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錘了,奧迪購買上汽電動車平台的消息終于實錘了。
7 月 20 日,上汽集團再度公開回應奧迪洽購其電動平台事宜,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傑表示:" 上汽和奧迪達成共識,雙方将通過合作加快電動車開發。大家一緻認爲,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巨大轉型,因此我們将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開啓合作新篇章,爲實現雙赢提供保障。"
1988 年,奧迪與中國一汽在長春簽署 " 關于在一汽生産奧迪的技術轉讓許可證合同 ",不曾想,時隔 35 年,奧迪卻要向上汽尋求技術反向輸出。
不過,當大家都在感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時候,大事君發現了一個更有意思的問題——
奧迪在選擇購買電動車平台的過程中,業内傳出過奧迪和上汽接洽的消息,奧迪中國負責人甚至還說過," 預計會在比亞迪的 E 平台和吉利浩瀚平台中二選一 ",但是唯獨和奧迪合資了 35 年的一汽,在這個過程中徹底被忽略了。
爲什麽?
那是因爲作爲一汽關系最密切的合作夥伴,奧迪比誰都清楚,一汽在電動化領域的競争力有幾斤幾兩。
就算是外行人,拿出張新能源汽車銷量榜單,就清楚一汽在新能源市場的存在感有多弱。雖然銷量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沒有銷量,那一切都無從談起。
眼下,一汽旗下的自主品牌奔騰有兩款在售新能源車型,其中網約車市場常見的奔騰 NAT 近半年月均銷量不足兩千,另一款售價 19.68 萬起的中型 SUV 奔騰 E01 月銷量個位數。紅旗也好不到哪裏去,一款主打網約車市場的 E-QM5 月均銷量四千多輛,另一款 50.98 萬起售的 E-HS9,月均銷量五百多輛。
關鍵是,奔騰這個擔負着 " 國民好車實創者 " 目标的品牌靠網約車市場續命,多少還能理解,但是紅旗這個背負着品牌向上使命的 " 高端品牌 " 也來造網約車,就着實有點擺爛了。
更尴尬的是,所謂的高端網約車 E-QM5 過去一年因爲續航虛标的問題沒少被消費者投訴,431 公裏的官方續航滿電隻能跑 250 公裏 ; 就連銷量冷清的 " 豪車 "E-HS9 也因爲減震器故障、刹車異響、續航虛标等問題遭遇用戶多次投訴。
說白了,眼下一汽連自家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都沒辦法保障,又能拿什麽來支撐奧迪的新能源銷量呢?還要靠奧迪标那斷然是不可能了。
要論技術的話,一汽自主品牌眼下有多少自研的積累,明眼人一眼就看透了。
奔騰說是說從 2006 年就開始研發新能源汽車,但是倒騰出來的 B70 HEV、B50 EV、B50 PHEV 等車型沒一台能活到當下;眼下确實擁有兩個平台,一個是兼容燃油車和插電混動的 FMA 平台,一個是電動專屬平台 FME,但是在插電混動大火的 2023 年,奔騰愣是一台插混競品都拿不出來,隻能靠着 FME 平台整出個奔騰 NAT 這樣的低端網約車。FME 說是說支持 800v 高壓快充,但是在奔騰車型上不存在,在同平台打造的 E-HS9 身上也看不到。說白了,又是一項停留在 PPT 上的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6 月份奔騰發布了一個增資項目,拟募集資金 " 不低于 16500 萬元 ",助力新能源汽車研發和市場推廣,根據規劃要在 2023-2025 年内推出 5 款新能源車型,然而首先被提及的,仍然是 A00 級的低端産品。放在五年前可能還能靠老頭樂圈點錢,但是 2023 年還用這招,不得不說着實太天真。
所以,奔騰方面别說爲奧迪提供技術支持,未來奔騰新能源能否自負盈虧,都實在難以保障。
至于 " 共和國長子 " 紅旗,這個自诩豪華品牌的不差錢紅旗看似有些希望,但多少還是經不起推敲。
今年年初,紅旗喊出了 "all in 新能源 " 的口号,發布了 " 旗幟 " 高端電動智能超級架構(FMEs),還說要在 2025 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 50 萬輛。
秀出來的技術大餅更是一個比一個大,包括密度 260wh/kg 的電池、充電 5 分鍾續航 300km 的快充、制動距離 30 米内的百零制動、自研 800Tops 自動駕駛芯片、覆蓋全部主幹道支持厘米級定位和高階自動駕駛的 HAP 自動駕駛……
很多人對于紅旗吹的牛有多大沒概念,以電池爲例,260wh/kg 已經超越了比亞迪刀片電池(140wh/kg)、甯德時代 ctp 電池(200wh/kg),特斯拉 18650 電池(250wh/kg),至于充電 5 分鍾續航 300km 的補能效率更是碾壓了眼下處于行業頭部水平的小鵬超快充;800Tops 的自動駕駛芯片更是碾壓了小鵬 G9 最高算力 508Tops 的雙 Orin-X 智能駕駛芯片。
咱不是說紅旗就一定不可能反超這些新勢力,但是咱們吹牛好歹也要考慮客觀規律;紅旗的 " 旗幟 " 架構從 2019 年才開始研發,今年上半年才完成,你讓誰能相信這個新能源自研年限連最年輕的新勢力都比不上的紅旗,一上來就能大殺四方?
今年 11 月," 旗幟 " 架構打造的首款純電車型就要上市了,紅旗的新能源自研水平到底有幾斤幾兩,到時候一看便知。
爲什麽不選擇一汽?奧迪甚至都不用調研,答案就已經明晃晃地擺在眼前。
雖然無論是奔騰還是紅旗身上,都很難找到其在新能源市場高确定性的競争力,但是,也不是說一汽在新能源時代就完全沒有機會了。
起碼目前大衆方面已經明确了,奧迪和保時捷共同研發的 PPE 平台車型将于明年年底在全新的奧迪一汽工廠投産,也就是說在電動車時代,一汽還能靠着當奧迪的代工廠維持生計。不過這個生計還能維持多久就不好說了,畢竟奧迪都要貼出 " 奧迪也有純電新能源 " 的橫幅來自救了。
要知道,在燃油車時代,豐田、大衆、奧迪等合資品牌一直都是一汽集團的利潤奶牛,但是,如果在新能源車時代一汽還要淪爲大衆、奧迪的代工廠,那麽,也就意味着,随着新能源滲透率的持續上升和自主品牌的乘勢崛起,一汽在新能源時代不僅無法鍛煉出自我造血的能力,就連賴以生存的利潤奶牛也将會日漸營養消瘦,屆時," 共和國長子 " 也要淪爲自主品牌彎道超車浪潮中首先被淘汰的犧牲品。
- END -
梁非凡
所有的人類
都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變成光。
2023.07.25
[ 淨利潤超 15 家車企之和,比亞迪離特斯拉還有多遠? ]
[ 上半年車市上漲 9.8%,爲何車企日子卻越發難過? ]
[ 在有風的地方,創建更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