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錄音 @視覺中國
文|劉曠
放眼 AI 行業,各大 AI 玩家長期虧損、" 錢 " 景堪憂。
回看過去一年,部分 AI 獨角獸的虧損問題愈發尖銳——雲從科技 2022 年淨虧損同比擴大至 8.5 億元;寒武紀 2022 年淨虧損 11.6 億元,較上年同期擴大 41.4%;地平線 2022 年半年度虧損 277.3 萬元,同比擴大 42.6% 等等。
近期,格靈深瞳發布公告稱,2022 年實現營業總收入 3.54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20.47%;淨利潤 3299.69 萬元,上年同期虧損 6841.77 萬元,同比扭虧爲盈。可以說,此次扭虧是屬于格靈深瞳的捷報,也是屬于整個 AI 賽道的喜訊。
拓寬 B 端邊界是必要
回看這些年 AI 公司們的軌迹,大家對于擴展 B 端市場、放大 B 端商業價值這件事已經達成了一緻。
在業務開拓上,深入提升标準化能力,推動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落地。去年,商湯大談人工智能 " 營造法式 " 理念,推出覆蓋 AI 雲、車路協同、遊戲以及未來醫院等四大标準化且高效易用的平台型服務;雲從展出智能貨櫃解決方案、智能貨櫃 AI SaaS 平台等多項 AI 标準化産品;曠視發布算法生産平台 AIS,用标準化解決算法生産問題等等。
大家都在構建自己的 AI" 營造法式 ",試圖通過打造标準化、模塊化的平台,高效率、低成本地助力各行各業搭建 AI 應用,以此驅動自身技術商業落地的大規模爆發增長。
至于 AI 獨角獸爲什麽執着于深度 B 端,原因有三:
一爲求異,大部分 AI 企業早早紮堆安防、金融、物流幾大領域,至今産品同質化的問題越來越明顯,競争壓力倍增,此時尋找有一定容量的新應用場景、拉開差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爲求穩,AI 企業以 B、G 端生意爲主,營收大頭基本壓在國企或者政府機構這類大客戶身上,應收回款周期長,收入經常呈季節性波動。譬如雲從科技表示,去年經營虧損擴大是由于訂單項目建設進度不及預期,交付和驗收時間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推遲,以及新訂單業務開展出現不同程度延期導緻的收入和利潤同比下降。
可想而知,要想達到穩健經營、穩定盈利的狀态,AI 巨擘們可能還需要開拓新的領域或者推出新的産品,并實現大規模的落地,以求收入良性增長。
三爲求利,對于 B 端市場的重視與深挖是 AI 企業營收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一直以來,格靈深瞳都采用着 " 多點開花 " 的戰略。一面發揮在金融、零售、城市管理三大成熟 AI 應用市場的優勢,一面涉足體育、軌交、元宇宙等新興賽道,爲業績面持續改善提供支撐的同時,也爲未未來盈利創造了更多元化的想象空間。
不可否認,單看 " 營業收入增長 ",格靈深瞳的這套打法确實可取。就 2022 年上半年,格靈深瞳的主營業務(智慧金融、城市管理、商業零售、軌交運維、體育健康領域的人工智能産品及解決方案)收入迅猛高漲至 1.17 億元,同比增長 62.3%。
雖然相比于 "AI 四小龍 " 而言,格靈深瞳的營收規模并不算大,但某種程度上,它在 B 端相對獨到的布局眼光,以及對商業落地和細分場景的探索思路确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相信 AI 獨角獸們憑借在 B 端多年的項目沉澱與技術優化經驗,後期深化 B 端發展會更加得心應手,對應地在 B 端業務營收上或也會取得豐碩成果。
涉足 C 端市場是關鍵
不過客觀來講,AI 企業光靠 B 端實現盈利可能稍顯吃力。
一方面,當下整個 AI 市場仍處于普及教育期。數據顯示,截止 2021 年,人工智能的行業滲透率僅爲 7%,據華爲中國政企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總裁常成預測,2026 年人工智能的行業滲透率将達到 20%。另一方面,像商湯、雲從這類大企的研發費用常年高居不下,不落實 B 端的大規模化很難攤薄成本。
顯然,仍處在虧損泥潭中的 AI 獨角獸們要靠着 B 端在短時間内拉升利潤水平并不切實際。在增收盈利愈加迫切的當下,不管是出于自身穩健發展的考慮,還是從投資者回報的角度上謀算,開辟 C 端市場已是必然之勢。
還有一個關鍵是,C 端增量空間充足,市場發展潛能巨大。
在市場層面,消費級 AI 産品正在大舉滲透入大衆日常生活,市場前景愈發明朗。去年至今,元宇宙、虛拟數字人、AIGC 等相關産品紛紛亮相,AI 技術正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 " 飛入尋常百姓家 ",每一個細分賽道都是一片藍海。
在産品層面,對于長期耕耘産業級 AI 産品的 "AI 四小龍 "、格靈深瞳等老手來說,啓動消費級 AI 業務的難度并不大。
現實中已經有不少 AI 獨角獸或試探性,或全力向 C 端轉身,比如商湯科技推出 " 元蘿蔔 SenseRobot"AI 下棋機器人、格靈深瞳推出冒險與競技等多種類型的人機交互遊戲,試水 C 端;科大訊飛開啓 " 訊飛超腦 2030 計劃 ",把 C 端視作重點發力方向。
在 AI 企業的預想當中,C 端理所當然是其未來進一步提升話語權的方向。但于 AI 四小龍這類玩家而言," 誰率先進入市場誰就完全有做大做強的機會 " 不一定成立。
畢竟就現在看來,AI 獨角獸的 C 端業務與市場需求适配度并不算高。去年商湯首發的元蘿蔔機器人在天貓、京東總體預定量僅有 200 多,前期銷量低開,市場聲量難以打開,後期被嘲 " 雞肋 "。在這種情況下,這款産品似乎已經注定了進不去主流市場,成不了盈利産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同屬 "AI 四小龍 " 的另外三家還沒有對 C 端表現出明确的轉型意向,商湯此次淺嘗 C 端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給其他玩家打了個樣,提了個醒——哪怕此前在 B 端有豐富的操刀經驗,在 C 端業務的開拓上也要注意權衡好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的關系,适時做好戰略調整,讓自家 AI 技術匹配好市場需求。
抓住 ChatGPT 新拐點?
眼下,ChatGPT 盛行,AI 賽道駛入快車道,似乎有了點燃 AI 玩家盈利夢的架勢。用戶量上 ChatGPT 短時間内已經實現破億;商業化上 ChatGPT 前景也很清晰,收取訂閱費、API(應用程序接口)費用等等,BC 端都有相關收費服務。
按理說,對經常苦受商業化落地煩惱的 AI 企業來說,ChatGPT 無疑是個推快商業進程的良機。但反常的是,備受關注的 AI 四小龍、寒武紀們對 ChatGPT 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麽興奮,甚至雲從科技、格靈深瞳等多家 AI 公司親自出來澄清,自己未與 openAI 有合作,并稱 ChatGPT 的産品和服務未給公司帶來業務收入。
這種 " 急于撇清 " 的态度的确令人疑惑,但回想上一次讓 AI 圈子熱鬧起來的元宇宙似乎也并不難理解。
此前元宇宙大熱,各家 AI 花了不少心血宣傳自己的項目,但能靠着所謂元宇宙産品出圈、增收盈利的玩家少之又少。最重要的是虧損當頭,即便再次迎來相關 AI 概念爆火,獨角獸進局投入的态度難免更加謹慎,打法可能也相對更加保守。
話說回來,此次的 ChatGPT 會重蹈元宇宙的覆轍?答案并不肯定。
當下,騰訊、京東、百度、科大訊飛等大企已經有明确布局,其中京東推出産業版 "ChatJD"、科大訊飛表示 Al 學習機、訊飛聽見等将成爲公司類 ChatGPT 技術率先落地的産品,将于今年 5 月發布 ......
不管是 B 端還是 C 端,ChatGPT 的應用已有具體實例,其商業價值正在兌現。相比于元宇宙而言,ChatGPT 已有實際落地産品以及更多的商業化路徑,而不是浮于紙上的概念。
不過,ChatGPT 前景雖然看似不錯,但 AI 獨角獸會不會入局、想不想入局還得另說。畢竟 AI 行業商業化落地難是 AI 玩家統一的共識,因此對 ChatGPT 的落地産生同樣的顧慮也不是沒有可能。
AI 賽道雖火,還需等一等
事實上,盡管持續的盈利問題是懸在絕大部分 AI 企業頭上的烏雲,但資本市場對 AI 賽道的興趣仍舊濃厚。據中商情報網整理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将達約 5298 億元,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資本持續看高,也意味着其對待 AI 行業的标準越來越高。至少着眼當下,盈利時代已經緩緩走來,如何盡早實現扭虧爲盈将成爲擺在各大 AI 公司面前新的命題。接下來,AI 企業所要展現的實力要更加抗打,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商業化落地方案和數據。
由于 ChatGPT、元宇宙、自動駕駛等風口不斷吹起,未來,AI 企業之間的競争也不再是單純的炫技,而是基于算力、數據、算法的綜合實力的對決。
對于 AI 四小龍、寒武紀等還未迎來盈利曙光的 AI 巨擘能否借助風口實現破局,仍然猶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們的前路充滿了不易。
其一,C 端市場群狼環伺,競争格局愈演愈烈。不止 AI 企業看上了 C 端市場,互聯網圈同樣垂涎消費級 AI 市場。對于剛轉向消費級市場的商湯、格靈深瞳們來說,要超越早已在 C 端布局的百度、科大訊飛等玩家,還要補上許多功課。
其二,場景碎片化限制着營收的高速增速。一般來說,每個應用場景都有不同的一套算法,場景碎片化意味着 AI 企業們需要花費更多成本實現算法的規模化生産。而目前來看,短時間内,場景的碎片化仍舊是拉升 AI 企業成本支出的重要因素。
誠然,AI 賽道是一條自帶光芒的花路,前景可期。但不能忽視,AI 行業未來考驗難關重重,對于 AI 企業來說,要在這條賽道上走得更穩、走出創新模式,同時避免同質化競争,保持妥當的商業邏輯還需持續努力。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