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出 TOP 10 的特斯拉突然官宣降價,新一輪價格戰又要開始了?
作 者 | 崔一然
責 編 | 尚 武
出 品 | 汽車 K 線
8 月 8 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 " 乘聯會 ")發布了 7 月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文中指出,7 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爲 177.5 萬輛,雖然同環比分别下降 2.3% 和 6.3%,卻達到了曆史同期的次高點。
相比往年,7 月一般是僅次于 2 月的正常月度銷量最低點,今年 7 月是建立在 6 月峰值之上的環比溫和回落走勢,仍屬于走勢較強。值得關注的是,在狹義乘用車零售與批發排名中,跌出 TOP 10 的特斯拉,8 月 14 日突然官宣降價,新一輪 " 價格戰 " 即将打響。
1
五強不俗,奇瑞亮眼
乘聯會指出,進入下半年,國家層面針對汽車行業銷售的指引性政策頻出,各車企半年末沖刺力度也在加強,多重因素下,作爲傳統淡季的 7 月零售銷量達到年内月銷次新高,成爲近年來少有的強勢行情。
數據顯示,在 7 月的 177.5 萬輛零售銷量中,自主品牌銷售 94 萬輛,同比增長 15%,市場份額超過半數,達到 53.2%,同比增長 5.8%。其中,比亞迪、吉利、長安、長城、奇瑞五大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均提升明顯。
具體來看,在 7 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 TOP 10 中,從高到低依次爲比亞迪汽車、一汽 - 大衆、吉利汽車、長安汽車、上汽大衆、上汽通用、廣汽豐田、長城汽車、奇瑞汽車和一汽豐田。
其中,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 " 分庭抗禮 ",各占據 5 個席位。與上個月相比,前 5 位變動不大,僅長安汽車和吉利汽車 " 互換 "3、4 名。後 5 位則頗有看點:除上汽通用從第 7 名上升一位外,廣汽豐田和一汽豐田分别下降一個位次,位列第 7 名和第 10 名;長城汽車上升兩位,由第 10 名升至第 8 名。
最值得一提的是,奇瑞汽車直接将特斯拉中國 " 擠出 " 榜單,以 6.5 萬輛的成績擠入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的第 9 位。甚至,在批發銷量 TOP 10 中,奇瑞汽車以 14.2 萬輛的傲人成績排在第二位,同時也首次将 " 南北大衆 " 紛紛甩在身後。
此外根據狹義批發銷量榜單來看,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分化更加明顯。其中,自主品牌的批發銷量紛紛實現同比強勢增長。具體來看,比亞迪同比上漲 61%,奇瑞同比漲幅爲 14.7%,吉利汽車同比增長 12.6%,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則分别實現了 5.9% 和 8.9% 的同比增長。
而合資品牌的批發銷量普遍出現下滑。一汽 - 大衆同比下降 17%,上汽大衆同比降幅爲 23.6%,上汽通用同比下滑 25.9%,上汽通用五菱同比下降三成,廣汽豐田同比降幅最小,爲 16.7%,在廣義乘用車批發銷量排名中墊底。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爲,自主品牌與合資車銷量 " 此消彼長 " 的背後,主要與新能源汽車銷量突飛猛進有關,另外,自主品牌不僅在國内市場保持銷量高增長,在國外市場也表現強勢。
2
勝負未決,輸赢難定
另外,從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布的庫存系數看出,7 月份,合資品牌的經銷商庫存系數爲 1.89,環比上漲 26.8%;自主品牌庫存系數爲 1.69,環比上升 18.2%;高端豪華及進口品牌庫存系數爲 1.22,環比上升最多,漲幅達到 40.2%。
對于合資品牌來說,銷量下滑、庫存上漲,确實不是一個好的信号。
但是,合資車企中,有的是經曆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曆史積澱的品牌,面對中國這塊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 " 肥肉 ",從長遠來看,不會有人甘心放棄。眼看着中國車企通過新能源實現彎道超車,合資品牌并非全無動作。
今年以來,起亞、本田、豐田等品牌,都相繼發布新能源戰略,加快電動化布局,在中國汽車市場傲視多年的大衆集團,更是在電動化上做了不少改變,除了 ID 産品價格讓步外,還通過本土化降低産品成本并對市場快速反應,畢竟隻有接地氣才能更好地與中國新能源同行競争。
8 月 2 日,2023 年《财富》世界 500 強排行榜發布,除了門檻提升、500 強營收總額上漲外,在上榜的 23 家汽車企業當中,有超過一半的排名都發生了變化。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在上榜的 5 大中國汽車集團當中,僅廣汽集團排名上升,上汽集團、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和北汽集團排名分别下降了 16 位、52 位、66 位和 31 位。
汽車企業中,排名上升最快的是比亞迪,在 2022 年第 400 名開外的基礎上,排名快速上升了 224 個位次至 212 名。上升速度排在第二的是特斯拉,2023 年排名上升了 90 個位次,達到第 152 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來自中國的電池供應商甯德時代,2023 年以 292 位的排名,首次入圍世界 500 強。
然而,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範圍又遇到了新的挑戰。
7 月底,歐盟委員會官方公告 L191 上正式發布了歐盟《新電池法》,宣布對所有歐盟出售的電池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監管。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國彎道超車的新能源動力電池,以及背後整個新能源汽車産業。
在新能源賽道上,中國自主品牌、新勢力雖然在中國市場奪下了話語權,然而面對更爲廣闊的海外格局,無論對于中國汽車品牌,還是新能源供應商,都面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戰。
3
View of Autoskline
展望 8 月與下半年車市,乘聯會認爲,雖然受高溫假等因素影響,國内車市進入休整期,但得益于換購需求走強、新能源車推廣力度加大,以及樓市降溫對車市帶來的利好,下半年燃油車領域價格戰将逐步趨于平穩,新能源市場将以産品競争力爲核心焦點。
需要指出的是,受新能源車購稅 " 兩減兩免 "、" 百城聯動 " 和 " 千縣萬鎮 " 等多項汽車消費促銷活動拉動,7 月車市 " 淡季不淡 " 的表現符合預期。不過,特斯拉突然降價的動作是否會再次擾亂原本逐步恢複平靜的車市?甚至是否會透支年末旺季的市場需求?2023 年的中國車市注定波動不斷、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