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爲什麽買車的人突然變少了?
春節後,當大家都在暢想今年車市升溫、大展拳腳之時,1 月的銷量數據卻潑來了一盆冷水。據乘聯會發布的 1 月數據顯示,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 129.3 萬輛,同比下降 37.9%,環比下降 40.4%,這已經很接近腰斬了。就連被持續看好的新能源車銷量,也出現了同比下降 6.3%。
具體到車企來看,除了勢頭正好的比亞迪和完成降價的特斯拉,其它品牌幾乎都出現了不小的下滑。政策放開後,爲啥大家的銷量反而更慘了?
事實上,1 月沒有 " 開門紅 " 是大多數人意料之中的,隻是沒預料到會迎來一場 " 開門黑 "。
是的,你沒有聽錯,大家都知道 1 月份會出現銷量下滑,隻是不知道下滑程度這麽大。至于原因,非常簡單,去年年底買車的人應該都經曆過了。
大家都知道,2023 年燃油車購置稅減半政策和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都正式宣布退出,其中購置稅減半政策讓國内乘用車市場呈現出漲幅明顯,2022 年 12 月也就成了 " 薅羊毛 " 的關鍵節點。
彼時不少打算 2023 年才買車的消費者就不得不提前去看車,而車企和一線銷售也采取了一系列的 " 催單 " 操作,比如國補臨近退出,車企推出限時自掏腰包補差額,再比如一線銷售的統一話術 " 元旦前訂車可以優惠 X 萬元 "。
甚至,很多車企都搶着在 12 月交付,希望 12 月和 2022 年能交出一份較爲漂亮的答卷。這些其實都是在提前透支 1 月銷量。
其次,自去年 12 月政策正式放開後,1 月上旬成了多數地區的疫情高峰期,大多數人或是不願意出門,或是正在飽受發燒、咳嗽的折磨,這時不管是買車還是交車,都會對銷量有進一步影響。
而在大家 " 羊康 " 後,1 月下旬迎來的則是春節假期,再加上部分企事業單位會選擇提前放假或延長假期,所以實際的工作時間以及停工停産對車輛銷售、交付都起到較大影響。
反觀 2022 年的參照系—— 2021 年,它的春節假期是在 2 月,也就是說兩者并非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樣來看,1 月的銷量下滑是不是就 " 情有可原 " 了。
但真的隻有因爲這些原因嗎?
教授翻查了日曆發現,過去的 2012 年 1 月是同樣受到春節假期影響,據乘聯會數據顯示,零售銷量爲 97.8 萬輛,同比下滑 23.5%,環比下滑 16.7%。如此對比當然不嚴謹,但下滑差異這麽大,不就說明還有其它影響市場銷量的原因嗎?
疫情至今已經三年,大家的消費一直被壓抑,房地産和汽車兩大消費市場已經在 2022 年出現疲軟,人們都在捂緊自己的錢包。
因爲大家習慣了三年的謹慎消費,要恢複到疫情前的消費水平肯定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尤其是從增量市場逐步轉爲存量市場的汽車行業,國人購車理念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
這裏要注意,并非國人買不起車,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有目共睹的,雖然車是大件商品,但對于當下的國人已經不算難事,隻是因爲他們不想買車了。
一方面正如前面提到的消費意願降低。由于習慣了謹慎消費,很多家庭在有車的情況下,非必要都不換車。而且,當下政府在不斷加碼政策刺激房市,對于大部分家庭來說," 保值 " 的房子的優先級肯定要高于 " 貶值 " 的車子。
今年年初降價的特斯拉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特斯拉中國區副總裁陶琳已經出來辟謠:特斯拉降價是按照 " 成本定價法 " 做出的決定,并非因爲賣不動。但特斯拉在中國的訂單從去年 7 月的 17 萬台跌到 12 月不足 7 千台,也确實說明了一些問題。
另一方面是買車在無形中會增加國人的費用。這幾年大家應該沒少聽到 "90、95 後正在成爲購車主要人群 " 這類話術,确實如此,不過當下年輕人同時也更樂于去大城市發展,而這些大城市往往是對車輛限制最嚴重的地方,例如限号、限牌等。
而且,買了車還會額外産生停車費、油費、保養、保險等費用,同時在早晚高峰還需要面對堵車問題。
這時候大家肯定會想到新能源車,如此便能解決很大部分問題。但要注意的是,2023 年新能源車的價格并不穩定,自特斯拉在年初發動價格戰後,問界、埃安、零跑、蔚來、小鵬、極氪等多家車企已經宣布推出不同程度優惠。
近日,吉利帝豪 L Hi-P 最高降價 3 萬元,豐田 bZ4X 和日産 ARIYA 甚至直接官宣限時降價 6 萬,新能源車企間的價格戰正愈演愈烈,而這勢必會将戰火蔓延到燃油車領域,屆時将使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甘願爲等等黨。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今年 1 月同比下滑的原因,還有一部分是來源于這些有能力卻不願買車 / 想等等的人。
在教授看來,以上因素對國内汽車銷量的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起碼在 Q2 之前,在這場價格戰停止和消費者恢複一些信心之前。但這并不代表 2023 年車市會很艱難,隻是消費者變得更加理性了,而車企和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實行救市政策,教授期待今年的市場表現,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