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大腦停滞,喝杯美式。上班瞌睡,來杯冷萃。
休息日,一壺手沖是慵懶午後的伴侶。在一杯創意特調中,像鑽研美食般品嘗咖啡。
咖啡成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習慣,無論你是匆忙的上班族,還是熱愛生活的文藝青年,對于一杯香氣馥郁、層次豐富、口感醇厚的咖啡,或許都很難有抵抗力。
不過能在不同狀态下都能滿足的咖啡廳不多,在瑞幸 Manner 這些門店更适合即取即走,很難坐下來細細品嘗。而在一些小衆精品咖啡店,如果拿出一台筆記本辦公,又會感覺和這裏的氛圍格格不入。
對我來說,星巴克是爲數不多能同時滿足我在兩個狀态切換的需求。我可以很放心在這裏趕稿辦公,也會在周末閑暇到甄選店品嘗咖啡,比如每年夏天的桶釀威士忌冷萃。
星巴克這些體驗背後需要一個龐大的系統支持,最近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産業園正式在江蘇昆山落成投産,這個投資 15 億、占地 80000 平方米的産業園,讓中國成爲星巴克首個實現「從生豆到咖啡」全産業鏈控制的市場。
我們也第一時間探訪了星巴克這個産業園,并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正在對你未來喝到的星巴克咖啡産生影響。
你未來喝的星巴克,可能都來自這裏
一杯咖啡背後,從咖啡豆的種植、分揀,到烘焙、研磨、萃取,這些過程其實都離不開各種硬件和軟件的結合,咖啡豆的水分和色澤、烘焙的溫度和火候,都能精确測量和計算。
在星巴克的創新産業園裏,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咖啡生産背後的科技。這裏是星巴克在海外市場最大的烘焙工廠咖啡的烘焙,既是藝術,也是科學。
根據咖啡需要焙烘溫度、時間及烘焙程度,星巴克制定了一個「咖啡烘焙曲線」,對應我們常見的三種烘焙程度:淺雅烘焙、中烘、深烘。
爲了保證咖啡豆受熱均勻,星巴克的烘焙室設計采用了熱風管道,确保開始烘焙時的咖啡豆都保持同樣的溫度。這也是星巴克持全球 36000 家門店保持口味能基本保持一緻的秘密之一。
▲星巴克烘焙工廠内的烘焙設施 .
咖啡豆烘焙完成後,下一步便是打包運輸,這個看似簡單的流程卻至關重要。如何避免咖啡豆風味流失,快速地運輸到各地門店,都是對我們日常在星巴克的體驗有着顯著影響。
星巴克有一項叫做「風味鎖」的保質技術,通過一個單向通氣閥,配合沖入的氮氣在在密封狀态下,咖啡可以保持風味的時間能達到 34 個星期。
咖啡裝袋出廠前還要通過色度儀和氣相色譜儀檢驗烘焙和香氣指标,确保到達門店後也能以新鮮的風味被品嘗。
同時産業園的整合物流中心采用了一個高達 34 米的立體倉儲系統,在工廠中望上去十分壯觀。
這個立體倉儲系統有多達 3 萬多倉位,通過管道運輸自動化處理超過 90% 的貨物,它的空間利用效率,比星巴克傳統倉庫提高了 6 倍。
這裏也将作爲星巴克中國的物流樞紐,将烘焙好的咖啡豆運往全國 200 多個城市、6500 家門店。你平時在星巴克喝的咖啡,未來有很大部分都會來自這裏。
除了這些工業化的流程,這個産業園和傳統生産工廠最大的不同,是延續了星巴克的核心「第三空間」理念。
在産業園裏,星巴克還建造了首個以咖啡爲主題的沉浸式體驗中心,以咖啡主題來打造工業旅遊體驗,通過 10 多個精心設計的體驗點,近距離參考咖啡烘焙生産環節。
除了生産流程外,你還會發現不少有趣的彩蛋。
一個必須打卡的地方,是一個由 1440 個馬克杯組成的 LOGO 牆,需要用手機拍攝才看清這個裏面的星巴克 LOGO,可以預料這裏會成爲一個網紅打卡點。
産業園内還有一個與青花瓷工藝結合的星巴克 LOGO,青花瓷上的花紋是手繪的咖啡植物,将中華文化和這個美國咖啡品牌做了很巧妙的融合。
而在沉浸式體驗室,随着環繞的曲面屏上随機播放着中國雲南、哥斯達黎加、盧旺達等咖啡原産地的的影像,空氣中也會釋放咖啡香味,4D 沉浸體驗咖啡在原産地的環境。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你還沒進入園區就會看到的巨型的咖啡豆壁畫,這也是全球最大的單體噴繪作品之一。
其實我這次也是提前爲大家體驗了一番,未來普通消費者也能到這裏進行體驗。星巴克告訴我們,不久的将來,少數金星會員将有機會提前預約來實地感受。
最綠的星巴克
同時這裏也是星巴克全球最綠色節能的生産基地,隐藏在園區很多細節裏,比如用回收陶器制成的紅磚,用回收材料制成地毯和各種周邊的産品。
園區内 20% 的能源供應,來自一塊超過 26000 平方米太陽能光伏闆。星巴克表示園區預計每年最高可實現 90% 的廢棄物循環利用。
至于在生産環節,星巴克通過一個垂直打包機也實現了包裝材料的零廢棄。與星巴克其他咖啡烘焙工廠相比,這座烘焙廠減少了 30% 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星巴克的「綠色」很多人在門店也體驗過。星巴克 2021 年就上海開了全球首家環保實驗店「向綠工坊」,預計到 2025 年中國将有 2500 家「綠色門店」。
這些門店在探索一種綠色零售新模式,除了裝修材料全面采用回收及環保建材。還會用電子小票替代紙質小票,用平闆彩蛋替代紙質菜單,連咖啡師穿的圍裙都是由回收材料制成。
最近在海外,星巴克也正嘗試讓消耗 60 億個的一次性杯子「消失」。
如果你在加州納帕縣和附近城市的 12 家星巴克門店買咖啡,你會發現所有的一次性杯子都不見了。
在店裏,你可以選擇用陶瓷杯;想打包,咖啡師就會給你用上可回收并循環再用的杯子,你也不必支付任何定金。
這就是星巴克「借個杯子(Borrow A Cup)」項目的最新測試模型。
就和之前測試一樣,星巴克當然希望拿走了可循環再用的杯子的客戶,在下次來買咖啡時會把杯子帶回來,然後投入智能回收機裏。接着,杯子就會被清洗并回到使用鏈上。
爲了鼓勵用戶将杯子并拿回來回收,星巴克提供了一個「獎勵」,是換來參加星巴克禮品卡抽獎的機會。
從生産環節到消費場景中的這些「綠色」變化,可以看到星巴克除了自身産業鏈的革新,也在嘗試培養用戶可持續的消費習慣。很難說這樣的可持續理念能影響多少人,但至少給環境帶來了一些變得更好的可能。
星巴克的快與慢
從 1999 年星巴克入華至今,中國咖啡市場和用戶的消費習慣已經有很大變化。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 · 舒爾茨早期來華影像資料
中國本土咖啡品牌這幾年的擴張異常迅速,在十年前,你無法想象中國首家門店數量破萬的咖啡品牌,居然是成立隻有五年的國産咖啡瑞幸,另外一家與瑞幸頗有淵源的庫迪咖啡,用半年多就開了 1700 家店。
▲ 前段時間刷屏的瑞幸醬香拿鐵 .
除了開店速度快,這些品牌推出新品的速度同樣驚人,比如瑞幸可以推出新品 100 種以上,每周都有兩款新品上架。
進入中國 20 多年,星巴克将咖啡消費習慣逐漸培養起來,同時也培育了一個更加成熟的市場,以及更多的對手。
面對前所未有的競争局面,星巴克在中國是不是顯得有點慢了,他們要怎麽應對這個市場的壓力呢?
我将這個問題抛給了星巴克全球首席執行官納思瀚 ( Laxman Narasimhan ) ,面對國内競争越來越卷的咖啡市場,納思瀚卻認爲仍然充滿機會。
中國當前的年人均咖啡消費量是 12 杯,其中上海會更高一些,但這個數據,日本是 200 杯,美國是 380 杯。我們歡迎競争,因爲競争能擴大整個咖啡的受衆,讓更多人認識咖啡,吸引傳統上喝茶的人群也愛上咖啡。
創新産業園其實看出,星巴克更多追求全産業鏈标準化的同時,以咖啡媒介去做人的聯結,第三空間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納思瀚認爲,星巴克應該代表着人與人之間的聯結。「當你看到顧客來到我們的門店,他們也是在尋找與他人,或與自己的聯系,而咖啡正是實現這一目标的絕佳媒介。」
以當你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你會發現孤獨無處不在。我們所做的就是克服這個問題,希望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聯結的橋梁,而這是跨越文化的。每一杯咖啡,每一次對話,每一個社區,我們都在孕育人文聯結的無限可能。
其實愛範兒也開了兩家咖啡廳,我門的初衷也并非要鑽研咖啡。而是希望打造一個連接人與人、人與生活方式的未來社區,能讓志趣相投的靈魂相識相知,源源不斷迸發出新鮮的創意和靈感。
很多時候我們喝咖啡的時候,喝的并不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