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深燃,作者 | 王敏,編輯 | 金玙璠
财報季來臨,BAT 三家的财報接踵而至,雲業務成了看點。
過去,雲廠商們一直大幅虧損,能否持續盈利是近兩年業界衡量雲廠商實力的重要指标。本季度,百度智能雲首次宣布實現了季度盈利,成爲繼阿裏雲之後第二家宣布實現盈利的大廠雲。阿裏雲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盈利,并且要在一年之内實現分拆上市。
根據 IDC 相關報告,2022 年下半年,中國公有雲市場 Top 5 廠商分别是阿裏雲、華爲雲、中國電信天翼雲、騰訊雲和亞馬遜 AWS,市場份額分别爲 31.9%、12.1%、10.3%、9.9%、8.6%。到今年上半年,華爲雲和運營商雲的營收規模在财報中并未都展開。但有業内人士對深燃表示,雲計算市場競争更激烈,華爲雲、天翼雲的市場份額還在上升。
不過,頭部三家大廠雲的格局卻相對穩定。根據财報,一季度期間,阿裏雲的規模依然穩居榜首,營收爲 185.8 億元,營收占比約 9%,同比卻下滑了 2.1%;騰訊高管指出,騰訊雲營收占比不超過 10%,也就意味着,一季度騰訊雲營收不超過 150 億元;百度智能雲營收爲 42 億元,營收占比達 13%。
在此之外,國内的 " 百模大戰 " 已經白熱化,外界更關注的是,AI 大模型這股浪潮将如何變革雲計算市場。
在全球頭部三大雲廠商中,微軟和谷歌都已經向更強調 AI 能力的雲服務商轉變。國内頭部雲服務商們更是如此,百度、阿裏已經率先卷了起來,發布了大模型,騰訊和字節跳動也已從模型訓練的基礎設施層面參與了進來。廠商們不僅争做大模型時代的 " 賣鏟人 ",還要當大模型時代的 " 淘金者 "。
從近期雲廠商的動作來看,它們卷向了價格戰。4 月下旬,阿裏雲亮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降價,率先發起新一輪價格戰,5 月中旬,百度智能雲宣布盈利的當晚,騰訊雲、移動雲先後宣布降價,參與了進來。毫無疑問,廠商們是在搶奪市場份額,也是爲大模型時代的競争而備戰。
過去的 2022 年,整個全球雲計算市場處于增速放緩的态勢。而國内雲計算市場,因互聯網紅利見頂後,大廠雲面臨增長瓶頸,運營商雲成爲增長 " 黑馬 "。進入 2023 年,整個市場的增速放緩局面短期内難以改變,但不變的是,廠商們都在抓住各種機會尋求增長。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已經把大模型當成未來改變雲計算市場遊戲規則的存在,阿裏董事會主席兼 CEO 張勇擔任阿裏雲智能事業群 CEO 後,已經将大降價、聯合夥伴推動大模型落地、産品被集成,作爲 " 三闆斧 "。運營商雲更是不會放過雲業務這條新的增長曲線。
和 2022 年的 " 保守 " 相比,雲廠商們 " 跑 " 起來了,這個市場勢必迎來一場激戰。
雲廠商卷大模型:既當淘金者、又當賣鏟人
2023 年,雲廠商是 AI 大模型浪潮中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在全球,微軟一季度财報透露,Azure OpenAI 服務已擁有 2500 位客戶,客戶數相較上一季度增長 10 倍。
在國内,根據百度财報,3 月中旬 " 文心一言 " 發布後,AI 大模型使得百度智能雲銷售線索增加了 4 倍。至于具體收入的增幅,可能會反映在接下來幾個季度的财報中。
雲廠商們能吃到 AI 大模型的紅利,邏輯很簡單,一方面,雲廠商通過提供大模型服務,成爲大模型時代的 " 淘金者 "。在從業者們看來,雲計算市場的主流商業模式将會是 MaaS(模型即服務),大模型的能力成爲關鍵。企業對于大模型的需求正與日俱增,哪家廠商能夠提供能力更強且更加完整的模型服務,就能夠搶到更多客戶。
李彥宏在文心一言發布時就曾指出,大模型時代,新型雲計算公司的主流商業模式從 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變爲 MaaS。釘釘總裁葉軍也曾表示,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和 IaaS 這三層,都可能會成爲一個數據訓練的前置條件。未來這三層會被繞過,直接由 AI 層調用 MaaS。
另一方面,雲廠商更是大模型時代的 " 賣鏟人 "。大模型給雲計算帶來了 AI 算力和數據存儲的新需求,雲計算是 AI 大模型訓練以及落地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隻要一家公司訓練 AI 大模型,就離不開算力資源,而算力正是雲廠商的核心優勢。即便 AI 大模型落地到具體的使用場景中,但底層依然離不開算力等基礎設施,同樣也離不開雲廠商。
張勇在阿裏雲峰會上稱,大模型是 "AI+ 雲計算 " 的全方位競争,超萬億參數的大模型研發,囊括了底層算力、網絡、大數據、機器學習等諸多領域的複雜系統性工程,需要有超大規模 AI 基礎設施支撐。
爲了抓住這個增長點,過去的幾個月,大廠雲們都在用各自的思路加速布局。
其中,百度和阿裏最爲急切,既争當淘金者,有要當賣鏟人。百度發布文心一言之後,表示未來将直接向企業客戶開啓 API 接口,爲客戶直接提供大模型服務。據悉,文心一言自發布一月以來已完成 4 次技術叠代,相較最初版本推理效率提升了 10 倍,模型算力利用率提升了 1 倍,在模型性能和成本實現了大幅優化。
今年 5 月,百度還帶來了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企業可以在文心千帆上基于任何開源或閉源的大模型,開發自己的專屬大模型。
同樣,阿裏在 4 月直接發布了通義千問大模型,宣布未來将所有業務都将接入大模型,并将對外提供模型服務。在發布大模型之前,張勇就曾提出,要爲行業大模型做好算力支撐。
在雲廠商中,騰訊和火山引擎暫時還沒直接發布最新的 AI 大模型,而是選擇當 " 賣鏟人 ",是從基礎設施層面提供服務。4 月 14 日,騰訊雲新發布面向大模型訓練的新一代 HCC 高性能計算集群,整體性能比過去提升了 3 倍。4 天之後,火山引擎也發布了大模型訓練雲平台,宣稱不會自己做大模型,而是要爲大模型提供高穩定性和高性價比的服務。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深燃表示,AI 計算依賴 GPU 芯片算力,即便是大廠雲也面臨着産能供不應求的情況,這是大廠雲在 AI 計算領域已經有所布局的情況下,相較而言,運營商雲相對薄弱一些。
運營商雲顯然不會放棄 AI 大模型的機會。從三大運營商一季度的财報來看,雲業務正成爲各家新的增長動力,相關業務闆塊一季度增速都在 20% 左右。
在 AI 大模型浪潮下,算力作爲基礎設施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後,三大運營商之前也都紛紛表态加大算力方面的投入。中國聯通 2023 年算網投資預計同比增長超過 20%,不少于 146 億元。中國電信數字化投資增至 380 億元,其中算力投入 195 億元。艾媒咨詢 CEO 張毅認爲,"AI 大模型有望爲雲計算市場的超大規模算力需求打開第二春。"
洛克資本合夥人馬統娟指出,AI 大模型正加劇雲計算市場的競争,也促進雲廠商加強創新并提高服務質量。未來,随着 AI 大模型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它可能會爲雲計算市場帶來更多的增量,更高效的資源利用率、更智能的服務管理和更精準的數據分析,都是典型案例。
價格戰打響
大模型之争愈演愈烈之時,雲廠商同時掀起了新一輪的價格戰。
阿裏雲最先挑起戰事,4 月 26 日宣布核心産品價格全線下調 15%至 50%,涉及雲存儲、雲網絡、數據庫、雲安全等多款核心雲産品,存儲産品最高降幅達 50%。此次價格調整被稱爲 " 阿裏雲史上最大規模降價 "。
20 天後,騰訊雲、移動雲同時加入價格戰。騰訊雲最高降價幅度能達到 40%,降價産品線包括雲網絡、雲服務器、數據庫、雲安全等。移動雲部分産品最高降價幅度能夠達到 60%,活動覆蓋計算、存儲、數據庫、安全備份、大數據等六大闆塊十餘款産品。
國内頭部雲廠商中,已經有三家加入了這場價格戰。
有業内人士分析稱, 阿裏雲率先打響價格戰,或許與其要分拆上市有關。一季度财報發布後,阿裏 CEO 張勇發布全員信表示,計劃未來 12 個月将阿裏雲智能集團從阿裏完全分拆并上市,阿裏雲也将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
過去幾年,阿裏雲雖然在國内穩居頭部地位,但市場份額卻在下滑,從 2021 年下半年的 36.7% 降到了 2022 年下半年的 31.9%。
下滑的市場份額以及分拆之後自負盈虧的壓力,或許是阿裏雲轉守爲攻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技術在叠代,廠商加大自研,提升性能,降低了成本。以阿裏雲爲例,其自研芯片能效大幅提升,倚天 710 性能超過業界标杆 20%,能效比提升 50% 以上,目前已經大規模應用。
對于降價,騰訊高管在财報會上表示,從行業角度來講,降價是因爲投入成本在下降,不過,騰訊的價格調整是在幾個點範圍内,影響并不大。
馬統娟認爲,阿裏雲爲了在激烈的競争中取得更多優勢,大策略是犧牲毛利來換更大的市場份額,以進一步鞏固其龍頭地位。騰訊雲近年的策略是聚焦自研業務,改善經營情況,如果用低價策略應對,會對其經營情況造成沖擊,但目前整體策略并不明确。
張孝榮對深燃表示,雲計算行業長期虧損,唯個别大廠有盈利。價格戰開啓,雲大廠份額可能提升,雲小廠扛不住,結果可能隻有關門或者轉型,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這并不是雲計算市場第一次打價格戰了,曾經雲廠商爲了拿下行業的标杆案例,常常有 0 元标、1 元标,廠商們常常以虧損換規模。
但這次價格戰,有廠商們搶奪市場份額的因素,但也更被視爲是,大模型時代下廠商們新一輪軍備戰正在拉響,擴大用戶規模和基數、提升市場滲透率也是在爲新的市場競争補充彈藥。
大模型時代,重估雲計算
2023 年,雲計算市場依然充滿了不确定性,但确定的是,國内市場會帶來新的一輪角逐。理性去看,無論在全球還是國内,雲計算市場增速放緩,都是廠商們需要面對的現實。
Canalys 相關報告顯示,在全球市場上,2023 年第一季度,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增長 19%,達到 664 億美元。雖然雲計算仍然是 IT 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之一,但面對持續的宏觀經濟不确定性,客戶的投資繼續放緩,雲增長首次低于 20%。
從财報來看,三大雲巨頭都面臨着增速下滑的困境。今年一季度,位居行業第一的亞馬遜雲業務 AWS 增速放緩至 16%,首次跌破 20% 的增長,是 2015 年亞馬遜開始拆分該部門業績以來的最低增幅。
該季度期間,全球第二大雲服務商微軟智能雲營收同比增長 16%,但已連續七個季度增速放緩。谷歌雲作爲後起之秀,增速較高,同比增長 28%,保持着雙位數增速,但與前兩個季度對比,同樣增長勢頭正在放緩。
而在中國市場上,IDC 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2 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中國公有雲市場兩大業務(IaaS+PaaS)在 2022 年下半年同比增長 19.0%,跟 2021 年同期 42.9% 的增長率相比,出現了顯著下滑。
這其中不免有宏觀經濟活動放緩、互聯網大客戶收入下降、中國互聯網客戶需求疲軟等因素。也正是這一原因,2022 年,國内雲計算市場出現了 " 大廠雲向下、運營商雲向上 " 的态勢。
運營商雲憑借着在政企大客戶方面的積累,增速越來越快,以至于 2022 年下半年,騰訊雲被反超,淪爲第四,阿裏雲、華爲雲、天翼雲成頭部三大廠商。
不過,大模型時代來臨,無論國内外,頭部雲廠商們都早已将其視作是新的增量市場。在全球雲市場頭部三巨頭中,尤其是微軟和谷歌,認爲雲業務正面臨 AI 大模型的關鍵時刻,正以 AI 能力作爲新的抓手,開啓新一輪的市場競争。
其中,微軟投資 OpenAI,打起組合拳,已經開始加速技術成果産品化,包括搜索場景的 NewBing、Office 的智能助手 Copilot 等等。谷歌也不得不加速跟上腳步,于是有了問答機器人 Bard。
同樣,國内雲廠商們也是如此,抓住基礎設施紅利的同時,也在加速技術成果産品化。
2022 年,雲廠商們在加速拓展政企大客戶時,已經不再堅持走 " 大包大攬 " 的路子,而是從集成轉向被集成(不同于 " 整包 ",僅提供部分技術和産品),爲了能夠降低成本、快速賺錢,紛紛 " 以退爲進 "。從廠商們今年的策略來看," 被集成 " 的趨勢還在持續。而 AI 大模型的 MaaS 商業模式,适合被集成的特征,也爲雲廠商們帶來新機會。
2023 年,大廠雲們從保守改爲主動進攻,雖然已經看到了方向,但持續盈利以及技術叠代的壓力依然懸在頭上。
尤其是技術的叠代,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最近在股東大會上表示,AI 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對于工業革命來講,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在長的時間跨度上來看是不那麽重要的,關鍵還是要把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紮紮實實做好,而且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騰訊目前還在做一些思考。
大模型時代來臨,雲廠商們的新答卷正在慢慢展開。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