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 / 文 文博時空 翟德芳 / 文 在山西省博物館看展,面對諸多精美文物,我流連忘返,真有美不勝收之感。看完南涅水和華塔村的佛教石刻窖藏,我發現旁邊還有一個 " 瑞相重光——太原龍泉寺唐代地宮出土五重寶函特展 "。以前我隻知道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這個 " 龍泉寺五重寶函 " 還真沒有聽說過,遂移步過去觀看,于是又帶給我新的震撼。
據介紹,龍泉寺位于太原城西的太山,現存中軸線建築有山門、三大士殿、觀音堂,都是經過新近維修的明代遺構。在三大士殿的踏步東西兩側,各有一棵參天古槐,樹徑粗大、枝幹虬勁,推斷樹齡應早于明代。東側樹旁有唐景雲二年(711)的石碑,表明此地早在唐代已建立寺院。然而,龍泉寺塔基的發掘,則使該寺的曆史陡然高大了起來。
01
龍泉寺塔基的發現與發掘
由于寺院原有的蓄水池年久失修,發生滲漏,院方在 2008 年決定在三大士殿東面十數米的山坡台地修建一處新的蓄水池。這年 5 月 8 日,在施工時發現石門和石條,太山文物管理所随即報告山西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經批準後,由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太山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龍泉寺地宮發掘現場
考古工作從夏季一直延續到入冬。随着對于發掘對象的認識不斷清晰,給發掘者帶來了超乎尋常的驚喜和意外:考古工作不僅發現塔座基礎,更出土了地宮、寶函。考古發掘揭示,塔體依山而建,外牆面用長條石收分疊澀圍築,地宮與外牆之間夯築黃土以堅實地基。塔基平面呈方形,邊長近 10 米,殘高 1 米餘,中心部位開挖地宮;地宮坐北朝南,由短甬道、宮門和六邊形宮室組成,其地面、立壁均由石闆和石條砌築;宮門亦由條石搭砌,由門檻、門扇、門框等結構組成,門框兩側各雕有一尊力士像;宮室内置一方形石函,打開石函,大塊殘損的木椁片散落其中,一件精巧的鎏金銅椁躺倒一側。
龍泉寺地宮和石函
由于木椁已散亂,最先開啓的是鎏金銅椁。銅椁置于雕琢精美的鎏金銅質須彌座上,四周鑲嵌有佛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鋪首銜環等。椁壁上鑲嵌的龍青、白虎等圖案,都是用大約 0.2 毫米厚的銅片嵌上去的,椁門兩側立有兩尊菩薩。
龍泉寺地宮的守門力士
鎏金銅椁之内是銀椁。銀椁上雕刻着與銅椁一模一樣的瑞獸圖案及花紋,雕镂及鎏金等工藝與銅椁基本相同,更鑲嵌有綠松石、石英石、紅瑪瑙等各類寶石。門口一隻小巧纖細的仙鶴,頭頂竟然嵌有比小米粒還小的紅色寶石,其精細程度令人驚歎。打開銀椁後,椁内金光閃閃,一個手掌就可托起的小巧金棺出現在銀椁内。
龍泉寺地宮石函
金棺除後檔部淺浮雕佛足外,再沒有多餘的紋飾,一條絲帶绾成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完好地系在金棺上。至此,石、木、銅、銀、金五重棺椁呈現在世人面前。
02
金棺銀椁的圖案與工藝
石函内盛裝的金棺和銀、銅、木椁制作精良,葬具套合規整、選料考究、裝飾華貴,采用浮雕、镂雕、錾刻、鎏金等工藝,同時大量地使用綠松石、石英石作點綴。在雕鑿方面,創作者爲避免乏味的藝術流程,所刻畫的四神、人物形象富有變化,栩栩如生,謹嚴的宗教規制和高超的制作工藝和諧統一、有機結合。
龍泉寺地宮木椁(複原)
石函長 57.5 厘米、寬 37.2-46.4 厘米、高 60 厘米,爲砂岩雕鑿,由函蓋、函身扣合而成,函蓋呈盝頂形,外表刻文大都爲供養人的姓名;函身字迹脫落嚴重,推測爲男性供養人姓名。
木椁殘損最爲嚴重,出土時,佛足、四神、鋪首銜環、力士等鑲嵌鎏金飾件散落在石函内,不過可從散落殘件辨别其式樣。木椁之内的幾套不同質地的椁具形制基本相同,均由椁蓋、椁身和椁座三部分組成。椁蓋覆瓦狀,側面雕飾鋪首銜環;椁身前高後低;椁座平面呈長方形,須彌狀,圍廊和轉角安裝镂雕卷草紋護欄。
龍泉寺地宮鎏金銅椁
鎏金銅椁置于木椁之中,長 27 厘米、寬 11.2-14.5 厘米、高 13 厘米,制作十分精良。椁身放置在須彌座上,須彌座周圍鑲嵌蔓草花紋飾件。椁身四周鑲嵌佛足、四神、鋪首銜環,椁門兩側各立一弟子。
鎏金銅椁後擋上的玄武和佛足
銀椁放在鎏金銅椁之内,長 15 厘米、寬 5.8-7.6 厘米、高 6.9 厘米 . 蓋上鑲嵌珠寶、鋪首銜環;椁身通體镂刻纏枝花卉并鑲嵌珠寶;前擋正中裝飾火焰門紋,門兩側侍立供養人各一,門上方飾有朱雀;後擋飾佛足一對,佛足上方飾有玄武;左右幫闆分别飾青龍、白虎。
龍泉寺地宮銀椁
銀椁之内放金棺。金棺長 8 厘米、寬 4.5 厘米、高約 3 厘米,分爲棺蓋、棺身、底座三部分,小巧精緻,出土時用絲帶捆紮,挽結成蝴蝶狀,絲帶外觀保存完好。
龍泉寺地宮金棺
這是國内考古第一次發現保存完好的唐朝的絲帶纏繞金棺。因爲絲帶易碎,而且唐朝的蝴蝶結一旦解開,就無法複原,所以國家文物局要求打開金棺時,不能解開蝴蝶結,而且不能切斷纏繞金棺的整條絲帶。
金棺出土後,專家們曾将其與西安法門寺發現的佛指舍利資料相對比。太原龍泉寺石函從外形、紋飾以及棺椁的放置順序,都與陝西扶風法門寺的佛指舍利極爲相似,所以大家相信其中應該存放着佛舍利。盡管如此,由于存在絲綢蝴蝶結這一巨大難題,金棺仍是長期原樣保存,沒有打開。2020 年,太原文保機構與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合作,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開啓金棺,發現金棺内是編制精美的雙重錦囊,錦囊中珍藏着的是 23 粒佛舍利。
03
龍泉寺金棺銀椁的意義
通常意義上的舍利,是指佛的遺骨或者與佛有關的聖物。佛經記載,佛主釋迦牟尼涅槃後,其舍利被分成八份,由八國國王建塔供養。後來崇拜者爲表虔誠,供養舍利的風氣漸盛,盛裝舍利之物也日益豪華。隋唐時,供養舍利之風傳到中國,與中國傳統的喪葬制度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舍利瘗埋制度,這就是對佛教高僧遺骨舍利建築塔廟進行祭奠奉養,以金銀棺椁盛放舍利,制作上也用上鎏金、鑲嵌等工藝。
龍泉寺地宮金棺内的錦囊和佛舍利
據《集神州塔寺三寶感通錄》記載,高宗顯慶五年(660)三月,诏迎法門寺舍利往東都洛陽宮中供養,這是中國供養佛舍利之始。龍泉寺地宮出土的五重舍利寶函的時代總體上也處于這個時期。根據石函上 " 臣 " 字的特殊寫法(即忠字上面一橫,意指臣子一生隻忠于一人),研究者判斷,這是武則天當政之年所修的佛塔塔基。因爲 " 忠 " 字之上加一橫所成的 " 臣 " 字,正是武則天所造的 18 個字之一。另外,石函銘文中有 " 安息大都護 "" 田楊名 " 的字樣。田楊名此人是武周時期坐鎮西域的封疆大吏,在《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有記載。由此可知,石函與金棺銀椁等爲盛唐時期文物,塔基當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時期(690-712)。
有武則天造 " 臣 " 字的石函刻文
武則天新造的十八個字
金棺銀椁中盛放着佛舍利,這當然是佛教的儀軌,然而金棺銀椁的飾紋,卻處處都透着玄機。最明顯的,在銅椁和銀椁上飾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這些是最爲典型的道教圖案;而須彌座、欄楯、菩薩卻屬于佛教,并且在銅椁、銀椁和金棺的後檔處,分别出現一對佛足,象征佛祖圓寂後的教誨。彙集在寶函之上的這些本應是互相沖突的文化元素,說明了唐代前期佛教和道教存在着互相讓步、互相融合的事實。
銀椁上的仙人乘青龍圖案
銀椁上的仙人乘白虎圖案
我們知道,北朝和隋代佛教十分發達,唐朝開國時,雖奉行儒、釋、道三教并尊的政策,但事實上是以道教爲尊,李淵便自稱是老子的後裔。不過李淵和李世民也看到了佛教 " 因果輪回 "、" 善惡有報 " 等教義可以勸人向善,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加上佛教沒有觸犯李唐皇室的利益,所以佛教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唐高宗李治在佛、道兩教中,更信奉佛教。武周時期,武則天爲了稱帝,不僅利用佛教僞造出身,更直接打壓李氏皇室所尊奉的道教,從而使佛教力壓儒、道兩教,成爲當時的 " 國教 "。但佛教方面亦不能不做出妥協,吸收道教的某些成分,龍泉寺金棺銀椁上這種佛道融合的裝飾形式,應該就是這種融合或妥協的表現形式。
鎏金銅椁前擋的朱雀圖案
武周時期,佛教達到鼎盛,不僅在全國各地興建寺院,更出現了如龍門石窟那樣的佛教勝迹。武則天是并州人,所以她曾多次到山西祭拜,并曾到離龍泉寺不遠的蒙山大佛和龍山童子寺禮佛。武周時期,太原的佛事活動頻繁,香火旺盛,這裏瘗埋有金棺銀椁佛舍利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介紹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