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即将迎來史上最嚴重的好萊塢荒。
不是因爲質量。
而是因爲好萊塢的編劇們,紛紛撂挑子不幹了。
5 月 2 日。
因爲和電影電視制作人聯盟(AMPTP)薪資談判破裂(每年 4.29 億美元的訴求隻獲得 8600 萬美元的許諾),以美國劇作家協會(WGA)爲首的整整 11500 名編劇走上街頭。
他們選擇了罷工。
要求好萊塢正視編劇的地位,肯定自己的勞動成果——
" 給錢,給錢,給錢!"
△ 人群高喊口号 "No Contract,No Script!"(不簽約,不供稿)
很顯然。
" 爲愛發電 "、"996"、" 無償加班 " 等特色手段,不适用于産業高度成熟的好萊塢。
對編劇們而言。
職場是适者生存,卻不是削足适履。
他們不是不想 " 卷 "。
而是想證明自身行業地位,證明那些每年替奈飛、亞馬遜、蘋果、迪士尼、華納、派拉蒙等影視巨頭創收上千億的優質劇本,值得一筆可觀而優渥的酬勞。
畢竟。
作爲影視業最核心的創作者。
編劇這一行業。
不該,卻實打實被忽略了太久。
01
罷工意味着什麽
提起 " 好萊塢編劇罷工 ",很多人會下意識抛出一句嘲諷:
" 這幾年你們上過班嗎?"
這麽輕飄飄的所謂 " 看透本質 " 得诘問,就仿佛能把近年好萊塢原創劇本的匮乏,全部甩鍋給編劇。
但如果我們列出支持罷工的名單。
可能你會發現,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麽簡單。
這其中有導演——
《新蝙蝠俠》導演馬特 · 裏夫斯支持編劇罷工。
諾蘭兄弟和 J · J · 艾布拉姆斯,也扛着标語走上街頭。
這其中有演員——
比如《神盾局特工》主演克拉克 · 格雷格。
以及已經 71 歲高齡的弗蘭西絲 · 費舍。
更多的則是編劇——
《成瘾劑量》(9.4)編劇丹尼 · 斯特朗;《美國犯罪故事》(8.7)編劇斯科特 · 亞曆山大;《天使在美國》(9.3)以及提名今年奧斯卡的《造夢之家》編劇托尼 · 庫什納。
以及神劇《權力的遊戲》的原作者和編劇——喬治 · 馬丁。
等等等等。
爲什麽?
因爲他們争取的,是一種最基本的,合理的待遇——
加班,就得給加班費。
本來在疫情期間,好萊塢的拍攝模式對劇組成員極不友好。
所有人在片場都隻能分批進入,大大壓縮了每個工種的平均工作時間。
然而由于制片公司給到劇組的壓力——
他們不會管整個拍攝團隊的成員有沒有足夠的工作時間,隻要求按時給到新的成片。
這也就導緻了極爲嚴重的加班現象。
當然,特殊時期特殊對待。
編劇們也沒多說什麽。
而在疫情局勢有所好轉後。
奈飛等流媒體的大範圍流行讓電視節目、電視劇等創作模式下的作品生存空間被傾軋。
再加上通貨膨脹和制片公司對預算的控制。
編劇們的生存壓力日趨嚴重。
一份來自美國劇作家協會的數據統計顯示:
今年好萊塢編劇們的收入相比過去,平均下降了 23%。
△ 美國劇作家協會官網推文《編劇們撐不住了》
乖乖。
如果說近幾年好萊塢是困難模式,那麽編劇們的生存處境就是地獄模式。
一位叫做阿曼達的特約撰稿人說:
" 奈飛等流媒體制作模式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劇作環境,編劇們根本找不到穩定、高薪的收入來源。"
" 對于傳統的電視劇,編劇的工作周期常常是半年、一年甚至更久。一份劇組工作可以養活一個家庭。
但前幾天,我的同行朋友說她的上一份工作隻持續了四周。"
不信?
眼見爲實。
5 月 7 日,一名叫做瓦倫蒂諾的編劇(代表作《公寓大樓裏的謀殺案》)在推特上公布了自己的薪酬支票。
兩集美劇的工作量,到她手裏的分成隻有 3 美分。
許多人都嚷嚷,好萊塢産不出好東西了。
但對編劇們而言,飯都吃不飽,哪裏還有心思寫稿(Sir 真的懂)。
于是,他們沒有像我們一樣,走上 " 卷 " 下去的 " 康莊大道 " ——
拿最少的錢幹最多的活。
而是聯合起來要求給予合理的待遇。
所謂罷工。
不過是大家冒着餓肚子的風險,在槍打出頭鳥環境下的無奈之舉罷了。
結果會如何 Sir 不知道。
但可以作爲參考的是,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好萊塢第一次編劇罷工了。
1988 年和 2007 年,就分别發生過兩次。
那兩次的結果呢?
在 1988 年那次,好萊塢編劇罷工持續了 153 天,導緻許多電視劇停播、綜藝換擋,美國影視娛樂行業直接損失了 5 億美元。
而在 2007 年那會兒。
影響力更大。
根據國家公共電台 NPR 報告,罷工使好萊塢損失了大約 15 億美元、近 4 萬個工作崗位,《絕命毒師》因爲罷工潮劇本直線下滑(第一季被砍到 7 集),DC 的正義聯盟計劃也因爲罷工潮被擱置。
雖說在此之後編劇協會赢得了對流媒體的管制,并重新劃分了分成。
但罷工本身所帶來的虧損,卻是怎麽都彌補不回來的。
△ 編劇們在華納公司前遊行
這一次。
按喬治 · 馬丁在個人博客中說的那樣:"會是一場持久戰。"
不僅規模空前。
且很大可能會比前兩次輻射面更廣,時間更長。
△ 2007 那場持續了一百天
編劇們走上街頭。
臨時放棄收入。
拿出壓箱底的籌碼向世人施壓。
說白了。
你們惹誰不好,非惹編劇幹嘛——
《怪奇物語》:" 給錢,不然讓最終季的史蒂夫沒有好下場 "。
《權力的遊戲》:"(威脅)凜冬将至 "。
《繼承之戰》:" 合理的薪酬合同,不然我們就劇透第四季!"
更有編劇拿出中止拍攝,但豆瓣 1.5w 人想看的《人生切割術》第二季。
高喊口号——
我們寫了《人生切割術》沒錯
但我們不是在劇的世界裏!
目前,全美編劇協會官網将 " 罷工 " 版塊在首頁置頂。
Sir 簡單統計了一下。
截至發稿,好萊塢受罷工潮影響的劇集 / 電影 / 綜藝有:
《權力的遊戲》前傳、《怪奇物語最終季》《人生切割術第二季》《新刀鋒戰士》《小學風雲第三季》《黃蜂第二季》《絕望寫手第二季》《指環王:力量之戒第二季》《夜間法庭》《眼鏡蛇第六季》《大嘴巴第七季》《雞毛秀》《深夜秀》……
據《好萊塢報道》預測。
這一次罷工造成的經濟損失,預計超過 100 億美元。
但編劇們也顧不了那麽多了。
既然飯碗都被影視協會一腳踢翻,便也顧不得什麽體面不體面。
現在的日落大道上。
他們的聲音空前一緻:
Knives Out, Pens down(利刃出鞘,投筆從 " 戎 ")。
02
不僅僅是他們
編劇這行當然不止好萊塢水深火熱。
反觀國内。
上個月,《長月燼明》的編劇發微博稱阻止不了劇本被改。
字裏行間滿滿都是控訴——
而時間再往前推半個月。
《他是誰》編劇吳迪也發文,表示從 8.2 掉到 6.3 的爛尾部分和自己無關。
始作俑者也被點名。
" 期待您将來自己的大作早日面世。"
而如果再往前倒帶。
類似場景則會像萬花筒般四散——從一個相似的中心點開始,就能擴寫成千奇百怪、五光十色的具象案例。
比如去年,《三體》編劇署名大戰。
真正沉下心來創作的編劇被排到第八。
而排在第二名的總編劇,則被扒出同年三月剛剛才從脫産班畢業。
而前年《司藤》作者上微博發小作文。
控訴劇方 " 魔改 " 原著,要求作者享有劇本編審權。
随即,原著 vs 編劇的大戰一炮打響。
《太子妃升職記》的編劇出來反駁:
" 外行指導内行,誰都能來提意見。你永遠不知道最終的播出劇情離編劇的終稿劇本差了多遠。"
而《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原作者紫金陳則表示:
" 如果一部劇隻是劇情不行的話,第一責任人肯定是編劇,第二是導演和制片人,劇本是他們通過的,其他人都是無關的。編劇有時會把劇本差歸咎到各方人馬的創作幹預,說句得罪人的話,真正的好劇本,各方看了都會覺得好,某一方想魔改,其他方也不會同意,誰都想提點意見的劇本,也就那樣吧 "。
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
" 何不食肉糜 "、" 站着說話不腰疼 " 的回複從八方湧來。
各方編劇從業者紛紛下場,最終逼得紫金陳删微博道歉。
由此可見。
國内編劇的生态現狀怎樣,咱們心裏多多少少都帶點數。
那麽對比好萊塢此刻如火如荼的罷工大潮。
疑問,也油然而生:
到底編劇在影視行業應該享有什麽樣的地位?
爲什麽國産劇的編劇不能像國外的編劇一樣。
靠筆杆子說話,靠作品走向說話,靠自己對劇情的絕對把控權說話?
對于一部劇作來說,編劇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
但不知道爲何。
在我們所熟知的影視生态圈内,編劇似乎總被默認爲優化調整、甚至是犧牲的那一方。
《北愛》的編劇李亞玲就曾說過:" 編劇比明星更容易遭到不公正的對待。"
《士兵突擊》蘭曉龍也說:
現在搞影視劇的那些有話語權的,都不懂影視劇,還是拿做生意的那一套來套。
他們就隻會去考慮看得到的成本,什麽卡司、IP,甚至服化道,因爲這些是他們看得見的。
編劇他們就看不見。
他們覺得編劇就是把原著變成演員說的話就行了。
△ 李亞玲微博截圖
爲什麽?
因爲對觀衆們來說,影視行業如雷貫耳的大多都是導演和演員。
編劇除了黑曆史那幾個,幾乎沒有人能到家喻戶曉的地步。
這也就導緻了無論是圈内圈外,編劇在系統裏都處于一個尴尬的位置。
一方面是創作的核心。
另一方面又得不到普遍的重視。
更重要的是。
當一個行業奉行着流量經濟的時候,劇本本身就會開始邊緣化了。
沒有什麽劇本是不能 " 吹捧 " 的。
這也就導緻了,沒有什麽編劇,是可以擁有話語權的。
于是好萊塢罷工潮一起。
Sir 不禁想起知乎上的那個問題——
而下面的高贊回答是。
因爲國内沒有編劇工會。
相比好萊塢那種大小編劇都可以進工會受保障的 " 體制内環境 ",國内的相關從業者隻有 " 各掃門前雪 "。
且編劇這一行魚龍混雜,也不需要什麽憑證資格。
加上摻雜太多利益因素,又沒有專門的第三方介入。
有時候導演、制片甚至某些演員都能上手改劇本。
雖然也有改的好的——
陳道明他中間改了一些詞
他确實是比我的那個劇本更好
但其他情況下。
往往是導演爲了省時間、壓戲份,或是演員爲了台詞符合口癖,甚至是不願意背誦太過複雜的台詞而選擇插手劇本。
這樣一來。
所謂的 " 爛劇 "、" 爛片 " 又都歸咎到編劇頭上,屬實是鍋從天上來。
除了某些身兼導演或制片的王牌編劇(比如瓊瑤):
大部分的編劇在這一點上,并沒有太大的話語權。
于是惡性循環。
相較于好萊塢,在内娛沒有工會、沒有資本便意味着沒有選擇。
——編劇們不是不想罷工。
但苦于沒有靠山,沒有底氣。
于是剩下的。
隻有在内卷的道路上求一個生存。
隻有在無窮無盡的撕扯,與漫漫的維權之路上,獨自講述着并沒有多少人關心的真相。
03
何去何從
于是問題兜兜轉轉又回到原點。
當我們放眼世界。
遠,是好萊塢浩浩湯湯的罷工潮,或開啓第二次編劇地位與薪酬待遇的起義革命;
近,是韓國搭上流媒體後騰飛的影視工業,是金銀姬、金恩淑等王牌編劇吊打其他影視從業者的天價酬勞。
一個細節是。
《茶母》的編劇鄭炯洙曾爆料:頂級韓劇編劇的待遇不同其他人。
具體到影視公司會直接寄給編劇一張 " 空白支票 ",意爲讓對方自己開價。
在一些劇組。
編劇的地位甚至高過導演,擁有挑選演員的權力。
而這樣圍繞編劇,也就是劇本爲核心的影視創作模式有一個專業名詞。
叫做:編劇中心制。
系統性的差别當然不是朝夕間就能更改的。
但在 Sir 看來,足夠成熟包容的文化産業,編劇哪怕不能成爲 " 中心 ",也絕不該被邊緣化。
就像這次好萊塢編劇罷工。
很多網友 " 幸災樂禍 ",并聲稱 AI 寫出來的劇本也沒差别。
但真的如此嗎?
你可能真的小看了編劇的作用。
他們代表的是故事。
小到一部劇、一部電影,大到一個系列、一個類型。
編劇的作用絕不是網絡文學的轉碼器。
也不是人物角色的 " 連連看 "。
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是成爲一場戲的載體,調和一個故事的底色,用台詞和劇情走向成就一群人物甚至是一幅洞悉現實的時代畫卷。
——而不是淪爲資本鬥毆的犧牲品或是片場的背景闆。
戲劇不是一群人圍坐在一起聊天,無所事事地擺弄着大拇指,搖唇鼓舌高談闊論。
編劇要确定每個場景的動作,這些動作能夠最有效地推動故事發展和深入刻畫人物角色,同時也要爲這些動作設計最理想的場景設置。
《劇本:影視寫作的藝術、技巧和商業運作》
今天。
我們可以看到《他是誰》懸念拉滿的碎屍案。
因爲省去了無數伏筆的銜接,結果高開低走,草草用一張 PPT 收尾。
從 8.2 到現在的 5.8 ——因爲編劇。
而再往前數。
去年《愛的理想生活》改編自朱德庸的《澀女郎》,和二十年前的《粉紅女郎》本是同根生。
結果一個延伸了二十年還能讓都市女性共鳴的 IP,卻因爲故事走向和劇情設定的離譜徹底淪爲笑談。
人間清醒的萬人迷,被改成油膩而不自知的拽姐。
前者 8.0,後者 4.5 ——因爲編劇。
如果說兩部劇時差太大還能算借口之一。
那麽《鬼吹燈》這一老牌 IP,從第一季 8.1 的活生生壓到第三季的 6.9。
中間不過兩年的翻拍過程。
鐵三角的曆險,直接被改成胡八一和 Shirley 楊的洞窟愛情故事。
翻車程度之大,逼得網友提問——
所以你們還期待什麽 AI 編劇嗎?
覺得一個劇本換誰寫都一個樣嗎?
然而,國産編劇的現實是——
好劇的出現往往會成爲演員和導演揚名立萬的标榜。
光環之下,甚少有人想起編劇;
而如果一部作品爛尾。
那麽被追責、被歸咎的第一個,卻往往都是編劇。
更可悲的是當一部作品成爲被讨論的中心,那麽編劇們甚至都不會被卷入漩渦之中。
比如 …… 你能快速答出《漫長的季節》編劇是誰嗎?
他們在作品與現實之間被架空,沒人關注他們,沒人讨論他們,在鮮花與罵名之間,大多數人隻成爲那個片葉不沾身的過客。
而這樣的模式又會循環往複。
因爲沒有關注度,因此待遇、生存環境無人問津。
因爲無人問津,所以隻有一次次在虛空中洄遊,在槍林彈雨的資本世界裏單打獨鬥。
想當年,《南海十三郎》尚可以高調肯定劇本的價值,尚可以打出一句 " 獻給全港編劇 "。
而現在呢?
創作本身,都已開始逐漸邊緣化。
在好萊塢。
編劇們的遊行中有這樣一幅标語。
" 我們都知道故事怎樣走向結束。"
他們說的是劇本。
因爲他們身爲編劇,掌握人物的命運、故事的走向,以及一部作品未來卻未知的命數。
但。
他們說的也是當下。
因爲他們不是沒有抗争過,也知道上一次、上上次的反抗帶來的不是妥協,而是人權的維護,是利益的保障,是行業飄搖的一次撥亂反正。
他們有信心,也堅決相信自己能赢得這場戰役。
反觀我們。
屬于我們的故事又将如何結束?
或許。
真的等到 AI 創作劇本的那一天,等到滿屏都是爛故事的那一天,等到沒人願意投身于編劇事業的那一天。
希望我們會記得。
編劇們的 " 消失 ",罪魁禍首,不是他們不夠 " 卷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穿 Prada 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