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夏天,一首 " 在小小的花園裏挖呀挖呀挖 " 的歌曲火爆網絡。
歡快的曲調,活潑的手指舞,再配上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臉,仿若一股清流,直擊我們最柔軟的内心。
在豔俗魅舞的網絡氛圍裏,這份單純,讓大衆感受到久違的童真與歡笑。
原來有些東西,隻是随着時間推移而變得模糊,但藏在心底的柔軟其實從未被忘卻。
一同爆火的不僅是歌曲,還有 2 位女幼師。
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她們并非原創,而是幸運的被流量選中,其中的黃老師更是在一夜之間吸粉數百萬。
在當下這個互聯網時代,流量意味着什麽,無需多言。
但從寂寂無名,到一夜爆火,潑天的 " 富貴 " 就這樣毫無征兆的砸到黃老師面前。
最火的時候,網絡傳言,她一場直播下來,打賞都超過幾十萬 ...
在滿屏的禮物和特效中,她收獲了人生的 " 第一桶金 "。
再後來,她辭去了工作開始專職帶貨,生動诠釋了 " 宇宙的盡頭是電商 "。
其實,黃老師的起步階段要比很多主播高,巨量的粉絲和超高的關注度,讓她的直播間一度熱鬧非凡。
據網友統計,每次直播時在線觀看的人數都在 10 萬以上,社交賬号粉絲也從過百萬迅速漲到超過 750 萬。
但網絡世界,繁花擁簇隻是偶然,荊棘叢生才是常态。
脫離了 " 幼師 " 的光環後,在更多人眼中,她隻是一個倚仗粉絲量不斷圈錢的主播罷了。
當那份喚起我們對童年追憶的淺笑變爲直播帶貨的吆喝時,巨大的心理落差難免讓大家心生不滿。
于是,比鼓勵更先一步到來的,是挖苦和嘲諷。
有人嘲笑她素顔照太醜,和網絡上判若兩人;
圖片來源:網絡
有人挖苦她身材矮小,儀态粗俗;當初的濾鏡有多厚,在經曆過 " 流量 " 這把雙刃劍淩遲後,現實所帶來的切膚之痛便更深幾分,
後來,在某次直播過程中,她不堪忍受評論區的罵聲,當場痛哭不止,随後,便消失于網絡世界中。
在自媒體時代,所謂的 " 流量達人 ",來得快,去的也快,上一波被捧紅的人還未走下 " 神壇 ",下一波人早已踩在時代浪潮開始向上攀登。
當黃老師再度出現在熱搜榜上,卻是她被傳 " 下海 " 的消息。
近日,多個社交平台都流傳着一段聊天記錄,有人稱:" 挖呀挖走紅的黃老師下海了 ..."
和聊天截圖一起瘋傳的,是一段超過半小時的不雅視頻。
而一個備注名爲 " 天旺 " 的成員公然向其他人炫耀:" 剛開始還跟我裝,加到 3 萬才出來 "。
圖片來源:網絡
事後還不忘悉心叮囑群友:" 千萬别外傳,容易出事 "。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在黃老師的社交賬号評論區裏,關于她 " 下海 " 的言論就像腌臜的臭糞一般,擠走了正常的關注與留言。
有人開黃腔嘲諷她 " 賣的太貴 ";有人說她侮辱師德,更有甚者直接上升到對整個幼師行業的抵損。
但更多網友則對 " 下海 " 言論予以駁斥,認爲網傳視頻截圖中的人根本不是黃老師。
同時,記者也聯系到了黃老師曾經的同事,對方說她早已離職,但流言過境後,依然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極大困擾。
2 月 28 日,當事人黃老師終于發聲,選擇直面流言。
原來,在退出網絡的這段日子裏,她的身份已經從老師晉升爲媽媽,考慮到孩子和家庭,她選擇放棄流量,回歸日常。
在去年年底的一次采訪中,黃老師在鏡頭前坦言,從走紅全網到歸隐日常,自己并不後悔。
" 我在走紅之前已經懷有身孕,也曾爲了輿論的批評而倍感壓力,但現在爲了孩子,我會保持平和的心态。"
接得住流量沖擊,也能在名利和家庭面前選擇初心,雖已離開工作崗位,但依舊守住了自己作爲老師的底色。
輕舟已過萬重山,往昔的風景雖美,但不足以讓人留戀,按照既定劇本,她的生活應回歸平常。
但 " 下海 " 謠言的出現,卻打亂了一切節奏。
在澄清視頻裏,她憤怒的表示:" 我覺得清者自清,但是在謠言向自己潑來的時候,清者自清是沒有用的,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現在,我已經報 jing.... 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不用陷入自證危機中。"
在視頻中,我們看到黃老師将自己搜集來的證據打印出來,厚厚的一沓子紙張裏,有聊天記錄的截圖,也有評論區裏的不堪言論。
圖片來源:網絡
明明她才是受害者,卻要被輿論和謠言裹挾着,一次次爲洗刷莫須有的罪名而掙紮。
明明她剛剛成爲母親,卻不得不爲了這些腌臜之談過早的披上盔甲。
即便她能笑着回應:" 别人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種荷花。"
卻也不得不接受現實,這段維權之路,必将荊棘密布,艱難坎坷,但爲了一身清譽,也隻能一遍遍向前摸索。
清者自清,是停留在書本中的君子美德;但就像那句話說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以君子德行要求自己,固然能提升修爲,但在面對他人的污蔑,嘲諷,辱罵,甚至不堪言論時,這種态度,隻會讓造謠者更加放肆。
在互聯網時代,每隔一段時間,關于某位女性的黃謠便從各個角落 " 滲透 " 出來。
即便明知道可信度不高,即便明知道惡意散布,會對當事人造成影響,但仍有人對此舌津橫流、如癡如醉 ...
由于追責難度大,跨越的時間長,再加上觸及受害者隐私,她們往往選擇忍氣吞聲,這就給造謠者以可乘之機。
至于屏幕前的看客,也無需在意事件真假,隻要能滿足猥瑣的窺私欲,便足矣。
而将這種 " 潛意識 " 扭轉過來的契機,應當是 2020 年那起被捏造的 " 富婆出軌快遞員 " 事件。
經過漫長的拉扯,造謠者被判處有期徒刑 1 年,雖然這點懲罰不足以彌補受害者所遭受的痛楚,但仍爲更多受害者帶來一些曙光。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對女性造黃謠,潑髒水,也不能擡升自己的價值,不會彰顯自己的身價地位。
衆口铄金,積毀銷骨。
一些網絡謠言造成的危害,有過多起案例,讓人觸目驚心,有的當事人因不堪忍受壓力而深陷抑郁的泥沼,也有些人因受不了壓力而輕生。
所以,那句 "不信謠,不傳謠",不僅是對客觀事實的尊重,更是對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