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作者吳強授權
我在東京的住所旁邊有一棟四十層高的辦公樓。每天早上從 8 點左右開始,一批批的上班族們便成群結隊的魚貫而入,他們大多西裝革履、精神抖擻;晚上 8 點以後,人們陸陸續續從大樓裏出來,一個個像洩了氣的皮球,而整棟大樓燈火通明的狀态,則要保持到夜裏 10 點以後。
天天看見這種情景,會有一種幻覺——這棟辦公樓像一個巨大的怪獸,早上把成千上萬人吞進去,吸食他們的精力,晚上再把這些被榨幹的人吐出來,放他們回去吃飯睡覺,養足了精神明天再來,日複一日、常年如此。
東京地鐵和電車的晚高峰通常在 11 點半左右,這個時段總能見到很多酒意闌珊的 " 傻拉力忙 "(英文 " 工薪族 "salaried man 的日語發音)在電車站前拉拉扯扯地道别,也有人醉躺在站台上,公文包丢在幾米開外。但别擔心,第二天他們都會準點走進辦公室,程式化地互道早安,好像昨晚什麽事都沒發生一樣。
每周一早上的電車最容易晚點,站台廣播裏放送的原因通常是 " 人身事故 ",等電車的人都心知肚明,或許又有人跳軌自殺了。很多上班族會因爲工作壓力過大而患上抑郁症,想到又要面對整整一星期的工作壓力和上司的臭臉,便覺得生無可戀。據日本警察廳統計,2018 年全日本有 20840 人自殺,其中因爲工作原因自殺的有 2018 人,約占總自殺人數的十分之一,這部分人中有很多被認定爲 " 過勞死 "。
除了自殺,最典型的過勞死是心腦血管疾病。據日本過勞死辯護律師全國聯絡會統計,在 1988 年至 2015 年期間,他們處理過 6143 宗過勞死賠償咨詢案,其中自殺的占 19%,腦部疾病占 24.4%,心髒疾病占 17.9%,其他和不明原因占 38.7%。
" 努力 " 是第一權重指标
" 過勞死 " 一詞源自日本,它的英文就是日語發音 "karoshi",是指由于長時間加班導緻過度疲勞,對身心産生緻命傷害的現象。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官方定義是:由于過重的工作負荷,導緻心腦血管疾患引起的死亡;由于強烈的工作壓力導緻因精神疾患而自殺的死亡;雖然沒有緻死,但導緻上述身心疾患的健康損害。
2019 年 10 月 1 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了《令和元年版過勞死等防止對策白皮書》,其中對過勞死有了更加清晰的界定:每個月加班時間超過 45 小時,就是過勞死的警戒線,超時越長,工作與發病的關聯度就越強;如果發病前一個月加班超過 100 小時,或者發病前 2~6 個月平均每月加班時間超過 80 小時,則可以完全認定爲過勞死。
如果按上訴标準,很多實施 996 工作制的公司,每個月加班超過 120 小時,這是讓員工完全暴露在 " 過勞死 " 風險之下,其性質與去施工現場不帶安全帽、高空作業不系安全繩一樣兇險,奇怪的是,總有些人認爲 "996" 是福報,甚至引以爲榮。
爲什麽明明知道過勞死的風險,日本人還是要如此偏執地加班呢?
日本職場文化強調集體主義,不崇尚特立獨行,到了下班時間,大家都不走你是不好意思開溜的,哪怕是工作完成了,也要磨蹭着多待一個小時。如果上司沒下班,那就更不好走了,萬一又要聚餐呢?萬一上司今天來了興緻,要帶大家出去喝一杯呢?如果每次你都不在的話,就會逐漸成爲 " 邊緣人 ",這幾乎是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判了死刑。要知道,日本人在組織中的求認同欲,和求生欲一樣強烈。
日本曆史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藩主與家臣體制,所以在他們的觀念中,工作比家庭重要," 盡忠 " 比 " 盡孝 " 重要。在現代企業裏如何體現 " 盡忠 " 呢?隻有拼命幹活、努力加班了!
他們還覺得,過程的努力遠遠比結果的成功重要。前些年,有一匹叫 " 春麗 " 的賽馬,把日本人感動得如醉如癡,就是因爲它連續輸掉了 100 場比賽,卻依然很努力地奔跑,日本的各大電視台把它稱爲 " 連敗巨星 ",甚至有人爲它寫了首《春麗之歌》:" 今天仍然是最後一名,還是不行啊,我是不氣餒的春麗,一心一意朝着自己堅信不疑的道路前進。還要繼續努力的春麗,夢想的終點一定會到來。"
你可以不成功,但絕不能不努力!稻盛和夫不也常說嗎:" 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 要努力到神靈和老天爺都要情不自禁幫助你!"
公司對員工的評價、上級對下屬的評價、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 努力 " 都是第一權重指标,所以,要麽就是自己真的很努力,要麽就是裝着很努力,或者公司給你指派的工作讓你不得不努力,甚至讓你努力到懷疑人生。
2015 年聖誕節,日本電通公司的一位 24 歲女員工高橋茉莉跳樓自殺,她曾一個月加班 130 個小時,被認定爲過勞死,她生前在社交媒體上留言:" 生是爲了活着才工作,還是爲了工作才活着,我已經分不清……我真的很想死。"
這種文化的影響,深入社會的每個毛孔,甚至,如果當丈夫的每天按點回家,太太都會擔心他不求上進。如果在一個工作日的傍晚,你看到有一位穿着西服、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獨自坐在街心花園的長椅上喝啤酒,那很有可能是爲了消磨時間,把自己灌個半醉再回家,好讓太太放心。
過勞死防控成效初顯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日本社會就意識到過勞死的危害。1988 年,緻力于工傷認定的律師組織開設了 " 過勞死 110 熱線 ",随後成立了 " 過勞死辯護律師全國聯絡會 "、" 全國關注過勞死家庭協會 " 等 NPO 組織,維護過勞死受害者權益,推動政府立法。
經過多年努力,日本政府終于在 2014 年頒布了《過勞死等防止對策推進法》,該法案将過勞死和過勞自殺防治措施規定爲國家責任,并将每年的 11 月定爲 " 過勞死防控宣傳月 "。
從 2016 年開始,日本厚生勞動省每年都發布《過勞死等防止對策白皮書》,其中包括各個行業的員工勞動時間、心理健康狀況、過勞死的數據調查,以及相關對策等内容。2020 年的白皮書顯示,日本人的年均工作時間已從 1993 年的 1920 小時下降到 1669 小時(降幅 13%);每年因工作原因自殺的人數,也從 2011 年的 2689 人下降到 1949 人(降幅 27.5%)。
在社會輿論和政府立法的推動下,日本的企業界也不得不重視過勞死的問題。日本電通公司職員的過勞死事件,就導緻該公司 CEO 石井直引咎辭職,公司還向死者家人支付了 1.68 億日元的和解金(按當時的彙率計,約 900 萬人民币)。
我比較熟悉的一家日本企業,也曾發生過員工猝死現象,經過一年的調查後被認定爲 " 過勞死 "。事後,公司規定每年在該員工忌日的那天,都要全員默哀一分鍾,以示悼念和警醒;并且,公司的各個部門每周必須有一天是 " 不加班日 ",大家到點回家,不許加班。同時,公司還定期對員工進行壓力調查,并爲壓力過大的員工安排心理咨詢和強制休假。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适當的工作壓力可以轉化爲動力、提升績效;但壓力過度則會導緻員工注意力下降、工作低效和績效下降。過度的加班加點帶來的身心疲勞,讓人們失去了信心和創造力,也許正是因爲日本人過于強調努力,讓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産率越過了績效 / 壓力比的峰值,從而跌入某種低效的陷阱,才導緻經濟陷入漫長的低迷和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