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狂飙》完結已半月。
但戲内飙完了,戲外還在繼續。
相關熱搜不斷,大有翻車之勢。
片頭抄襲,演員吸毒,劇組不和 ……
其中,争議最大的當屬主演張譯。
「黑料」一波接一波爆出。
曾經有口皆碑的影帝,竟變成了群嘲對象。
甚至出現了抵制之聲。
何以至此?
借此契機,咱們幹脆來聊一聊——
張譯
有關張譯的争議,其實早有迹象。
先是角色。
開年第一爆,《狂飙》實至名歸。
但在劇集播出期間,張譯的演技就備受質疑。
首先就是時有時無的口音問題。
雖像演員為了加持角色有意為之。
但似乎并沒有太大助益,相反還讓觀衆時不時出戲。
其次,就是角色的扁平化争議。
與高啟強等反派角色飽滿的人物形象相比。
張譯飾演的安欣作為正派主角,卻單薄許多。
劇中,安欣是一個肩負悲劇宿命感的角色。
他懷揣着理想主義進入警局,卻被磋磨到盛年白頭。
二十年間,安欣的師父、戰友、徒弟逐一犧牲。
殘酷的命運,将人物楔進絕望之中。
明明角色矛盾感豐富,但張譯的演繹卻讓部分觀衆疑惑。
他似乎情感麻木,失去了「活人」的感覺。
就比如面對戰友之死時的處理。
安欣在警局之中備受言語排擠,隻有戰友李響善待他,二人情誼深厚。
後期李響為搜集反派罪證,佯裝被黑勢力腐化。
内心掙紮,仍孤勇向前。
殘忍的是,大業未成,李響就壯烈殉職。
知曉内情的安欣,目睹了戰友之死。
卻似乎茫然大于悲痛,甚至關注點偏移,有悖常理。
相似的麻木,也出現在知曉徒弟陸寒死去時。
陸寒敬佩安欣的正直與堅持,以他為榜樣,二人也有多場體現情感關系的對手戲。
但陸寒效仿安欣追查黑惡勢力線索後失蹤,音訊全無。
數年後,才被證實死訊。
安欣聽到徒弟确切的下落時,也表現得十分平淡。
心如死灰又或麻木無奈,許多觀衆隻能靠猜。
如果說,劇内,安欣是單薄的正派。
那劇外,張譯則成了真正的「反派」。
《狂飙》收官後不久,張譯就被爆删除了劇集相關微博。
不寫人物小作文,也不參加慶功宴。
劇組不和傳言四起,連不相幹的人都被波及。
緊接着,《狂飙》劇組女演員劉若清疑似控訴張譯戲霸。
随意加戲,「一切他說了算」。
另一邊,編劇祝明也發文調停,建議劇組與張譯溝通道歉。
似乎也在意指劇組不和。
而戲霸傳言還未有定論時,張譯之前的不當言論又再次被挖出。
他曾為宣傳劇集做客《非常靜距離》。
采訪中提及,在拍攝電視劇《好家夥》期間,為活躍劇組氛圍成立「妖精會」。
并以玩鬧性質的暴力行為威脅劇組女性入會。
而這種不尊重女性的行為也并非孤例。
張譯自傳性書籍《不靠譜的演員都愛說如果》中。
也提及自己學生時代對女同學開過分玩笑,現已悔悟特此道歉。
這些言論,無疑雪上加霜。
一時間,各類關于張譯的黑料頻出。
工作室随即發布追責聲明,反駁不實傳言。
但誰料,聲明中提及一條「張譯曾在孫俪面前故意抽煙」的謠言,又引起軒然大波。
事實上,張譯孫俪曾為宣傳《辣媽正傳》做客訪談節目。
采訪中談及二人首次見面的場景。
彼時張譯誤将孫俪落枕的姿勢視作耍大牌,于是特意抽煙表示反抗。
節目中氣氛尚可,但聲明之後,孫俪的社交平台随即被攻陷。
這波操作再次引發了路人反感。
樁樁件件接連不斷,持續的鬧劇讓關于張譯的争議甚嚣塵上。
甚至有人聲稱以後拒絕觀看張譯作品。
但截止今日,張譯都沒有發聲。
一邊,黑料滿天飛。
另一邊,張譯雖然沒有回應,但許多與張譯有過合作的人員下場聲援。
《狂飙》選角導演秦戈接受采訪時,盛贊張譯演技。
還對角色設置答疑,稱安欣确為理想主義的純粹設定。
言下之意,張譯對角色的诠釋并無問題。
接着,同劇組演員也下場駁斥不和傳言。
曾與張譯有過合作的導演、演員、記者接連發博,為其鳴不平。
劉若清也轉換說法,稱自己并未有指責張譯戲霸之意,一切都是誤會。
而備受争議的「妖精會」事件,其實早已産生過輿論風波。
彼時張譯為此發博緻歉。
「妖精會」當事人也出面證實張譯并非惡意。
看似鬧劇有了結尾,但似乎又遠遠未結束。
為何昔日備受好評的低調實力派影帝會「翻車」至此。
演技起疑,人品也動搖。
一部爆劇,非但沒有錦上添花,怎麼反而暗藏危機。
其實回顧張譯的經曆,便能得到一些答案。
張譯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是家中幼子,上有一個姐姐。
母親體弱,長姐如母照顧張譯長大。
兒時備受呵護,讓他養成了頑劣調皮的個性。
在家是小霸王,在學校也不消停。
從兒時的成長經曆也能看出。
與姐姐陪伴長大,讓張譯似乎更易與女性親近,成為「婦女之友」。
但也容易模糊界限,加之傳統男性思維影響,留下許多「黑曆史」。
開始改變,是在離開家進入部隊之後。
張譯的初衷是想成為一名播音員。
但種種原因數次落榜,最後與話劇結緣。
進入北京戰友話劇團後,軍旅生活重塑了張譯。
生活上,散漫張揚的個性被修剪。
技能上,鍛煉了寫作與表演。
但想成為真正的演員,注定十分艱難。
張譯跑組數年無功而返,還常常因長相問題陷入自卑。
另一邊,初戀女友因車禍陷入昏迷。
事業與情感無一不給張譯帶來昏暗心境。
但也在這樣的暗處,人會發生一些質變。
2006 年,《士兵突擊》讓張譯嶄露頭角。
本是高興事兒,張譯卻十分糾結。
許多早已不聯系的人為此特意打來祝賀電話,讓他「感覺特别不好」。
低處待過,見過拜高踩低的隐則,讓張譯保留住了敏感。
而這樣不好的感覺,在張譯每次事業高光時都會返場而來。
縱觀其履曆,可謂電影電視兩手抓兩手硬:
電視劇爆款頻出:《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雞毛飛上天》……
電影也佳績頻傳:《親愛的》《追兇者也》《懸崖之上》《一秒鐘》……
但奇怪的是,事業越紅火,張譯的底氣似乎反而越虛。
其實,這種「虛」來自張譯的自我審視。
或許是多次爆火,讓他對成名的代價有了清晰的認知。
可能說到底,是有點怕了。
他知道自己并非完人,架不住審視。
張譯曾在采訪中多次提及,自己曾經抗拒出演電影《親愛的》衆韓德忠一角。
原因是他自認形象正派,并不像「大款」應該有的樣子。
經記者提醒,才驚覺自身似乎持有偏見。
他很快意識到,對于這類角色了解還不夠。
繼而坦言,自己身上有許多難以自查的傲慢。
就像魯迅《一件小事》中所寫的那樣。
身穿皮袍的人坐車,路上撞到了行人。
皮袍人讓車夫快走,車夫卻執意負責将行人送去安全處。
皮袍雖然華麗,但比起車夫,皮袍之下的人格卻小。
這「小」既是傲慢,也是人性灰暗面,它無法根除,隻能不斷檢視。
正因如此,「你就永遠說話不硬氣」。
這種不硬氣讓張譯與「爆火」帶來的光暈效應保持距離。
很多人可能忘了,如今因「不營業」被指摘的張譯。
曾經卻因「作品之外查無此人」備受好評。
他從不參加真人秀,因為自認沒有娛樂大衆的能力。
大衆消費帶來關注度,自然也帶來效益。
但張譯坦言本身實力與人生厚度不夠,經不起太久的消費。
早期的張譯,一度不理解粉絲在戲外對于演員的狂熱。
許多人跋山涉水來見一面,真金白銀買禮物,讓張譯覺得愧疚。
因為「禮物就算收了,也對不上号」,既造成了經濟負擔,也辜負了心意。
再來,一部劇成,演員并非主因。
「演員演戲天經地義,我也是為了生計。作品是導演導的,本子是編劇寫的,東西是好的,換個演員一樣拿獎。」
在他看來,演員隻是在幕前工作而已,本不該得到遠超自身價值的追捧。
這些言論一度被當成榜樣,來提醒新生代演員們。
但張譯卻如今「翻車」,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确實,時代改變,傳統演員與觀衆之間距離遙遠。
現如今互聯網極大程度上縮短了對話途徑。
便捷度助長了無處發洩的熱烈情緒。
也正因如此,飯圈化的思維模式影響甚深。
不難發現,《狂飙》劇集内外都有流量化趨勢。
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根深蒂固。
對于演員個人,愛時愛極,掘地三尺挖曆史。
轉頭又因「黑料」陷入極端厭棄。
對于不同演員的評判,也容不下百花齊放。
就如《狂飙》劇集内外,角色與演員都逃不開被拉踩的命運。
明明是一部正劇,卻吵出了耽改劇的架勢。
而一些「飯圈傳統」也逐漸成為新的評判标準。
就比如角色小作文,本是為了劇集錦上添花。
但不寫的人,卻被冠上了不用心的嫌疑。
實屬本末倒置。
其實,觀衆對于安欣一角的讨論本是出于高期待下的正向反饋。
大家渴求更精彩的角色表現,與更高品質的劇集。
但走樣成漫天黑料攻擊之後,反而對作品起了反效果。
許多人被戲外亂七八糟的事情影響而棄劇。
鬧劇還未結束。
但魚叔覺得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
觀衆真正想看的是什麼。
是演員八卦、劇組傳言、又或粉絲互相攻讦嗎。
必然不是。
還是好作品。
《士兵突擊》中讓張譯嶄露頭角的史班長一角,其實隻有 9 集的戲份。
卻以小博大,靠角色魅力深入人心。
以此起步的張譯,想必深知觀衆所求。
争論總有完結時。
希望那時有人能意識到。
比鬧劇更值得的,是好劇。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