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遊今年十分火爆。據朝日新聞報道,八月有超過七十萬中國旅客去日本旅遊。東亞文化的親近感讓很多人對這個國家産生好奇,除了旅遊,赴日留學或直接移居日本在近幾年也成爲一些人的選擇。
去日本旅遊和在日本生活有什麽區别?IPN 創始人李如一移居日本七年,他将從移民的角度來分享住在東京的一些體驗。
講述 | 李如一
來源 | 看理想音頻節目《移民會讓生活更好嗎?》
1.
日本并沒有想象中嚴謹
日本是一個經常被談論的國家,在中文和英文世界都是如此。但是和其他國家相比,關于日本的每一種觀點、論斷和看法,都可以找到反例。
《孤獨的美食家》第九季
這裏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左行右行的問題,還有一個是坐公車的時候從前門還是後門上的問題。
經常來日本旅遊的朋友會知道,關東、關西在左行右行這件事上是相反的。比如乘坐扶手電梯時,在東京我們會站在電梯的左側,而在京都、大阪,我們會站在右側。
但如果是長期住在東京的人,又會知道并不總是這樣。東京有約 30% 的地鐵站的出入口,是靠右行走的。
至于日本的巴士規則,有些巴士是從前門上車,有些從後門上車;有些巴士支付車票的時候是在上車的時候付,有些是下車的時候付;有些巴士支持使用 IC 卡、交通卡,有些隻能用現金支付。坦白講,這套系統相當多變和混亂。
在外國人的眼中,日本是一個無比嚴謹和規整、大家都很守規矩的國家,而這種規整一般都被當作優點。但正如上面兩個例子,日本社會裏也有很多混亂、失序、不合常理的地方,這是它作爲一個民主國家的特點。
2.
觀光是對日常的懸置
日本毫無疑問是一個以美食著稱的地方,但是談到日本美食,大家常想到的是懷石料理,或者和牛、壽司等等貴價的、絢爛的日本料理。對于移民而言,這些不是關注重點。因爲當你移居之後,更多想的是日常吃些什麽。
這令我想起了之前的一次出遊。有一次我途徑了一個叫鹽尻的城市,剛好那時是午餐時間,所以随便找了一家并不起眼的餐廳,結果意外地非常好吃。
後來回想這件事情,這家餐廳單論出品肯定不差,但是到不了推薦别人吃的程度。所以當時得到的美好體驗,是因爲對它期待不高,隻是剛好在旅途中需要歇歇腳。這讓我覺得:原來在這種縫隙時間,因爲沒事幹而随便吃吃的餐廳,是可以吃到美食的。這其中有很大的感情加分。
《孤獨的美食家》第十季
這又讓我想起了在東京的一些餐廳。這些餐廳往往是老字号,但是當你慕名而去,從出品的角度來評價會有點失望。還是那句話,它不難吃,但不足以推薦給遊客。
這些老字号餐廳,它背後的故事是其魅力的重要部分。比如一家拉面店,在二戰之後,百廢待興時就已經存在了,它伴随了住在附近社區的幾代人。這樣的餐廳哪怕出品并沒有特别出色,隻要不過不失,都可以構成本地人持續光顧它的理由。
以拉面店這個品類爲例子,我不算是那種經常到處探究新店的食客,但我也吃過兩家新派的、個人開的小拉面店。那兩家拉面,在口味的新鮮度以及好吃程度上,都勝過剛才說到的老字号拉面店。
或許很多東京的老字号或者日本的老字号餐廳,并沒有它的名氣所暗示的那麽好吃,但是反過來講,我們也可以說日本的飲食不太存在 " 新不如舊 " 的現象,而這是一件好事。
另一個随之産生的想法就是,在日本,并不是隻有高價餐廳,才是所謂的 " 吃故事 "。很多平價餐廳,即便出品不算驚豔,背後也可能有自己平凡的故事,成爲了本地食客光顧的理由。
這樣的餐廳對于觀光客,或許并沒有什麽吸引力。但是作爲一個移民,如果你生活的社區裏有這樣的餐廳,是很增加幸福指數的一件事。
因爲移民和觀光的最大區别就是,移民後你要日複一日地去重複一些無聊的事情,走同樣的路,吃同樣的飯。而對觀光者來說,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觀光是一種對日常的懸置,有點像做夢。
觀光作爲對日常的懸置,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故事和叙事。而平日的生活之所以無聊,也是因爲沒有故事,你在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
因此如果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或者一個社區裏的普通餐廳,它的吸引力主要不在于味道,不在于出品,而在于它背後的故事時,這種懸置就可以更經常地發生。有點像你每天都生活在日劇裏。
《孤獨的美食家》第十季
很多在日本住了一段時間的中國人都會提到日本的無聊。以東京來說,很多時候是以車站爲中心來組織生活的。所以我們能在車站周圍看到各種商鋪,比如藥妝店、餐廳、百貨商場,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全都存在。
但是呆久了你也會發現,好像無論去哪個車站,周邊的那些商鋪都是同一批,餐廳也是同一批,因此很多人會感到無聊。這裏包含了一個問題:外國人怎麽看待日本?
日本和世界上的任何國家相比,都更像是一個在外國人眼中光怪陸離的地方。外國人對于日本的凝視,至少從 19 世紀末就開始了。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源源不斷地向人提供這種光怪陸離性,不斷地滿足獵奇和凝視。
所以如果覺得每個商圈都非常同質化,覺得這種生活很無聊,可以試着反過來想一下,你本身期待的是什麽?你是否在精神層面還沒做好成爲一個移居者的準備?你在精神層面仍然偏向觀光者,期待你所生活的社區,可以持續提供光怪陸離。
3.
身份認同:
中國和日本同文同種?
接下來談談身份認同的問題。每次談到身份認同,我會想到在電影《安妮 · 霍爾》裏,伍迪 · 艾倫飾演的角色對女孩說了一句話,叫 "I love being reduced to a culture stereotype",就是我樂于被矮化成一種文化标本。
這種自我貶損式的幽默在日本是很有發揮的餘地的。你可以把它當作外國人在日本生活的某種策略。
接下來談幾個具體的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身爲中國人來到日本之後,同文同種的迷思。中國和日本并非同文,更非同種。
先說幾個例子,常見的狀況之一是,比如我們在書店看到一本書,它的封面上完全沒有漢字和假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本英文書,但是翻開一看,才發現是純日文書。這種例子并不少見。
常見狀況之二是,比如你去鄉下旅遊,路過一個很偏僻的地方,你看到遠處一片農田裏大大的一個廣告招牌,上面隻有英文字,沒有漢字,沒有假名。
再說一個例子,所有日本人提到麥當勞的時候都會說 "マック"(Makku)或者說 "マクドナルド"(Makudonarudo)全稱,簡稱 "マック"(Makku),但是今天麥當勞的實體店招牌都隻有英文的 "McDonald's",沒有片假名。
以上幾種情況在中國都不太會出現。相信學了一段時間日文的人會意識到,對于日文來說,無論是漢字還是英文字母,都是外來文字。
如果站在中國本位去思考,會覺得如果不是中國發明了漢字,日本人就沒有字可用。日本的漢字确實來源于中國,日本的假名也是把漢字拆解之後得到的結果。但是我們也知道從 20 世紀開始,有越來越多中國以外的外國文字進入了日文。
兩國雖然都是漢字使用國,但是對于語言的感覺、對于漢字的感覺,有相當大的區别。
《寫不出來 ~ 編劇吉丸圭佑的沒有條理的生活~》
除此之外,日本和中國對于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的态度也很不一樣。在日本,我經常覺得日本人不相信文字。什麽意思?就是同一個詞、同一個讀音、同一個發音可以有多種寫法。
比如 " 兒童 " 的讀音是 "Kodomo","Kodomo" 就有三四種寫法(子ども、こども、子供……)。我曾見到報紙分析這些寫法,在什麽場景下應該用哪種,什麽場景下第一個字應該寫成 " 子 ",後面兩個字用平假名,什麽情況下應該三個都用平假名。在日文裏人們經常會琢磨這種事。
但這裏想表達的是,有時候書寫者可以根據具體的使用場景去自由地選擇别字。在日文使用語境裏,對别字的容忍度是很高的,隻要最終字的讀音是原來的讀音,就沒有問題。
除此之外,日文還有一個特點,啰嗦。這也是很多初學日文的人有點不堪忍受的。
啰嗦不僅指敬語的繁複,還有服務人員的禮儀,比如出租車司機會向乘客說四五次感謝。這種啰嗦同樣也是前現代口語文化殘存的一種體現。因爲當你要把一句話的音發出來的時候,是要做功的。
如果是以實用主義的态度,說話隻要把意思傳達到位就好,很多話隻說一次就可以,甚至用視覺符号代替語言傳達感謝的意思也可以。
反複地講一句話,講四五遍,也就意味着你要多做四五倍的功。這在更相信聲音的日本文化裏是有意義的。
很多人知道日本對于傳統文化保存得很好,有很多傳承,這種傳承其實是前現代社會在日本依然留存的一個副産品。如果你享受日本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你也應該接受這種 " 啰嗦 "。
通過具體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日本同文同種的說法并不完全成立。
4.
在日本尋找中國
近年移居日本的中國人不斷增加。很多人帶着一種理想來到了日本,凝縮爲一句話,就是在日本尋找中國。
這當然是個人自由,你可以在任何一個國家尋找中國。更多人選擇 " 在日本尋找中國 ",可能是因爲有些事在日本做更自由和方便,至少比在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做更适合。但我個人并不主張 " 在日本尋找中國 " 的生活态度。
在任何海外國家,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中國人的社群,都是可能的。這種海外華人的生活形态,在幾乎整個 20 世紀的海外中國移民裏都是常态,甚至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它是唯一的可能。而這種生活形态如今被不少人輕視。
我認爲它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機會。以東京而言,現在已經有了北京人開的 livehouse,有中國人開的唱片店,連單向街書店也開到了東京。此外,東京已經有了一個中文脫口秀的小社群,有定期的演出。海外華人圈子正在變得豐富和多樣化。
《無法成爲野獸的我們》
我認爲活躍于中國人的社群和融入日本社會,這兩件事情可以共存。和英語國家或者歐洲國家不一樣的地方是,日本和中國在文化上的親緣關系,容易讓人忘記日本就是日本,中國就是中國。與其在日本尋找中國,不如作爲中國人在日本好好地生活,某一種面貌自然就會呈現出來。
有人可能要問,某一種面貌是什麽面貌呢,能不能具體一點?很遺憾,不能。我顯然沒有資格告訴你,你應該呈現什麽面貌。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道理,像翻譯家傅雷說的,先做人,然後再做藝術家。
所以什麽是好好生活?最基本的可能是對這個國家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禮俗,有基本的理解和尊重。然後是對本土文化培養真正的興趣。
我甚至認爲,移居者有必要強迫自己了解這邊的很多事情,畢竟你在原本的地方生活了很久,很多習以爲常的事可能會與新的文化、觀念或者習俗有沖突。這是每位移居者需要努力的一件事。
《重啓人生》
網絡上有很多關于融入日本社會的讨論,都提到日本社會的排外性。很遺憾地說,這些東西或許改變不了,這并不是一個移居者能控制的。
但不管日本人怎麽看,嘗試去了解日本文化,學習日本社會的規則,依舊是一件可做的事。這未必是爲了被主流日本社會接受,而是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日本好好生活,就是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并且強迫自己對原本可能興趣寥寥的日本文化進行了解,然後在這個可能别扭的過程中,讓自己發生變化。慢慢地,你就會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