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跨年夜,曾轶可又翻車了!
事件起因,想必還有些人不了解,那就先簡要回顧一下。
2022 年 12 月 31 日,曾轶可團隊在深圳舉辦了 livehouse 跨年演唱會。
下面是宣傳海報。
價格 680 元,大緻是普通巡演的兩倍。
貴,是不是應該有貴的道理,畢竟一分錢一分貨。
圈一下海報上的重點信息——
開始時間:2022 年 12 月 31 日晚 9 點。
時長:3+ 小時。
加歌:4+ 首。
禮包:全新定制。
狂歡:現場新環節解鎖。
很明顯,這場表演就是沖着跨年 + 驚喜來打造的。
可在現場,發生了什麼事呢?
有些觀衆實在難以忍耐,大聲叫喊 " 退錢!退錢!"
觀衆的情緒為何會積壓到這種程度?
根據到場觀衆在社交平台的反饋,曾轶可的跨年演唱會并沒有如約在晚上 9 點開始,而是晚了 30-40 分鐘。
于是,有人指責曾轶可遲到。
接下來,演唱會繼續,又是狀況頻出。
作為正餐的唱歌表演環節隻有一個小時。
而且,現場效果很差。
燈光氛圍不好,曾轶可的聲音又很小,後排的觀衆根本聽不清楚。
其他時間呢?
主持人串場,花了一小時。
等到了十一點左右,曾轶可就開始打碟,就這樣打了一個小時。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幾乎沒怎麼跟觀衆互動。
哪怕是最關鍵的倒數時候,她也沒興趣參與。
觀衆這才忍無可忍,終于爆發。
打碟打了一個多小時
退錢!
這次現場反響很差,在輿論場出現了很多負面聲音。
昨天,曾轶可工作室發布了 " 事實聲明 "。
一共 10 點回應,從其行文中,絲毫看不出歉意。
這次事件,關鍵點是——
曾轶可有沒有遲到?
打碟一小時,合不合适?
以及最重要的,曾轶可及其團隊的态度如何?
關于遲到,工作室聲明給出的說法是:她從下午 3 點就在現場,直到淩晨 3 點才離開。
并且,曾轶可到場晚,是因為場地網絡不暢,檢票耽誤了時間。
OK,即便事出有因。
但從到場觀衆(有人甚至大老遠趕來)的角度來說,演唱會的的确确沒從 9 點開始,曾轶可也沒有到場。
她是不是遲到了?
那麼,出現這種情況,是不是應該有人出來道歉?
以及,延遲了的半個小時,是不是應該補足時長?
這些都沒有回應。
再看事件的根本矛盾所在:打碟。
按照海報描述,這應該屬于 " 現場新環節解鎖 "。
觀衆為什麼看怒了?
遠遠低于預期。
一個根本無需多想的事兒,觀衆買高價票參加 livehouse 跨年演唱會的本意,肯定是來聽曾轶可唱歌的。
聲明的回應是:" 現場 dj 打碟是演出的一部分 …… 但并非演出欺騙。"
聽這意思,曾轶可及其團隊又沒錯。
派爺還看到了這樣的說法:" 喊退票的人,屬于拆盲盒沒拆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惱羞成怒了。"
嗬!
這理由真是開了眼了。
針對這種營銷方式,派爺舉個電影行業的例子你就懂了。
2018 年,《愛情公寓》大電影準備上映,其宣傳 slogan 是" 原班人馬,十年重聚。"
直到上映之前,電影的相關物料都少之又少。
對劇版《愛情公寓》有着寶貴記憶的觀衆,懷着看一場情景喜劇的歡樂心态走進電影院,作品奉上的卻是盜墓的故事。
網友 @皮皮鴉啊 無比憤怒,為影片 P 了個 " 正版海報 "。
花錢買票找罪受,觀衆打個差評,沒問題吧?
同理,買了高價票想聽唱歌表演,卻經曆了一場 " 注了水的演唱會 ",被迫跟着蹦跶了一個小時,觀衆在社交平台訴說憋屈感受,沒問題吧?
在輿論上,還有人力挺曾轶可,原因是大緻是——
曾轶可工作了 10 小時好辛苦啊。
演出結束後,她留下來在票根上簽字到淩晨 3 點,還願意跟粉絲交流,已經很接地氣了。
多麼可笑。
遠道而來的、提前等待的觀衆,辛不辛苦?
還有,她真的有在溝通嗎?
直接上例子吧。
有人說聽從安排去買水,回來後位置沒了。
曾轶可的回應是似笑非笑。
有人說體驗不好,時長不夠,跟着打碟蹦迪也蹦不起來。
曾轶可的回應是:" 蹦不起來那就不蹦呗。"
針對海報上挂羊頭賣狗肉的宣傳。
觀衆也有遺憾:" 那 4 首新歌也沒有嗎?"
也有妥協:" 如果你打碟一個半小時,不過能唱兩個半小時,我們還是會很開心對吧。"
接着,觀衆繼續懇求:" 你現在願意多唱幾首歌給我們聽不?"
曾轶可立即回答:" 不願意。"
對此,工作室也有回應——
往好處想。
曾轶可或許是不想勞累其他工作人員再度就位,或者是不想呈現有瑕疵的音樂。
即便如此,她是不是應該耐心向周圍的觀衆說明原因以尋找諒解,這是起碼的尊重吧。
而不是給出果決的、冷冰冰的拒絕。
當然了,派爺并不想針對曾轶可個人。
這次事件所折射出的,是娛樂圈藝人舞台 / 作品注水、不尊重觀衆的整體現象。
比如,趙雷曾因少唱被處罰;梁詠琪因演出前未标明演出最低時長、最低曲目數量被處罰。
再比如華語歌壇神話周傑倫。
很早以前,他就因為在演唱會帶關系戶順便少唱歌,被粉絲質疑、嫌棄。
而在 2022 年新加坡巡回演唱會,他又因高音唱不上去、找幫唱嘉賓、穿插魔術表演而被廣泛吐槽。
很明顯的一個事實。
能花錢去演唱會的觀衆,對歌手往往傾注了非比尋常的感情與期待。
這些歌手們傷害的,也基本都是深愛着他們的粉絲。
而藝人最容易忽視的一點是。
觀衆是粉絲,同時也是消費者。
所以舞台必須要對得起票價,這也是藝人應該守住的最基本的藝德。
有句古話同樣适用于粉圈經濟——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最後,說個正面的例子吧。
郭采潔因為想摘掉爛片女王的帽子,轉而重拾她出道的身份:歌手。
不過,她搞的是小衆實驗音樂。
她推出了自己的電子樂專輯《Vol.13 - 1986 數羊》。
這也是她聯合其他音樂人打造的 Nomad City Records(遊牧城市唱片)電子音樂廠牌的第一張專輯。
同時,郭采潔也搞 livehouse。
不一樣的是,她特别認真。
比如在做 " 遊牧别的城市 " Nomad City Project 巡演時,她會對現場提出自己的要求,然後反複調試,以争取做到最好的效果。
演出時,她盡己所能給觀衆帶來沉浸的、迷幻的體驗。
并且,她還非常注重互動。
玩音樂到興奮的時候,她又會走下舞台,記錄現場,讓觀衆的聲音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在派爺看來。
這才是真正的 livehouse。
這樣的場景才蘊含着積極的、健康的關系。
藝人傾心準備、賣力演出;觀衆沉醉其中、獲得歡愉。
而更重要的是。
在這樣的時刻,藝人與觀衆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
同時,他們也是相互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