴大了罷工範圍,迫使汽車制造商在合同談判中做出更多讓步。到目前爲止,罷工已使美國 6 家裝配廠和 38 個零部件倉庫關閉。
在目前的勞資談判中,福特已經同意在未來 4 年給汽車工人漲薪 26%,并恢複生活成本的調漲。通用汽車和斯特蘭蒂斯提出的薪資漲幅爲 20%,但 UAW 主席 Shawn Fain 稱這些出價都還不夠高。UAW 警告稱,如果合同談判繼續拖延,在滿足工會要求方面沒有取得足夠的進展,将在全國範圍内繼續擴大罷工。
在汽車三巨頭雇用的 15 萬名工會工人中,目前約有 3.4 萬人正在罷工。由于罷工,截至上周汽車制造商已經解雇了近 5000 名員工。如果罷工繼續下去,數字可能還會繼續增加。
10 月 16 日,福特宣布将在中西部幾家工廠再裁員 550 名工人,給出的理由是:UAW 上周對其最大的工廠進行 " 突然罷工 ",導緻其他工廠運營間接受到影響。
福特發言人 Dan Barbossa 表示,UAW 的針對性罷工對未停工的工廠産生了連鎖反應,肯塔基卡車工廠和芝加哥裝配廠的罷工影響了其他幾個工廠的運營。迄今爲止,福特因本輪罷工而裁員的人數達到了 2480 人。
另一方面,UAW 主席 Shawn Fain 則批評福特等汽車公司的裁員行動,稱這些公司試圖向 UAW 成員施加壓力。"UAW 将确保被解雇的工人都不會失去收入,我們将比三巨頭多組織一天,并竭盡全力赢得經濟和社會正義。"
罷工 " 陣痛 " 顯現
在勞資雙方僵持一段時間後,罷工的 " 陣痛 " 已經愈發明顯。
AEG 首席執行官 Patrick Anderson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許多供應商已經進入危險區域,而且不止一條生産線。如果不盡快達成和解,重啓生産的成本更高,并可能會導緻一些永久性的生産損失,供應商将需要财政援助才能恢複運營。"
随着損失越來越大,雙方會逐漸妥協,最終的協議一定會大幅提高工資,可能引發更多行業效仿,愈演愈烈的罷工意味着短中期内薪資通脹仍将繼續。
外部沖擊也讓美聯儲接下來的決策複雜化。牛津經濟研究院美國經濟學家 Matthew Martin 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雖然美聯儲大概率會忽略近期能源市場的波動,但勞動力市場的壓力可能會導緻工資持續增長,這将使通脹壓力上升。鑒于美聯儲緻力于讓通脹回歸 2% 的長期目标,這将增加今年再度加息的可能性,并延長限制性貨币政策的持續時間,增加未來發生衰退的可能性。
雖然美國經濟整個 2023 年都在擴張,但不确定性仍然很高,Matthew 預計未來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更大。美國汽車行業工人罷工沖擊了經濟,但單個事件風險很小。更大的問題在于一系列不利因素的組合,美國汽車行業工人罷工、高利率、11 月可能發生的美國政府停擺、更高的油價,這些風險最終可能會讓美國經濟不堪重負。
" 陣痛 " 或難成 " 長痛 "
盡管美國罷工浪潮對經濟和通脹都産生了一定沖擊,但好消息是,風險仍在可控範圍内," 陣痛 " 或許難成 " 長痛 "。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後疫情時代美國罷工的次數、參與人數和損失天數均顯著上行,但仍呈 " 散點分布 ",2022 年罷工次數或損失工作天數僅相當于上世紀 50 年代或 70 年代峰值時期的約 5%,美國當前或不具備形成 " 罷工潮 " 的經濟、社會和法律條件。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美國罷工活動逐步式微:宏觀環境從 " 大滞脹 " 時代走向 " 大緩和 " 時代,嚴重罷工的經濟動機不複存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勞動供求出現了結構性轉變,失業缺口多數時間處于正值區間。
此外,工會是罷工的 " 搖籃 ",但工會組織已經 " 江河日下 "。工會的集體議價能力下行背後有多重原因:1980 年代以來,全球化進入黃金時代,跨國公司相對于工會的議價能力提升;以信息技術爲代表的技術進步形成了對勞動的替代;服務業份額持續擴大,終生雇傭制向 " 零工經濟 " 轉變,都降低了大罷工形成的可能性;同樣重要的是,美國的法律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對罷工不友好。
這也意味着,雖然美國短中期内通脹壓力仍在,但中長期看仍在下行趨勢中。趙偉分析稱,緊張的勞動力市場是工資上行壓力的來源,是 " 工資 - 物價螺旋 " 形成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中長期通脹預期的穩定性也很關鍵,決定了工資向物價的傳導效率。由于勞動力市場正在趨勢性轉弱,中長期通脹預期仍處在下行趨勢中,貨币政策利率處于限制性水平,美聯儲政策具有全球性的緊縮效應,通脹螺旋或難以形成。
與此呼應的是,費城聯儲主席哈克表示,美聯儲可以将利率維持在現有水平,去通脹的過程在持續進行,維持利率不變并不代表美聯儲 " 無所作爲 "。他預計美國通脹率将在 2024 年降至 3% 以下,此後将達到 2% 的目标水平。
芝加哥聯儲主席古爾斯比也駁斥了美聯儲抑制通脹的進程陷入停滞的說法,強調美國通脹放緩是一種趨勢,而非暫時現象。與此同時,美聯儲正在接近達成共識,政策辯論正在從加息到多高轉向維持高利率多久。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陶陶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