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 · 遊新聞 2 月 11 日報道,近日,一博主發帖稱,自己在内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時,偶遇一位女性遊客被困懸崖。由于擔心該女子在等待救援時失溫,于是放飛無人機送暖寶寶給對方,返程途中遭遇大風 " 炸機 "(指操作不當或機器故障等因素導緻飛行航模不正常墜地)。由于山高路險,價值兩萬多元的無人機無法找回。
阿爾山市文旅部門得知此事後表示,願意承擔博主的無人機損失,還要對其進行表彰。2 月 14 日,阿爾山市将召開阿爾山市旅遊發展年度大會,屆時,博主牛立群将被評爲 " 風尚人物 ",以示獎勵。

牛立群正用無人機送暖寶寶(圖源:上 · 遊新聞)
無人機雖 " 炸機 ",卻暖了人心。該博主積極參與救人,用無人機送去暖寶寶的舉動,既是溫度的傳遞,又是希望的象征。正如網友所言:" 無人機‘炸’得有意義!" 盡管伴随着風險與代價,這種善行顯然超越了物質價值,成爲人性光輝的生動寫照。
當地文旅部門的回應,同樣值得點贊。主動承擔損失并對見義勇爲者進行表彰,不僅是對善行的肯定,更是一種溫暖的擔當。這種 " 正反饋 " 機制,讓善意不再孤單,讓好人好事有了堅實的後盾。它傳遞出清晰的信号:善行需要被看見,好人需要被鼓勵。
善意是社會的溫度,而制度則是善意的基石。善行固然可貴,但若沒有相關部門的 " 托底 ",救人的成本可能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無人機價值兩萬元,确實是一筆不小的損失。因此,爲見義勇爲者提供補償及獎勵,是制度理應釋放的善意。
據了解,無人機品牌方也給了博主換新優惠方案,足見善意的流動。将溫度與力度相結合、個體支持與社會激勵相結合,要讓好人得到好報,讓正能量傳播,影響個人,影響群體,帶來時代的改變,潮流的發展。
這場救援,也展現出科技在應急場景中的獨特優勢。無人機作爲現代科技的産物,不僅能夠突破地理限制,還能在危險環境中快速響應,值得進一步探索推廣。當然,救援與預防相輔相成。加強景區安全管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才是最重要的。
爲見義勇爲者 " 托底 ",制度需點亮一盞盞明燈,溫暖人心。(正觀評論員 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