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老盈盈 申請香港授信至今已經有兩個多月了,陳先生爲了一份難以跨境流轉的信用報告,一籌莫展。
陳先生在佛山經營藥材保健品生意,今年想開拓香港市場,以此作爲通往其他國家貿易的跳闆和中轉站。香港與内地通關之後,他很快在香港的銀行開立了賬戶。在陳先生看來,香港的金融市場比較國際化,用香港的銀行賬戶作爲以後與外國貿易往來的收付通道較爲便捷。
陳先生身邊一些做生意的朋友也有類似的做法。朋友還告訴他,香港的資金很便宜,開戶後可以申請香港授信。而當他嘗試申請後,才發現内地中小微企業想獲得香港銀行方面的授信,難度是很大的。
首先,香港的銀行一般的授信原則是向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傾斜,即便香港的中小微企業也不容易獲得銀行的授信額度,即便能獲得,額度也偏低。其次,獲得香港銀行授信要看企業的資金流水,但是香港風控部門比較難看懂内地企業的資金流水和财務信息;更爲重要的是,香港征信系統裏沒有内地的信用報告,而且目前跨境數據流轉不太便利,香港金融機構無法獲取内地的征信報告,因此,很難對企業以及企業主的風險進行辨識,所以沒辦法做授信審批。
記者采訪了解到,類似的情況也存在北向需求中。
此外,香港或者内地的征信報告下載後,單獨拿給香港的或者内地的金融機構,兩地金融機構也不予承認,因爲難以确認報告的真實性。
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内很多區域和機構在探索打通跨境信用的 " 堵點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在雙向信用互認機制的探索走在全國前列。
信息 " 出境 " 比 " 入境 " 難
據記者了解,像陳先生這樣申請香港授信的内地生意人,爲數不少。" 南向(内地的個人與中小微企業到香港)的需求比北向(香港企業或者個人到内地投資置業)要大很多。" 香港諾華誠信有限公司(下稱 " 諾華誠信 ")CEO 何佳意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今年年初,香港與内地恢複通關後,内地赴港開戶的人數激增。何佳意解釋稱,通常内地個人到香港開戶都是爲了滿足特定的需求。例如有部分在香港居住的内地人,需要買房和買車,又未必想全部付現金,因此就需要銀行授信。但是,如果香港征信系統裏沒有申請人的信用記錄,那香港的銀行也未必會批出授信。在辦理信用卡方面,香港的銀行一般會要求申請人在香港有良好的信用記錄,才會批出信用額度。存入指定存款額再給予一定授信額度的老式做法已經不多見了,目前主要還是看信用報告才會作授信審批。
何佳意表示,很多内地人到香港開戶,有時會把資金用作投資,例如投資股票。如果使用杠杆投資,銀行也有機會看申請人的信用記錄,才決定給多大的信用額度和倍數。
一位擁有澳門征信牌照的金融機構的港澳分公司副總經理表示,就目前來看,跨境數據流轉的主要難點是 " 出境 "," 入境 " 要比 " 出境 " 相對容易。信用的基礎是數據,推進跨境信用建設離不開數據的跨境流轉,這方面由網絡安全相關部門進行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等數據安全法律法規相繼出台,爲跨境數據流轉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在操作層面上仍有不少的問題亟待細化。" 需要在具體細分的領域和場景有更加明确和細緻的操作指南。現在一些具體的場景已經有了,但這些都還不夠細,畢竟這是個新的領域。" 上述副總經理稱。
何佳意表示,香港銀行對查詢内地企業和個人信用報告的需求很大。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香港銀行界期望跨境數據可以流轉。" 中小微企業向香港銀行申請信貸的時候,銀行非常看重小微企業主的個人信用報告,例如是否爲老賴、是否曾經有破産行爲等,有時甚至比企業的信用報告還重要。我們希望兩地的信用報告實現互通,讓兩地的銀行獲取信任度高、不會被篡改和僞造的信用報告,再用于企業授信。" 他進一步表示。
有港企獲得内地授信
深圳信用促進會秘書長鮮濤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跨境信用是一個嶄新而重大的領域,涉及不同的法律制度、文化習慣和行業監管等,關系着跨境金融、跨境貿易和商業服務等各重要領域。在以國内大循環爲基礎,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跨境信用的價值更加凸顯。
他舉例稱,比如信貸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在内地的銀行申請貸款,由于他們在内地征信系統裏沒有或者有很少的征信記錄,銀行對其進行信用風險識别也比較困難,不敢輕易授信;即便授信,很多時候額度也比較低;同樣,内地人到境外開企業或者借貸,境外的金融機構也不掌握内地的相關信用信息,也很難做判斷;又比如營商方面,内地企業與境外的機構要合作,需要了解境外機構的資信情況,與内地查企業注冊信息不同,要查詢香港公司的注冊信息并不方便,一是需要時間,另外也需要支付費用。這讓境内外交流與合作存在 " 堵點 "。
因此,不僅是陳先生因爲沒法提供信用報告而難以獲得授信,香港企業主也面臨着類似的問題。不過近期,已經有港企成功獲内地融資的案例。
張先生是一家港資科技企業的老闆,因爲被深圳的科技實力吸引,想把研發部門設立在前海,并計劃向銀行申請一筆授信以備拓展業務之需。但是,他既拿不到香港銀行的授信,也拿不到内地銀行的授信。
讓張先生陷入兩難的是,香港傳統銀行對于新的研發技術和商業模式可能會偏向保守,未必願意授信給中小微企業;對于内地銀行而言,雖然企業在内地有收入和稅務記錄,但内地的銀行一看母公司是香港企業,就疑惑他爲什麽不向香港的銀行申請授信,而且獲取香港企業的信息不便利,對于他們的風險識别很困難。因此,兩地的授信資格,張先生都無法獲得。
最後,一家内地的銀行通過先行先試計劃,與諾華誠信合作,協助張先生把香港企業信用報告提供給了内地的征信公司,成功爲他的企業開戶并完成了授信。何佳意對記者表示,這是爲數不多的跨境信用流轉和授信成功的案例。
大灣區的探索
在推進跨境信用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探索走在全國前列。
2021 年,深圳率先發布了《基于跨境活動的企業信用報告格式規範》,該規範在總結梳理參與機構所在國家、地區通行企業信用報告範式的基礎上,建立了企業信用報告的基礎規則和對應關系,爲不同國家、地區企業信用報告提供轉化支撐和互認依據,具有裏程碑式意義。同時,基于深港兩地信用機構之間的合作,推動港企融資試點。《深圳市優化市場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2023 — 2025 年)》提出加強信用服務跨境合作,2025 年建成跨境信用綜合服務平台(下稱 " 綜合服務平台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将率先開展跨境征信合作試點,支持深港澳台征信機構開展合作,便利境外企業融資。
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對于跨境信用綜合服務平台的探索,一方面通過諾華誠信這樣的境外信用機構,與境内的信用機構達成合作,境外信用機構把信用報告以合規的方式傳遞給境内的信用機構,後者再給到境内的銀行機構。這一方式,去年在深圳進行了試點,已經幫助部分港資企業在内地獲得了融資。另一方面,讓港澳居民在内地辦理個人信用卡,增加信用額度,這些服務也在做相應的試點和推廣。
在粵港澳大灣區裏,除了深圳外,廣州在南沙建設 " 大灣區跨境數據互信互認平台 ",其中提供身份核驗服務,包括爲香港銀行機構核驗内地授信客戶的身份和電話信息,從而實現跨境數據信息傳輸,同時推進兩地跨境業務發展。此外,廣州南沙正在推動建立統一的跨境信用标識,引導境外和境内的信用機構,共同建立系列标準,實現基于标準的互認。
在香港,跨境信用的推進也實現了零的突破。諾華誠信就香港銀行界的需求與北京相關部門促談,率先打通了合規通道,爲香港金融機構提供首個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跨境個人征信報告核驗(下稱 " 報告核驗 ")。
6 月 25 日,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布了個人信息出境标準合同首批備案情況。在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北京 CBD 跨國企業數據流通服務中心的支持下,諾華誠信的 " 跨境征信報告核驗 " 成爲全國首個個人信息出境标準合同備案獲批案例。該項目首次實現了北京市與香港特别行政區間征信數據的合規出境。據記者了解,雖然是北京地區與香港簽署的協議,但此次個人信息出境标準合同适用于整個内地地區,全國任何一個省份的居民都可以申請此項服務。
何佳意表示,目前諾華誠信已經跟多家銀行在洽談把報告核驗服務引入香港銀行的事宜,銀行反應都挺好,當然他們也需要走一些内部的流程。他相信,随着銀行界都做好個人征信跨境數據流轉的準備工作,會爲香港銀行和内地銀行帶來更多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