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30篇原創文章,作者:深邃的星空。
全文共8388字,配圖14幅,閱讀需要18分鍾,2024年12月18日首發。
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深邃的星空專輯"!
接上期()
九、與中國淵源
說了這麽多,也會有人問,蘇-34既然性能不錯,中國爲什麽不引進呢?
還是先說結論,1,用不上;2,沒必要。
縱觀中國引進蘇27系列的這段曆史,蘇-34起碼有4次機會能夠進入中國,不過都錯過了。個中緣由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第一次是1990年中國引進首批蘇27sk型戰鬥機之時,這段時間,蘇聯各個設計局都在大力向中國推銷武器裝備,而且米高揚設計局甚至放話,要讓米格飛機重新飛滿中國的天空,這裏的米格機說的是米格29,而當時中國海空軍航空兵的主力機型還是基于米格21仿制改進的殲7系列。蘇霍伊設計局也借這個機會向中國推銷蘇-27,這中間其實也包括當時尚處于試飛階段的蘇27IB。隻不過,中國當時沒有選擇蘇-27IB,這是因爲當時中國急需先進的空優戰鬥機,用以提升當時解放軍空軍的戰鬥力,盡量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代差。因此,引進蘇-27戰鬥機是當時最爲緊迫的。而以轟炸爲主的蘇-27IB則相反,中方采購人員可能會關注一下這款新式的戰鬥轟炸機,不過,并不會下單。再加上此時這款飛機還處于試飛階段,蘇霍伊設計局找客戶也有拉贊助的意圖。況且,那會中國手裏也沒那麽多錢。所以,這時期蘇27IB也就沒有得到中國的訂單。
第二次是1996年台海危機之後,中國在引進第二批蘇27SK戰鬥機的同時,還引進了蘇-27SK戰鬥機的生産線。這次也和第一次一樣,已經改名爲蘇-32的蘇27IB依舊不是中國急需的裝備,這時期,周邊地區F15,F16,幻影2000等先進三代戰鬥機的大量裝備,中國面臨的防空壓力倍增,因此仍需要大量的蘇27戰鬥機,不過此時中國更希望的能夠仿制生産這款戰鬥機,而不是大量購買。所以,這一次,蘇32依舊落選。
第三次是2000年以後,這期間中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先是科索沃戰争,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随後中美南海撞機,美國EP3電子偵察機入侵中國領海,撞毀一架中國的殲8II戰鬥機,飛行員王偉犧牲。這時中國已經開始組裝蘇-27SK并命名爲殲-11戰鬥機,國産第三代戰鬥機殲-10也已經完成首飛,并轉入試飛。
圖1. 中國空軍的蘇30MKK
而俄羅斯此時也已經完成了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的首飛,中國也和俄羅斯達成協議,引進該型戰機,首批蘇30MKK于2000年底交付,後繼續增加訂夠數量,2002年解放軍海軍航空兵也裝備了蘇30MKK2型戰鬥機。
圖2. 蘇-30MKK的交接儀式
圖3. 中國空軍的 Su-30MKK 機群
圖4. 海軍航空兵的蘇30MKK2
圖5. Su-30MKK 對空武器展示,最近處是 R-77 空空導彈
圖6. Su-30MKK 對地攻擊武器展示,最近處是 Kh-31 超音速反輻射導彈
既然購買了蘇30MKK型多用途戰鬥機,那麽爲什麽仍舊沒有引進蘇-32/蘇-34呢?這就得從台海危機之後東南沿海的局勢和安全态勢說起了。1992年蘇-27進入中國,随着該機裝備數量的增多,解放軍空軍對該機的具體情況也逐漸了解。蘇-27雖說有着優異的性能,但是航電設備較差,同時隻能使用R27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沒有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空導彈,不具備超視距空戰的能力。而此時台灣空軍裝備的F16已經配備了AIM120型主動空空導彈,更早引進的幻影2000-5型戰鬥機也配備了米卡空空導彈,這讓解放軍空軍的壓力很大,同時台海危機也讓解放軍發現自己急需提升對海對地的精确打擊能力。所以,能夠發射R77型主動中距空空導彈,全面升級的航電系統和雷達等設備,并對機體整體結構進行加強,載油量更大,具備空中加油能力,能在38,000千克的極限重量之下起飛(滿載滿油狀态)的蘇-30MKK剛好能夠滿足需要,而且也符合中國建立一支攻防兼備空軍的需要。相比之下,蘇-32/蘇-34的性能上就有些單一了。裝備了蘇30MKK的解放軍海空軍對該機的使用也是以制空爲主,對地對海攻擊爲輔。
這時期中國沒有選擇蘇-32/蘇-34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國産戰鬥轟炸機的出現,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于1996年服役,改進型的殲轟7A也于2002年首飛,并在2004年服役。與老飛豹相比,新飛豹的性能更爲優異,雷達等航電系統更先進,更重要的是飛豹使用的渦扇9秦嶺發動機研制成功,爲新飛豹大批量生産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一款性能先進,而且能全國産的戰鬥轟炸機服役,這也讓蘇-34沒有機會進入中國了。
圖7. 國産殲轟7A飛豹戰鬥轟炸機群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太重要的問題,就是兼容性。由于全國産化的殲轟7A可以兼容各型當時國産和引進的俄制彈藥,可是蘇34卻無法使用國産精确制導彈藥,這讓面對巨大戰争威脅的中國更傾向于國産的殲轟7A,畢竟引進的俄制精确制導彈藥還要優先共給蘇-30MKK,而戰時的消耗能否及時補充都是問題。因此,第三次機會,蘇-34還是沒有把握住。
第四次機會是2013年中俄簽訂合同引進蘇35S戰鬥機,其實這次都沒必要說,因爲這時中國完全不考慮蘇-34戰鬥轟炸機了,盡管此時的蘇-34的售價僅爲蘇35S的一半。
說回來,中國這時引進蘇35S也隻是填補殲20和殲16服役之前的空擋,總體來說還是基于制空能力與平衡周邊地區引進F35隐身戰鬥機的壓力,引進的數量也不多。2016年首批蘇35進入部隊服役,2019年之後,國産殲20隐身戰鬥機和殲16多用途戰鬥機大批量服役,解放軍海空軍航空兵實力大幅度提升。可以說,蘇-35S很可能是中國引進的最後一批俄制戰鬥機了。至于對地攻擊機,2005年以後,殲轟7A飛豹改戰鬥轟炸機,轟6K轟炸機,殲16多用途戰鬥機大量服役,解放軍海空軍對地對海遠程打擊能力和精确打擊能力也有了質和量的雙重飛躍。再加上2000-2010年強-5E、強-5F、強-5G這些改進型号的大量服役,中國航空裝備體系裏已經沒有蘇34的位置了。
自此之後,蘇34再也沒有機會進入中國了。
十、蘇-34的優勢和某些觀點探讨
其實,蘇-34的設計上也并不是一點優勢沒有,隻不過這個優勢并不被人注意,或者是會被很多人忽視。而這個問題在大型武器裝備上,很長時間也是被人忽視的。
還是先說個例子,1986年4月15日淩晨1時54分,美國空軍的16架F-111戰鬥攻擊機,美國海軍14架艦載A-6攻擊機、6架A-7攻擊機、6架F/A-18戰鬥攻擊機、14架EA-6B電子戰飛機開始對利比亞的各個重要目标進行攻擊。開啓了代号爲"黃金峽谷"的打擊計劃。這裏要說明的是美國空軍的飛機并不是穿越歐洲腹地的西班牙和法國,而是直接從英國的空軍基地起飛,經直布羅陀海峽,西地中海,飛向利比亞,單程5188公裏,單程飛行約6小時。途中先後在英吉利海峽上空、葡萄牙以西海域上空、阿爾及利亞以北海域上空和突尼斯以北海域上空4次加油。毫不客氣的講,這一趟十幾個小時,而且還要使用地形跟蹤雷達,以每小時876公裏的速度,從60~150米的超低空掠過利比亞海岸線,分别對的黎波裏和班加西5個預定目标同時發起攻擊。長途奔襲不說,還要進行高強度的對地作戰,這對駕駛F-111的飛行員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說白了就是兩個字:疲勞。
由于科技的進步,戰鬥機,尤其是重型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的航程和滞空時間相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空中加油的出現,戰鬥機的滞空時間已經不再被内油限制。飛的更遠,飛的時間更長,這都不是什麽問題,唯一的限制就是飛行員的體力和精力。駕駛戰鬥機飛行和作戰需要飛行員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長途飛行更消耗飛行員的體力和精力。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在假期的時候開車出遊,尤其是在高速上開上一兩個小時的車之後的那種感覺,一般情況,大家都會在高速服務區停下來,下車活動活動,簡單休息一下,或者借着服務區休息的機會輪換着開車。不過天上飛行的戰鬥機可沒有服務區啊。另外,俗話說人有三急,單單就一個上廁所在狹窄的戰鬥機座艙就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是運輸機和戰略轟炸機好說,這兩款飛機個頭大,加個廁所放張床不是問題,但是戰鬥機就不行了。
那麽現在各國是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
1,對飛行員進行專門的抗疲勞訓練,提高飛行員的身體素質,尤其是抗疲勞能力。
2,在執行任務前的幾天對飛行員進行專門管理,在飲食,休息等方面進行控制,執行任務前先進行休息,上飛機前還要排空身體。
3,飛行員在執行任務前或期間使用一些抗疲勞的藥物,并在戰機上攜帶一些便攜高能食品和功能性飲料。
4,飛行員穿戴尿不濕,或者使用帶有導尿管的專用内褲(登機後将尿管與座艙專門的接口連結)。
5,通過睡眠監視器對昏昏欲睡的飛行員發出警告。以及使用抗荷軍服和抗疲勞眼鏡減輕飛行員的疲勞并保持清醒。
這些措施的效果,這裏就不說了,因爲不清楚。不過單單就穿帶尿不濕這一項可不是什麽好主意。新冠疫情時期,筆者有幸參加了抗疫工作,在挨家挨戶的入戶采核酸時,由于時間長,況且都在晚上,所以就提前穿上尿不濕。使用感覺真的不好,尿不濕雖說解決了便急的問題,但是,吸收了尿液的尿不濕穿在身上感覺就像是褲裆裏塞了一塊從水盆裏撈出來的濕抹布,而且感覺還冷。所以,大家可以想想在戰鬥機使用穿尿不濕的飛行員會是什麽樣的感覺。因此很多戰鬥機飛行員多數時候會使用帶導尿管的内褲和飛行服。
說回來,蘇-34的航程大,滞空時間長,還具備空中加油能力。2010年6月,蘇34參加"東方2010"中俄聯合軍演,由利佩茨克基地直飛演習區域,約8小時不着陸飛行,航程8000公裏進行兩次空中加油。2014年8月,四架蘇34從摩爾曼斯克起飛,飛躍北冰洋穿越北極點後返回,中途兩次空中加油,滞空時間月20個小時,總航程50000公裏。性能着實彪悍。但是蘇34 怎麽解決飛行員長途飛行疲勞的問題呢?巨大的機頭座艙。由于機頭
圖8. 蘇34的座艙
空間較大,座艙采用并列雙座,兩座之間空間較大,儀表闆中部的中控台可以收縮,便于飛行員起身。飛行員可以站立,也可以平躺在座艙後部休息。
圖9. 可伸縮的中控台
圖10. 乘員可以從彈射座椅中走到過道上伸展一下身體
座艙的雙重操縱控制也有利于機組的輪換休息。此外,座艙中還備有電磁爐和電茶壺,可以給機組提供熱咖啡以及加熱的食物。并且座艙還備有尿壺,方便機組人員(早年間傳言蘇34上設有生物降解廁所,但經過俄羅斯紅星電視台記者的登機考察後确認沒有,但在飛行員座椅下配備尿壺)。由于座椅後方空間足夠,蘇34還配備了小型睡袋,方便長途飛行中飛行員休息。經過這些措施,蘇34可以稱爲最舒适的戰鬥轟炸機。而蘇霍伊公司也聲稱,駕駛蘇-34的飛行員在數千公裏的飛行之後,仍不會感到疲乏,到戰場後"來之能戰",精力旺盛得就像剛坐進飛機。
圖11. 給飛行員配備的尿壺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思路,或者說是在一定程度上從源頭上解決戰鬥機長途飛行帶來的飛行員疲勞問題。這對戰鬥機飛行員來說,執行長途奔襲作戰任務的限制更小,靈活性更大。要知道,即便是中國目前最先進的戰略轟炸機轟6K也是不帶廁所的,飛行員如果執行長航時任務,需要提前排空身體。而蘇34的設計也爲未來戰鬥轟炸機或者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帶來新的思路——适當放大座艙,添加簡易的廁所和電磁爐電茶壺等食物加工設備。
另一個優勢就是并列雙座的布局,這個布局不新鮮,在F111和蘇-24,A6等戰鬥機/攻擊機上均有使用,而運輸機和轟炸機因爲座艙空間大,也在使用并列雙座。
說到這,我們還是要提到這位大V,他對此是全盤否定的态度,而且他不止否定并列雙座,對串列雙座也頗有微詞。
圖12. 部分觀點1
圖13. 部分觀點2
圖14. 部分觀點3
這位大V的觀點很是奇特,他的觀點如下:
1、多用途戰鬥機完全可以包打一切。而且,航電設備和機載火控系統的進步,戰術類飛機沒必要用兩個人,單人就可以完成所有任務。
2、由于雷達和地面防空系統的進步,超低空突防也完全沒必要。
3、由于雙座戰機尤其是并列雙座戰鬥機導緻機身阻力增大,進而導緻飛行性能變得很差(原文是變得很蠢,這是典型的用詞不當,飛行性能隻有好壞優劣差之分,用蠢是幾個意思)。
4、先進的航電設備可以根據需要實現信息的同步顯示,觀瞄航電系統進步,并列雙座的觀察視野和交流優勢大大下降,所以并列雙座沒必要。
5、裝甲無意義
這些觀點如果單論對錯,這個還不太好說,因爲有些還都是實情。不過深入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觀點要麽漏洞百出,要麽太過于武斷。而且從這些觀點不難發現,這位大V在這方面的認知非常膚淺。
我們逐條來分析。
首先,航電設備和機載火控系統的進步,雙座戰鬥機就沒必要嗎?未必。首先,航電系統和火控系統的進步,功能确實可以讓戰鬥機兼顧對地和對海攻擊,但是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簡單的對地對海攻擊勉強,但是較爲複雜的任務,就得另說了,如果一個飛行員,他既要操縱戰機進行機動,又要完成搜索,觀察,瞄準,最後确認戰果等這些工作,那麽飛行員的負擔就會非常重,而且很容易出現失誤,這在一定程度上導緻攻擊任務的失敗,而且也會危急發的飛行員自身安全。當然,不排除有個少數精英飛行員能夠圓滿的完成這些任務,普通飛行員也可以在日常訓練中進行針對性訓練,但是,這種情況下,成功概率依舊不高。說白了就算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子。
其次,飛行是一項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長途奔襲,單座戰機的飛行員要長時間集中精力,即便是使用各種抗疲勞手段,但飛行員的精力依舊會下降,這對作戰非常不利。而像美軍那樣使用抗疲勞藥物(說白了就是興奮劑)短期可以提高飛行員的抗疲勞能力,但是長期使用對飛行員的身體有不可逆的傷害,這種傷害也會危害到飛行安全(參考美海軍尼米茲航母甲闆事故)。采用雙座戰機,恰恰可以緩解這一問題。飛行員在長途飛行中可以交替休息,而執行任務是飛行員和武器系統官可以分管一攤相互協同配合,既能大大提高成功率和效率,也能提高戰場的生存能力。再加上忠誠僚機概念的提出,如何指揮無人機協同作戰,這可不是一個飛行員能夠做到的,殲20都出了雙座版,而且還是世界上第一款雙座第五代戰鬥機。要知道,殲20的航電系統的先進性可是世界頂級的。而冷戰後,美國和俄羅斯都研制過單座武裝直升機RAH-66科曼奇和卡-52,最後科曼奇下馬,美國繼續使用AH64阿帕奇,而俄羅斯則開發了并列雙座版的卡-52。毫不客氣的說,不管技術發展到何種地步,雙座戰機仍然是多用途戰鬥機的最佳選擇。
超低空突防,這個有沒有必要,我們看看世界各國空軍的訓練就明白了,世界各個空軍強國對超低空突防的訓練一直沒停,而且都列爲重點科目。這說明時至今日,超低空突防依舊很有必要,的确,随着防空雷達和地面防控系統的進步,超低空突防的效果會下降,但是這也隻是限于地勢平坦的環境。但是如果是的較爲複雜的丘陵和山區峽谷地形,那麽超低空突防配合地形跟蹤雷達仍然有很大的作用,通過複雜地形和超低空飛行,利用複雜地形産生雜波來掩護自身,這樣既可以大大提升突防成功概率,也能提升戰機的生存能力。而且超低空突防,隐蔽接敵還可以大大縮短攻擊距離,縮短敵方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進而大大提升我方攻擊成功的概率。比如戰争初期對敵方主要防空雷達系統的打擊。
雙座戰鬥機産生阻力大,這個是事實不假,不過這也不是大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氣動優化修形和專門減阻設計來解決或者緩解,同時雙座戰鬥機帶來的額外重量可以通過增加發動機推力,使用全新的材料,優化機身設計減輕重量等方式來處理。我們還是拿蘇34來說明。蘇34基礎源于蘇27,本身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繼承了蘇27系列的高機動型和優異的飛行性能。蘇34在航展上可不止一次進行過眼鏡蛇機動的展示,整體操作性和機動性并不差。蘇34的空重隻有22.5噸。确實比蘇30戰鬥機17.7噸的空重要大,不過蘇34戰機的發動機推力也比蘇30更高。雖然蘇34機頭空間大,但是使用了大量的優化氣動設計和減阻設計,這對蘇34戰機的影響也相對較小,蘇34最大飛行速度仍舊達到1.8馬赫,整機推重比0.6。雖說比不了蘇30的2馬赫最高速度和0.74的推重比,但也夠用了。更重要的是,蘇34的任務是戰術轟炸,不是去争奪制空權。
至于并列雙座和串列雙座,這個也要根據情況來看。還是那句話,信息的同步顯示和杭電系統的升級确實降低了并列雙座的要求,但仍不能取代交流的重要性。串列雙座和并列雙座相比,其最大的劣勢就是信息的時效性,簡單地說就是武器控制員獲取信息的時間差。串列雙座雖然能通過信息同步顯示來完成信息共享,但是前後座飛行員獲取信息不可避免的需要一個延遲時間,這個時間要比并列雙座的飛行員的時間要長。大家可以這麽想,串列雙座的飛行員發現信息時需要操作航電系統将信息同步給另一位飛行員的屏幕,另一位飛行員看到後才能做出相應的判斷;而并列雙座遇到這種情況,飛行員隻需要擡手一指,或者給個眼神就可以做到,甚至能夠同時在屏幕上看到相應的信息。這個時間串列雙座的交互時間更短,或許隻有零點幾秒到幾秒之間。而這個時間在緊張的戰場中是能決定勝負的。
并列雙座的布局,兩位飛行員可以共用一套顯示屏,能夠第一時間共享戰機的運行狀态以及戰術數據。而且在并列座艙中,飛行員和武器系統操作員在高負荷工作中無需交談就能更好地互相理解,因爲他們能通過身體語言充分溝通,反應時間也更快。這對複雜的戰場環境極爲重要,毫不客氣的講,蘇34的飛行員和武器操作員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内了解戰場信息,并做出判斷。
至于座艙裝甲,說裝甲無意義那就更武斷了。對于蘇-34這樣對地戰鬥轟炸機而言,加強機體結構,在重要系統上加裝裝甲,提高戰機的抗戰損性能,這本身就是對地攻擊機和戰鬥轟炸機的需求,同時座艙的裝甲是來保護飛行員的。況且蘇34使用的是钛合金裝甲,本身就是輕質裝甲。可以說這類觀點,純粹是沒有搞清楚蘇-34定位,這類觀點上也壓根沒搞清楚蘇34和蘇27的區别,而且在用殲擊機的标準來衡量戰鬥轟炸機,可是二者是根本不能混爲一談的。
十一、未來發展
縱觀冷戰後這30年的軍事沖突和各國武器研制,多用途戰鬥機确實取代了不少由戰鬥機和攻擊機承擔的任務。但是對于戰鬥轟炸機來說,由于其作用的特殊性,多用途戰鬥機還很難取代。随着隐身戰鬥機的發展,空中作戰也開始引入新的模式。美國就曾經在F22的基礎上研制FB-22隐身戰鬥轟炸機和A-12艦載隐身攻擊機,雖說下馬,但是也爲未來戰鬥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那麽在未來,根據戰場需求研制一款隐身戰鬥轟炸機也不是不可能。如果出現這樣一款戰鬥機,那麽這款戰機對敵方縱深重要目标的轟炸将更加隐蔽,更爲高效,而且戰機的生存力也會大大提升。
對于中國而言,殲轟7A"飛豹"戰鬥轟炸機已經停産,而早期的殲轟7也開始退役,目前殲16系列已經大量裝備。未來我們會不會研制一款新的戰鬥轟炸機來接替飛豹呢,這個尚且未知。而且網上各種新型戰鬥轟炸機的信息層出不窮,真假難辨。如果真的重新研制一款戰鬥轟炸機,那新機應該具備什麽樣的特性呢?
在這,筆者就侃一點膚淺的,未來的新戰轟必須是一款隐身戰機,具備良好的低可探測性能;同時采用更大推力的發動機,确保新戰轟能夠以1.2——1.5馬赫長時間(45分鍾以上)巡航;内置彈艙也是必需,而且彈艙應該更大些,确保一些重型的彈藥裝填;座艙個人認爲應該借鑒一下蘇-34,采用并列雙座,留出一定的空間方便飛行員簡單活動甚至平躺休息;座艙應該配備簡易衛生間和電磁爐和電茶壺,前者可以借鑒使用空間站的衛生間,确保飛行員長途飛行的需求。後者,飛行途中吃口熱食,喝杯熱咖啡或者熱茶,這對飛行員緩解疲勞保持精力很有幫助。保證飛行員能夠在接近戰區時仍然能夠保持充沛的精力。
能想到的就這些了,估計有人還會說,你爲啥不直接用圖-22?這個其實也簡單,因爲圖-22這樣的中型轟炸機在未來是要被淘汰的。而且現在的重型戰鬥機的尺寸已經和以前的戰術轟炸機差不多,或者更大。因此未來的戰鬥轟炸機是不是會替代當前中型轟炸機,這也不是不可能。至于是否具備亞軌道飛行能力和空天飛行能力,那已經不是我們現在能夠考慮的了。當然,座艙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設計的更大些,也就是采用2-4人的座艙,戰鬥轟炸機如果改裝爲電子戰飛機,同時操縱忠誠僚機,那麽兩人估計也不太夠用。所以,加一個電子戰操作員和無人機操作員應當考慮,不過這屬于特殊用途,具體是否合适也要看情況的。
結尾
從蘇34首飛到現在也已經三十多年了,由于這款戰機目前隻适用于俄軍自身體系,因此外銷少有成果。不過以此來全盤否定就大錯特錯了。中國不買,也隻是因爲蘇34并不符合中國的使用環境和需求。
随着材料、航電、火控、電子技術的進步,這款戰鬥轟炸機也不可避免的落伍,盡管該機還會服役相當長的時間。不過,戰鬥轟炸機的發展之路目前來看還沒有停止,未來很有可能還會推陳出新。因此,對一款武器裝備的分析還是應當秉持客觀的态度,而且,還應了解清楚該款武器裝備出現的前因後果和使用環境,絕不能随便妄下結論。對于某款武器裝備的發展的判斷更不能武斷,以免誤人子弟。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隻需輸入關鍵詞"投稿"-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