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包子堂本質私塾 ,作者包政
作者:包政,包子堂創始人,人民大學管理學教授、博導,清華大學 EMBA 營銷講席教授,《華爲基本法》主要起草者之一,深度分銷和社區商務理論的開創者,中國德魯克思想研究的權威。
來源:包子堂本質私塾
企業戰略以及年度戰略任務的确定遵循的是管理思維,強調的是選擇正确的事情去做,并把事情做正确。注意,是做事情而不是湊指标。
戰略導向是做事情導向,業績導向是完成指标導向,兩者的本質區别在于是關注能力還是關注業績。管理思維強調,業績是能力的結果,要按照提升系統能力的要求去做事情,而不是爲了完成業績指标去做事情。
1
績效最大化
許多企業都在追求績效最大化,強調高績效,追求 500 大、500 強、500 年。其中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不隻是爲了掙錢,更是擔心破産。
在赢家通吃的社會,隻有 20%的企業能夠活下來。進不了第一梯隊,成不了龍頭老大,企業就會活得很艱難,或面臨衰退和淘汰。
企業總希望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或稱年度戰略任務,使年銷售收入的增長速度保持在 25%(以上),迅速成長爲大企業。
但它們在做法上往往不得要領,玩的是資本市場遊戲。諸如,兼并重組、不相關多元化或多角經營,美其名曰,資本運作、集團化運營,與效率、人均效益、創造價值的能力毫無關系。原因在于不懂 " 績效最大化 " 的含義,錯把肥胖當強壯。隻有強壯者才能長壽,才有理想的未來。
績效最大化的含義是,使企業擁有的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創造出更大的财富。
人類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如何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資源,創造出更多的财富,是每一個企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企業的存在價值和理由。否則,就是不經濟,就是浪費社會資源。
總裁必須明确自己的職責是什麽,如何使自己的職位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總裁是業績指标的第一責任者,更是價值創造體系的第一責任者。
企業作爲一項事業,靠的是價值創造體系,表現爲分工一體化的關系體系,表現爲業務流程、價值創造流程或企業内部價值鏈。
總裁的職位價值在于提升價值創造體系的能力。按照資源利用的有效性,提升價值創造體系的能力,實現績效最大化。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是企業的前途、系統的效率和員工的成就。這是高績效和持續高績效的基本面。背離這個基本面,任何業績都是無效的、不可靠的、不可持續的,甚至是有害的,會使企業喪失生命的活力。
很多企業隻知道,董事會下達的年度業績指标必須落到實處,落到總裁頭上,并要求以計劃與方案的方式做出承諾。不知道的是,總裁該如何承諾,打算做什麽事情去兌現承諾?是用權宜之計或臨機對策,還是努力強化系統的能力?是業績導向還是能力導向?
總裁必須通過提高價值創造系統的能力去承諾績效最大化,是謂 " 能力導向 ",也可以稱爲 " 戰略導向 ";不然,就是 " 業績導向 "。
2
戰略是一種導向
許多企業不知道如何把戰略與日常業務聯系起來,問題出在對戰略的理解上,誤認爲年度戰略任務是從企業的戰略中分解出來的,或者說,經過戰略及路徑規劃,分解出來的。
殊不知,戰略是未來的一種結果及狀态,不是可以規劃或設計出來的,隻能在不斷試錯的實踐中演繹出來。
誰知道未來會怎樣?現實中并不存在未來,未來存在于 " 從今以後 " 的變化之中,難以預料、不确定或不可控。企業也不可能對未來進行 " 戰略性 " 規劃,畫出一張藍圖或行軍路線圖。
戰略是未來的一種理想狀态,是企業的一種追求,或是一種企圖心,企圖在未來預期的競争格局中謀求到某種理想的狀态。這種理想狀态中包括了核心能力與護城河,以使企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具有不可取代的市場地位。
這種理想狀态的構思來自企業人的想象力,來自企業人對使命與願景的理想和追求。
盡管我們把它稱爲戰略,但是以色列的新銳曆史學者尤瓦爾 · 赫拉利認爲它是一個故事,一個合乎邏輯與常識的故事,一個可以打動人的故事。而按照德魯克的說法,則是一種事業理論或邏輯。
人類擅長編故事,也樂意活在故事之中。故事令人想入非非,使現實所做的事情變得有意義,變得更具有創造未來的意義。這也許是統一意志的一種方法。
在巴納德看來,一個企業能否存在下去取決于兩個互爲因果的條件:共同的目标與協同的意願。因此,企業需要有一個故事,去建立這兩個互爲因果的條件。
換言之,按照馬克斯 · 韋伯的說法,調動人們動機的是兩條:理想追求與物質利益。沒有理想追求的物質利益是無力的,沒有物質利益的理想追求是空洞的。人們需要一個故事,去編織他們共同的理想。
所以可以這樣說,戰略是對美好未來的想象與追求,用以喚醒普遍的良知和良心。戰略不是戰争中 " 你死我活 " 的謀略。市場經濟是社會文明的象征,不崇尚動物世界或野蠻社會的叢林法則。
市場競争的作用在于創新,在于鼓勵創新,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與價值。然而,創新手段是全方位的,沒有企業會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更不會知道打敗誰或滅掉了誰,自己就可以活下來。
沒有企業是被誰打敗的,打敗企業的一定是自己,忘記了價值創造與貢獻,瞎折騰,最終被顧客或社會抛棄。
企業真正要做的事情是在價值創造的體系上,在産品和服務的供應上,不忘初心,堅守本行,提升系統能力,超越競争對手,令顧客滿意。
戰略導向所強調的,是企業如何才能成爲一個具有持續價值創造能力的機構,一個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安身立命于産業社會的機構。
正如日本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先生所認爲的," 決定未來命運的是現實中現在的你,以及你親力親爲的行動 "。
3
年度戰略任務
把年度戰略任務看作從戰略中分解出來的任務,這是一種普遍的誤解,有點望文生義。
企業沒有這種想象中的戰略規劃、戰略藍圖或行軍路線圖,也無法從中解出年度戰略任務。
戰略隻是一種導向,引導企業通過價值創造和價值貢獻,融入産業社會,獲取自身的長期存在價值。進而,引導總裁及其班子成員積極思考,選擇正确的事情去做,年複一年去提高價值創造的能力,獲取并釋放各種資源的能量,創造出更高的績效。
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年度戰略任務或 " 正确的事情 " 就是強化業務流程及其體系,提高價值創造的品質與速度。
具體而言,通過正确的事情持續改善現有體系,向顧客提供價格公道的優質産品和服務;并在這個過程中積累核心能力,包括經理人隊伍的管理能力,然後不斷探索前行方向,使企業的未來之路越走越寬。
企業隻有憑借系統能力,以及強盛的經理人隊伍,才會有未來,才會有未來的想象空間與發展預期。
凡是能改善或強化現有能力體系的事件,都是正确的事情,就可以成爲年度戰略任務,并配置資源以及支配資源的權力,安排專人或副總裁去落實。
年度戰略任務的導入不會與現有的業務體系,及業務部門的日常工作相沖突,相反,有利于加強業務體系的能力,消除業務體系内在的障礙或缺陷,能夠使業務體系的日常工作更加順暢、有序與高效。
需要明确的是,導入年度戰略任務不是爲了實現未來的戰略狀态,而是爲了強化現有價值創造體系及其能力。
在選擇年度戰略任務的時候,必須考慮現有業務體系的承受力,包括資源、條件和基礎的承受力,以及可能達到的預期目标與檢驗指标。
同樣,現有業務體系及其業務部門、團隊與人員必須圍繞着戰略任務,展開日常工作。
人們爲什麽稱其爲 " 年度戰略任務 ",而不是 " 年度重要任務 "?爲什麽要突出 " 戰略 ",而不是冠以 " 重要 " 兩個字?就是因爲 " 戰略 " 一詞在大多數人的腦子裏,具有全局性、未來性和根本性的含義,也是在強調企業要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以強化價值創造體系,确保企業能夠活下來,長期地活下來,由小到大地活下來,同時活出精彩,活出不一樣的未來。
4
系統解決方案
對于許多企業來講,價值創造體系往往疏于治理、支離破碎、千孔百瘡,到處都是問題,改善與強化的餘地很大。從哪裏入手?如何治理?這是年度戰略任務的關鍵一環,也是擺在每個總裁面前的大問題。按照德魯克的說法,管理者的主要任務是思考。
總裁是操盤手,必須完成系統思考,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按下葫蘆浮起瓢。企業中的問題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成堆的,是以系統的方式存在的,背後有着因果關系,必須借助于理論思維進行深入分析,尋求系統解決方案。
普利高津提出 " 七步研究法 ",創立了耗散結構理論,獲得 1977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 " 七步研究法 " 值得企業界人士借鑒,有助于完成系統思考。
(1)剖析舊理論,打開突破口。
(2)不斷提問題,尋求要害。
(3)博采衆長,爲我所用。
(4)反複思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
(5)提出方案,嚴格論證。
(6)切實求解,升華理論。
(7)應用實際,以求驗證。
穩定産品的良好品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以成爲一項企業的年度戰略任務。品質有問題或品質不穩定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顧客不滿意,口碑不好,銷量下降,價格下滑,交易條件惡化,銷售毛利下降。這會導緻生産過程更加困難,産量上不去,産能發揮不出來,生産效率上不去,使品質問題的解決變得更加困難。企業陷入兩難境地,形成了惡性循環。系統解決方案的關鍵在于弄清楚惡性循環背後的邏輯,把握住要害,從兩難境地中走出來。換一種說法,就是在互爲因果的狀态中找到突破口,從而擺脫惡性循環。
從理論上來講,要害或突破口就是向品質要成本,向品質要效率。最簡單的手段就是強化工序品質标準,把握各工序發生品質偏差的狀态,然後進行系統治理和整體控制。
如果是随機偏差,就是偶然性或不定性的偏差,隻需要依據經驗加強防範,對容易出偏差的品類、工序、時點、行爲,等等,重點布防和監控。
如果是系統偏差,就是某些固定原因引起的偏差,具有重複性、單向性、可測性,必須找出原因,找到辦法,予以解決。" 人機料法環 " 針對質量管理中影響産品質量的五大因素,成熟的方法很多,足夠應用。
改善品質與穩定品質是企業價值創造體系的根本,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爲過。然而,狠抓品質又是牛鼻子,可以持續改善與強化企業價值創造體系,使未來有意義,并且可以做到現實見利見效。比如,提高一次通過率,減少返工與浪費,提高價值創造過程的通過速度等等。
5
持續推進改善
企業是一個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隻能逐步改善,漸入佳境。奇迹不會突然降臨,理想不能一步到位。
應該像宜家那樣,緊緊抓住顧客及其需求,一步一個台階地往上走,逐層次建立商業帝國,分階段獲取商業價值,直至今天,在零售行當中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市場地位,成爲産業社會中有價值的商業機構。
沒人見過它的戰略藍圖或行經路線圖,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東西,有的隻是管理思維與哲學,即把握要害,把握成敗關鍵,選擇正确的事情去做,構建一個爲顧客創造價值的體系,謀求高績效。繼而重複這個過程,不斷改善這個價值創造體系,獲取更高的績效。
英格瓦 · 坎普拉德是宜家的創業者。當年,從行商轉向坐商的時候,他考慮的就是一件事情,如何坐堂待客?當然,靠的是能力及吸引力,靠的是存在價值。然而在開店伊始,這一切還無從談起,怎麽辦?
這就需要思考,把握要害。在沒有形成存在價值之前,能不能刷刷存在感?英格瓦鼓足勇氣,第一家店的面積就開到了 4.7 萬平方米,爲了最大限度地吸引顧客前來觀摩與選購。這是第一步的成敗關鍵,能不能掙錢還需要第二步。
第二步的要害是,提高單位面積的品種數(SKU),以及暢銷産品的百分比,從而提高單客成交量,即客效;提高每平方米的效率,即平效。
接下來的麻煩就來了,規模大了,品種多了,不掙錢,隻掙辛苦。辛苦還不掙錢,就必須建立秩序。
這不是事先能夠想到的,而是某種事情在演變過程中遇到的麻煩,更不是什麽企業都會遇到這樣的麻煩。做這種事情的人不到那一天也是不會知道的,就是知道了,也不知道怎麽辦。這就是基于實踐的管理。
戰略任務正是基于這樣的麻煩而産生的事情。通過解決這些麻煩,而使整個價值創造體系得到提升,這就是所謂的管理。
按照台塑企業老闆王永慶的說法,管理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一項自找麻煩的工作。你今天不去找麻煩,明天麻煩就會來找你,到那個時候企業就過不去了。這就有了第三步,建立秩序,消除麻煩。前兩步如何見利見效是清楚的。第一步,招徕顧客,即便不掙錢,也能擴大現金流量。第二步,不僅能掙到錢,還能進一步招徕顧客,并留住回頭顧客。
第三步的要害是有效經營,通過深化業務結構,在大規模、多品種經營的條件下,消除 " 多與不足 ",類似于精益生産,從而建立秩序,消除混亂、浪費與冗餘。日本人喜歡把這稱爲 " 經營 ",把經理人稱爲 " 經營者 " 或 " 經營幹部 "。
在大多數人的腦子裏,管理是不掙錢的,經營是掙錢的。管理本身是花錢的,通過管理的事情可以掙錢。我們知道宜家是怎麽掙錢的就可以了,不管它是經營還是管理。
第三步,宜家增加一個業務職能模塊,即商品目錄設計職能,包括專業設計的功能性團隊,依靠不斷更新的商品目錄強化三件事情:供應鏈采購、商場導購與存貨管理,以消除 " 多與不足 " 帶來的無序和麻煩。同時,減少消費者在尋貨上的麻煩,直接開源節流,見利見效。
從此,宜家漸入佳境,從商品目錄設計到商品設計,再到家居設計,不斷演變,成爲獨特的産品銷售商、産品制造商[即 OEM、原始設計制造商(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ODM)與原始品牌制造商(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OBM)],以及木材供應商,并成爲産業價值鏈的組織者。複雜的業務結構與能力帶來滾滾财源,且不受經濟波動影響(見圖 12-1)。
這是選擇年度戰略任務的真谛。借用普利高津 " 耗散結構 " 的思維來描述,即通過年度戰略任務,促使體系的内在業務結構遠離平衡态,産生負熵,吸收外在更多的能量與資源,進而形成更強大的結構及能力。(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