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雨辰
圖片來源:圖蟲
如今,出海早已成爲電商、遊戲、美妝、餐飲等國貨消費品牌的開拓重點。伴随品牌出海的,不僅僅是産品與服務,還有企業背後整個供應鏈。
當前,全球化采購面臨着地緣政治、行業地位緊張、不确定性的國際環境、體系流程及系統不完備、供應商庫建立風險和可持續性等重重挑戰。
如何應對複雜的全球供應鏈挑戰,構建一個穩定、敏捷、柔性的全球供應鏈采購體系,實現企業長虹,成爲 " 出海 " 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
出海的機會與挑戰
供應鏈出海是指企業将其供應鏈業務擴展至海外市場的過程。通常情況下,企業會選擇在海外設立生産基地、采購原材料、開展銷售和分銷等活動,以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及其背後供應鏈開始探索海外市場。
德勤和第一财經研究院聯合撰寫的《中國企業全球化新紀元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中國企業 " 出海 " 從早期尋求市場、技術和資源,到近年來更加注重供應鏈整合和品牌建設。優秀中國企業已經從 " 出海 " 走向了 " 大航海 "。
" 作爲一個中國企業,哪一個不想去海外打下一片天地?" 叉車龍頭安徽合力(600761.SH)董事會秘書張孟青告訴時代财經,海外市場巨大,出海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合力叉車出海的銷量已經占總銷量的 1/3,出海銷售收入在總銷售收入中的占比超 30%。
據中國貿促會發布的 2022 年度《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現狀及意向調查報告》,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平穩發展,超七成受訪企業維持或擴大現有對外投資規模;超八成企業對未來對外投資發展前景持較爲樂觀态度;約九成企業看好 RCEP 國家投資機遇。
從區域的角度,71.8% 的企業對外投資優先選擇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其次是歐洲和北美。" 包括東盟、南亞、非洲等地區都是較好的增量市場,有廉價勞動力,也有強烈的經濟發展訴求。" 物流與供應鏈專家楊達卿告訴時代财經。
上述《白皮書》指出,雖然不同企業開展海外化經營會采取差異化的進入模式和運營模式,但也面臨着共同的挑戰。
出海有很多機會,也面臨很多難題。SAP 全球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在日前舉辦的 "2023 SAP 出海高峰論壇 " 上指出,企業出海總體面臨 " 風險多、管理難、差異大、韌性差 " 的四大痛點。
而 " 本地化運營 " 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抵禦相關風險。受訪專家及企業紛紛表示,本地化運營是企業在海外市場建設中應當堅持的策略。
出海後如何破局?
"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是非常大的角色轉換,在這個過程中,能否适應海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則十分關鍵。" 張孟青表示,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海外市場可能會存在一些難以預測的風險和障礙,這也可能會對産業供應鏈的運營和擴張造成影響。
楊達卿也指出了海外市場營商環境的重要性。" 部分企業的供應鏈出海有時是全屋式搬家,搬家就要找牢固的地基。一些海外市場不同于中國市場政策環境,由于政黨輪替,或者缺乏信用、法規,及美歐西方勢力操弄輿論,使得經營風險較大。"
如此形勢下,本地化運營及數字化管理被認爲是破局的關鍵。
" 最好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OPPO 高級副總裁、首席産品官劉作虎表示,OPPO 之所以能夠在海外做得不錯,是由于其回歸用戶,融入當地,堅持本地化運營,做出真正符合當地用戶的好産品。" 比如在東南亞,怎麽給當地用戶提供他們認爲最好的産品和最好的服務,才是最重要的。"
時代财經獲悉,OPPO 的本地化運營主要分爲人員本地化、産品及服務本地化、營銷本地化、生産本地化和文化本地化 5 個層面。其中,在人員方面,由 OPPO 海外代理商組建一線團隊,本地員工占比達 95% 以上。
另據 Canalys 數據,2023 年上半年,OPPO 穩列 2023 年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品牌,市場占有率保持 10%。
OPPO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明永也稱:" 飯要一口一口吃,每進入一個市場,都要紮實深耕。堅持本地化運營,做出真正符合用戶需求的好産品。"
與此同時,先進的數字化管理技術和理念也爲出海後的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新的機遇。
時代财經了解到,一些企業采用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系統,實時監控預警,提高效率和準确性,應對突發情況。也有一些企業建立海外倉,優化物流渠道,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滿足客戶需求,提高競争力,融入當地市場和文化。
張孟青告訴時代财經,安徽合力在海外項目的建設中,經曆了從派駐專員到派駐銷售團隊再到成立當地公司、設立海外業務中心的過程。" 目前,海外業務中心主要提升了包括物流倉儲技術、運營管理系統、銷售服務等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運輸、人員入境難等問題,也可以更好地保障出海資産的安全,減少運營風險。"
" 互聯網等數字化技術在采購、物流、營銷、金融支付等方面的應用是 " 中國制造 " 出海的一個比較優勢,并且利于海外企業、員工融入供應鏈體系中,形成互利共生的新型供應鏈生态。" 楊達卿表示。
而在生産資料領域,寶武集團旗下歐冶雲商構建數字化鋼鐵供應鏈市場,讓流通效率更高,成本更優化。在生活資料領域,阿裏速賣通也讓很多物美價廉的 " 中國制造 " 快速進入海外家庭。
出海切忌盲目
毫無疑問,供應鏈出海,見證着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宏大畫卷。然而,并非所有行業都适合這股潮流。
" 當前,主料和終端制造業會被下遊要求搬遷到東南亞,但輔料目前還不是供應鏈關系轉移的主要目标,輔料工廠暫時沒有整體搬遷的需求。" 廣東冠業拉鏈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志豪告訴時代财經,供應鏈轉移主要集中于電子行業和一些消費品的終端制造業。
但近年來,汽車制造、手機制造等供應鏈較複雜的工業也在轉移。楊達卿認爲,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歐對華供應鏈的政治化脫鈎,迫使部分制造企業轉移産能。
楊達卿表示,紡織、鞋服等供應鏈相對簡單的制造業出海,通過兩到三年的培育期基本就可以快速重建一套供應鏈體系。但對于汽車、手機等供應鏈較複雜、價值鏈較長的産業來說,不隻是要搬過去一個工廠,而是需要一個集成的供應鏈生态。
" 比如,智能手機需要各類零配件的制造業集群,而培育本土化供應鏈的時間少則五年,長則十年,甚至更久。如果海外當地不具備供應鏈集成生态,在海外生産就不如在中國生産。另外,中國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手機消費市場,生産和銷售都在中國本土,就不能隻看部分國家的人力成本低廉優勢。" 楊達卿補充道。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的觀點認爲,供應鏈出海切忌盲目。" 供應鏈出海策略的實施,無疑擴展了企業的市場空間,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盲目行動,必須堅持以我爲主的原則,确保一些核心環節能夠被我們自己所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