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名嫡傳弟子聯名舉報,把親生導師送上熱搜,也送上了學術造假的審判台。華中農業大學黃教授的人生最大危機,如果僅用品行不端來解釋,顯然并不能觸碰到科研誠信的真正死穴。
近些年,全球範圍内學術造假屢見不鮮,隻是并非每個案例都能像華中農業大學黃姓導師一樣登上熱搜。
在國内科研領域,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範圍内,每年均會公布多個批次查出的科研不端案件處理結果,不乏 985、211 等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
根據該機構的年度報告,2022 年全年累計完成 533 件科研誠信相關舉報案件的查處,對 397 位責任人和 6 家依托單位作出處理,其中通報批評 82 人,撤銷獲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74 項,撤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 112 項。
聯名舉報人超過課題組成員半數以上,舉報信長達 125 頁,數據篡改、編造實驗結果、操縱評審、發票異常、打壓學生……黃教授被指控的行爲既包含學術問題,也包含經濟和教學問題。
更讓外界震驚的是,學術造假甚至不是黃教授一個人的遮遮掩掩," 一部分學生深谙其道,産出不斷 ",而 " 不願配合者深受打壓 "," 威脅學生不配合造假就不讓畢業 "。
誠信的對立面往往站着利益,利益的幫兇又常常是權力。在教學科研領域,權和利的不公,最終一定導緻學術的誠信塌方。
解決教學科研語境裏的權利不公,舉報和處理已經是最後的環節,到了這一步,頻發的偶然成了必然,意味着在師風師德的自我約束之外,缺乏更具防範價值的約束和監督。
導師權力過大,一直是被诟病的老話題。在一句句導師略帶戲谑的 " 老闆 " 稱謂裏,科研像極了職場,生殺予奪全系導師一人,課題組其他成員隻有打工的命,論文好壞、能不能畢業都被導師掌握。
當真正的職場被 "90 後 ""00 後 " 屢屢整頓,大學課題組裏依然是導師的 " 一言堂 "。
破局的難點在于,本該是規則優化和學術監督的學校管理者,容易以科研成果論成敗,不但不會約束導師權利,反而唯恐寵之不及。爲了讓好不容易從别的大學搶來的教授專家高興,正常的監督規程恐怕也成了走過場。
如若黃教授學術不端屬實,持續時間如此之長,傾軋範圍如此之大,華中農業大學的監督機制和管理者同樣難辭其咎。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師風師德建設是重點,但解決學術不端不能依賴當事人的個人修養,還需要執行到底且行之有效的監督手法。
監督之外,能不能根治導師在科研教學中的權力過大,能不能讓學子更換導師和課題順暢,可能是解決導師學生 " 魔性 " 關系的兩大關鍵。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