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淩晨,一條讓所有人的朋友圈炸裂的消息橫空出世,OpenAI 發布了多模态預訓練大模型 ChatGPT4。相較于前不久剛轟動世界的 ChatGPT,GPT-4 實現了各方面的飛躍式提升:強大的識圖能力,文字輸入限制提升至 2.5 萬字,回答準确性顯著提高,能夠生成歌詞、創意文本,實現風格變化。
ChatGPT 的出現,已經讓各行業的從業者心懷忐忑、恐被取代,GPT-4 的問世,更加使打工人們人心惶惶。
爲什麽 ChatGPT 的進化速度如此之快?
其實,其背後有一條強大的神性法則——叠代反饋,發揮了巨大作用。
不僅局限在 AI 學習上,一個人、一種生物、一家公司、一個組織的成長與進化,都離不開這個神性法則。
本周六,善友教授在最新叠代的系列課程中,首次揭示叠代反饋的本質,并将叠代反饋劃分爲的三個層次爲大家深入剖開。
企業如何經由用戶反饋不斷叠代自己的能力,實現持續進化的飛輪效應?
爲什麽一個小小的法則會成爲宇宙級别的秘密?
個人和組織的成長與進化爲什麽離不開這個秘密?
亞馬遜和鏈家是如何形成持續的進化機制,從而成爲行業的典範?
第一層:現象界供給和需求的叠代反饋
第一層叠代反饋建立在現象界,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叠代反饋,通過建立一種越來越的機制,實現生長、進化。俗話說的 " 做時間的朋友 "、" 睡後成長 " 都屬于這一層級的叠代反饋。典型的例子包括生物的進化和産品的進化。
以産品進化爲例,很多人不太理解爲什麽 ChatGPT 能如此快速地風靡全世界,也不敢設想它将來會是什麽樣子。如果你對叠代反饋這兩個詞的力量沒有體感的話,那麽可以這樣說,整個生物界的進化,就是叠代和反饋的過程,使所有生物生長、進化成這個樣子的力量,就是叠代反饋的力量。
生物之間的代際傳承,跟蘋果 1 到蘋果 2,到蘋果 3 ……蘋果 14,其實遵循了同一個法則。現代人類的誕生,正是人類的祖先和自然界構成了叠代反饋的飛輪。人類叠代的基因,如同一家公司的核心能力,屬于供給側;而人類對環境的适應性,如同市場的需求,屬于需求側,供需二端的飛輪效應,實現了生物進化和公司産品進化。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預約觀看更多精彩内容
案例:亞馬遜的飛輪效應
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叠代反饋一個最活生生的例子就是亞馬遜的飛輪效應。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從供給側得到的信号是一定要讓消費者滿意,他甚至把公司的使命簡寫成了 " 成爲世界上最以客戶爲中心的公司 "。
圖:亞馬遜的增長飛輪
但是,隻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容易固守在原地,于是他從需求側找到一個信号——超過客戶的預期。如何做到?三條原則:第一、價格越低越好,第二、品類越多越好,第三、送貨越快越好,堅持 20 年甚至 30 年。
結果大家都很熟悉,形成了 " 越來越 " 的飛輪效應。
第二層:現象和本體之間的叠代反饋
第二層,是現象和本體之間的叠代反饋。通過建立與本體之間的連接感,才能從本體獲得力量,而這就是更高層次的叠代反饋。
如何理解現象和本體之間的叠代反饋?引用數學家本華 · 曼德博的分形理論可以更好地理解。
部分與整體以某種形式相似,稱爲分形。分形理論是一個宇宙級别的法則,可以用公式來表示:Z ⇌ Z ² +C。如果給右側的 Z 輸入一個數值 Z ₀,左側的 Z 就會得出一個數值 Z ₁,右側輸入 Z ₁,左側又會得到 Z ₂……那麽,這個使 Z 不斷輸入的力量來自哪裏?或者說,是什麽在讓 Z 不斷地叠代?
在現象界,我在跟一個與我有關系的力量叠代反饋。它看不見、摸不着,但它一定存在,那麽它是誰?我們無法定義它,于是稱它爲本體。本體才是創造力量之源。
這是一種内在的力量,根源性的力量,無需外求的力量。但是,現象界和本體界有一條看不見的鴻溝,我們不知道本體是什麽,無法用語言描述它,但隻要與它以某種方式連接就能獲得力量。
一家企業也有本體,如何與企業的本體連接?怎麽算是實現了與企業本體的間接連接呢?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預約觀看更多精彩内容
案例:鏈家
以企業鏈家爲例,從現象層次來講,鏈家建立了一張關系網絡,其中最重要的單元是 ACN 經紀人合作網絡。那麽,這張合作網絡的本體是什麽呢?一個特别普通而又十分重要的詞彙——信任。鏈家的本體是流淌在這個關系網絡裏的信任。所以,我曾經說左晖就像普羅米修斯——盜火者,在一個極度缺乏信任的行業裏,從天上盜來了信任,然後流動到了整個行業裏。
左晖講過這樣一個場景:快下班了,經紀人還在工位,小區的大媽端來親手包的一盤熱騰騰的餃子送了過來。那個場景,我相信會讓很多人落淚。一盤餃子不值錢,但是它背後是怎樣的正反饋激勵啊!你得做多少事情才能讓人家願意給你送餃子呀?它會激勵你在鏈家更長久地工作,提供更好的品質服務。
第三層:本體之間的叠代反饋
人類的思想作繭自縛,把自己帶到了二元論的境地:苟且在眼前,詩在遠方;此岸與彼岸懸隔;現象與本體分離。
果真如此嗎?不,世界本就是一個世界,現象和本體本就同一。人類在認知上存在天然的缺陷,認識全部的世界需要極大的能量消耗,我們用極小的能量消耗對外部世界建立了一個感知的對象,當然無法認識全部的世界。
好比我們吃一顆草莓,顔色和味道都不是它的本體,都是人的感官特有的,但是經由它的味道和這顔色,你就知道它是草莓。你跟它建立連接,吃掉它不就好了嗎?所以建立跟本體的連接比知道本體到底是什麽更重要。
例子:湧現
本體之間的叠代反饋的例子,最明顯的就是湧現。動物的湧現到今天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我們用人類的感知系統、科學體系來解釋湧現,似乎永遠也解釋不了。從現象層面來講,單單一條魚的智商其實很低,但魚群在一起,就可以在水底形成有規律的運動軌迹,魚群仿佛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超級生命體,可以稱之爲超級 Flow。
那麽,這個超級 Flow 你能看到它嗎?看不到,也無法測量,但是它是否存在?
大量個體的相互作用,就會湧現出超級生命體。放在人類身上,是否會形成一種組織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