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的王牌國民綜藝《向往的生活 7》還是落下了帷幕。
這個陪伴了無數人成長的治愈系節目,從三人一屋的慢生活變成了一群明星去搞宣發、捧新人,讨好資本的僞節目,最終以高開低走收場。
其實這不僅是個例,國内大多數的綜藝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一季接一季,卻失去了綜藝本身的目的和意義。
一大波流量明星蜂擁而至,不斷炒話題,搞熱度,博一時的收視,賺一時的大錢。
而一旦收視開始下降,節目組不會想着如何去拯救,而是該抛了。
最近,另外一檔國民綜藝也開播了。
七季過後,還能堅持多久呢——
《中餐廳 7》
隻能說時光飛逝,不知不覺這個綜藝居然已經做到了第七季。
作爲老牌綜藝的代表大 IP,這檔節目通過明星嘉賓經營餐廳,向顧客、觀衆去傳遞美食理念,以至于一直都有着較高的人氣和熱度。
而時隔三年再度回歸海外經營模式,除了黃曉明、林大廚、尹正這三位老面孔外。
還有趙又廷、嶽雲鵬、沈夢辰、程潇、許光漢等新成員的加入,又是國綜裏熟悉的大玩人海戰術的味道。
當然,節目組爲了拉高綜藝效果,還推出了全新的賽制:
同一家店設置了兩個不同的檔口,兩位店長需要争取隊員和廚房。
這是什麽玩法呢?
黃曉明和趙又廷作爲店長需要各帶一隊,并且是通過闡述自己優勢的方式來争取心儀隊員。
但你不會以爲這個環節真的是純純爲了讓兩位男主角展示優勢吧?
呵呵,娛樂圈的人情世故算是被芒果拿捏明白了。
自我介紹環節,老店長黃曉明一上來就套近乎,表示除了許光漢之外在場的都是好朋友。
緊接着又是一招懷柔政策,表達了自己的管理經營理念——
快樂開店。
就是要開心,隊員再怎麽辛苦最重要的一定得先開心。
另一邊新店長趙又廷也不甘示弱,既表示自己有多年的餐廳服務經驗,熟悉餐廳的系統運作,又表示自己曾經留過學,英語也不在話下。
一個是展示自己的人緣和員工關懷,一個是展示自己的技能和工作經驗。
直接把火藥味拉滿!
一番競選後呢,最終兩隊的分組爲:
黃曉明、許光漢、程潇、尹正;
趙又廷、沈夢辰、林允、嶽雲鵬、林大廚。
這個分組,看起來總覺得哪裏不對勁對嗎?
沒錯,就是這個分組部分,爲觀衆送上了這個節目的第一個大槽點。
節目組宣傳的時候強調的是 " 弘揚中華美食 ",可爲了制造沖突和效果,非要分成兩個隊競争,隻有赢的隊才能有旅行遊玩的機會。
但關鍵是這個分隊并不公平,趙又廷組有林大廚和會做飯的小嶽嶽這兩個廚師,黃曉明組不僅沒有廚師,還少了一個人。
黃曉明陷入無廚師、少隊員的競争劣勢中,壓力山大,焦慮兩個字恨不得寫在臉上。
所以當大家都還在七嘴八舌鬧哄哄時,他已經低着頭開始仔細思考接下來怎麽安排工作。
參考當地餐廳價格,黃曉明組在定完菜價後直接發到了大群裏。
而另一邊,趙又廷組卻提出了要 AA 分組,自負盈虧。甚至想要故意比照對方的價格調低菜價打價格戰。
最搞笑的是,趙這一組原本覺得降價可以薄利多銷。
但實際情況是桌數固定可能連台都翻不了,于是又匆匆忙忙商量着調高菜價。
一個好好的餐廳經營節目,不把心思花在怎麽向外國友人傳遞中國美食文化上,把所有心眼子都用來了對付自己人呢?無語嗎?
還有更無語的,第二期用了極長的放送量介紹了兩組菜品分配的情況。
但結果是什麽呢?土豆炖牛肉給了黃隊,沒人愛吃;宮保雞丁給了黃隊,但黃曉明沒信心放棄了,糖醋排骨最終也給了黃隊,黃曉明做壞了。
不懂就問,黃曉明發已經在中餐廳做了四季的店長了,廚藝怎麽能依然毫無長進呢?
明明第一季的時候還會做油焖大蝦,砂鍋魚頭這一季怎麽把硬菜都要拿在手上,又不能煮好,也不體諒員工呢?
小妹看了下後面的預告,節目組依然喜歡剪嘉賓之間的沖突争吵并以此爲看點,看上去又煩又聒噪,完全沒有了節目該有的吸引力。
慢綜藝加入 PK 賽制本身就背離了節目的初心,一檔老牌綜藝想要求新求變沒有問題,但努力用錯了方向,結果隻會難掩辛酸。
《中餐廳》從第一季到第六季,評分是穩步下滑,最後索性穩定在 4-5 分這個不及格區間。
爲啥?一句話說:就是不好看了。
至于爲什麽不好看,盤一盤背後的原因,其實你會發現糊成現在這樣真的有迹可循。
回顧節目初始,其實這個形式本身也是抄襲韓國的綜藝《尹食堂》而來。
但芒果在 " 取長補短 " 這個點上做的相對比較好,知道用 " 弘揚中華美食文化 " 的上價值形式提高節目的逼格。
且第一季的趙薇和張亮等人,雖然不是專業的廚師,但菜品确實色香味俱全。
所以在慢綜藝全盛時代,這樣一檔集合明星做菜 + 模拟經營 + 國外風土人情等特色的綜藝,自然收割了不少話題度和流量,算是很成功的。
但很快,這樣的優勢就漸漸消失了。
首先,是明星做菜這個事情。
第一季裏每個嘉賓都要親自上陣做菜、拉客,真正體驗開餐廳的艱辛。
但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大批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藝人紮堆不說,沒有任何提前的準備靠現學現賣不說,有的更是離譜到連拍黃瓜都要上網搜教程。
還記得第五季嗎?停靠三個站點,隻做晚飯。沒錯,整季節目六位嘉賓加在一起隻做了九頓飯。
直接将弘揚中國美食的節目做成了矯情明星做飯秀,嚴重偏離了初心。
第二個點,模拟經營的核心講究的就是一個靠勞動付出後收獲的快樂。
但從第二季開始,嘉賓們好像也找到了密碼——刷臉。
隻要大家認識我,哪怕餐廳菜品的價格完全不合理,但依然會有人來捧臭腳。
所以,爲營業額發愁的日子一去不複返,藝人精打細算的看點也蕩然無存,觀衆看到的隻是就算菜品出錯、服務不周到也能屢屢營業額創新高的真空快樂。
而節目從國外搬回國内更是不必說,不僅真實性降低,難度也大幅下降。
給中國人宣傳中國菜,到當地推廣當地菜,也不知道節目組是怎麽想的。
這檔節目,隻能說抛開卡通化音畫、斷片式剪輯、多餘的字幕、尴尬的煽情外,真的沒有什麽新的内容值得觀衆停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