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探索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途徑,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
2017 年 7 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通知進一步提出,要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實施常态化教學與評價。
不過,通知并未明确擴大人工智能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而是鼓勵将人工智能教育納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納入課後服務項目和研學實踐;通知亦未明确将人工智能設爲單獨的科目,而是要求進一步完善信息科技、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通知更未涉及人工智能是否納入中高考範疇,隻是提出探索将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
事實上,上述讨論已進入政策制定者視線,通知出台前亦曾專門組織專家論證。但有專家指出,将人工智能教育制定單獨科目、擴大國家課程、納入中高考範圍目前既沒條件也無必要,甚至很多發達國家亦未開展上述實踐。不過,國内有的地方在提升中小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方面作出了進一步探索。
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知指出,進一步完善相關課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小學低年級段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小學高年級段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高中階段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
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已成爲國際共識。比如,韓國計劃從 2025 年起增加中小學信息課程的學時至目前的兩倍,增設 " 人工智能基礎 " 和 " 人工智能數學 " 作爲高中選修課程。
日本自 2020 年開始實施日本小學編程教育必修化,但并未将編程設置爲一個獨立的科目,而是在現有的課程中加入編程元素。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調研報告,我國是全球少數開設政府認可的從小學到高中階段人工智能課程的國家和地區之一。
在課程方面,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課程标準中設置了 " 人工智能與智慧社會 " 模塊,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标準中也設置了 " 人工智能初步 " 選擇性必修模塊。
有的學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走在了前列。比如,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積累形成了 60 多門分層次、跨學科的信息學科課程群,其中包括 " 人工智能中的數學建模 "" 計算成像與未來媒體 " 等 20 多門人工智能課程。
今年 5 月,深圳市教育局局長鄭秀玉介紹,全市小學初中全面普及了人工智能課程。
今年 10 月發布的《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市将研制《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
人工智能教育目前主要依托編程教育開展,與其他課程相比,編程的難度可能更大,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
猿編程創始人李翊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編程的本質是用代碼去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所以隻要把解決問題這件事情做得紮實了,巧妙地設計課程,學生就會感興趣。"
對此,通知提出,要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特點,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力推進基于任務式、項目式、問題式學習的教學。
信息科技進入中高考
提升人工智能素養是培養未來競争力的關鍵,但對于學生來說,對沒有納入中高考的科目,有沒有學習動力?
通知提出實施常态化教學與評價,具體舉措包括在各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中,單設人工智能教育類别,探索将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納入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等。
可見,人工智能教育評價的應用範圍較爲有限。
信息科技類特長生是目前一個火熱的升學通道。一名編程教育行業人士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目前每年報名參加信息學奧賽的中學生人數已增長到 10 萬人左右,支撐起了一個 30 億元規模的信息學教育市場。
另外," 中學生英才計劃 " 等拔尖創新人才項目正在加大對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力度。
有的地方在中高考中邁出了探索的腳步。浙江省從 1997 年開始率先啓動普通高中計算機會考,實現了高中信息技術學業質量測評 " 從無到有 " 的突破。2008 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将信息技術納入高考。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研究人員今年 4 月發表的文章介紹,自 1997 年至 2022 年,浙江省共有 750 餘萬高中學生參加了信息技術學業水平考試,240 餘萬高中學生參加了技術選考。信息技術規範、科學的學業質量測評有效地引領着學生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轉變,學生面向信息社會必需的視野、學習能力、适應能力、數字素養都得到較大的提升。
從 2025 年起,湖南省初二年級在籍學生均要參加信息科技考試,分值要計入高中階段招生錄取總分。這對學生在信息科技的實踐和應用上提出了要求。
人工智能教育不均衡
人工智能教育尚難單獨設置科目并納入中高考,與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并不均衡等現實條件直接相關。
目前,我國中小學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學環境日益完善。以中部省份湖南爲例,7000 餘個農村教學點全面接入互聯網、共配備 22 萬餘間多媒體教室,全省所有中小學校實現網絡和多媒體教室全覆蓋。
但是,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等軟硬件資源建設并不均衡。今年 2 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包括 184 所在人工智能課程教學、師資配備、實驗環境建設等方面具有較好基礎的中小學校。
對此,通知指出,各地要把建設多元化、高水平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作爲數字校園建設的重要方向,要依托學校現有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和設施設備,按人工智能教學要求升級優化,中小學校要加強校際間教學場所和教學資源共享,積極依托校外人工智能體驗中心、實驗室等開展實地教學。
在教材等資源方面,我國已經出版了一批中小學人工智能教材及教學用書,但這些圖書的體例風格千差萬别,包括根據中小學生認知特點新編寫的人工智能教材、将人工智能前沿知識通識精簡化的科普讀物、偏向編程工具使用的活動類圖書、将大學人工智能教材簡單删減移植到中小學使用的圖書等。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信息技術教研組組長袁中果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優質的教學資源平台,要構建集智能化平台、碎片化知識内容、教學微視頻、教學課件、自動在線評測和在線師資于一體的智能化教學生态。
師資也是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短闆。事實上,即便在發達國家,也缺少優秀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教師。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在小學編程教育中采取了 " 大篷車 " 模式,即外校講師每日進駐一校,每個學校每天保證有兩名講師,目标是在 2030 年前後從 " 大篷車 " 模式過渡到專職教師模式。
" 我們也意識到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師資源的嚴重短缺,以及教師群體對這門新興課程的畏難情緒。爲了克服這一挑戰,我們針對組編的中學版人工智能教材内容,面向教師開發了一套‘保姆級’的師資培訓資源,不僅覆蓋了教材中每個課時的具體内容,還包括了詳細教案、配套課件與講稿。" 在今年 5 月舉行的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中小學創新人才培養高端論壇上,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院院士韓力群說。
上述通知指出,要推動規模化教師供給。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師培訓納入計劃,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充實人工智能教育教師隊伍,積極引進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中符合條件的專業人才作爲人工智能兼職教師。
" 教研是牽引教師常态化、信息化教學行爲有效發生的基礎性力量。教師必須獲得與智慧教育發展相适應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其中,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最爲關鍵。"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玉順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 但當前,部分不發達地區缺乏技術與學科有效整合的針對性培訓和專業指導,有的教師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水平偏低。" 李玉順說。
城鄉教育差距,嚴重制約人工智能教育在全國的普及水平。對此,通知要求做好城鄉統籌,加大對農村和邊遠地區學校的支持力度,推動教師流動,利用網絡平台實現城鄉學校人工智能教育相關課程互聯互通。城鄉學校要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共享教學經驗,共同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