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 月,一系列大會定調:2023 年,養老金實現 19 年連漲。為了提振經濟、增強信心,養老金漲幅可能跑赢物價和通脹的漲幅,預計在 5% 左右。
有些低收入的退休工人提出:既然 2023 年養老金要上漲,那麼,能不能按照工齡多漲一些?每 10 年工齡多漲 200 元,向邊遠地區的老工人傾斜?
退休工人的理由:
第一,尊重退休老工人的曆史貢獻。
養老金上漲實行的是 " 定額調整 + 挂鈎調整 + 傾斜調整 " 三結合的方式。其實,裡面并沒有提工齡的這個概念,而是 " 社保繳費年限 " 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大多數的退休老工人的工齡很長,普遍高于 30 年,很多人都是 40 年工齡。社保是從 1992 年才開始建立的,以前的工齡叫作 " 視同繳費年限 "。他們希望在養老金上調機制中,尊重老工人的曆史貢獻,即:1992 年之前的工齡,按照工齡因素多漲一些養老金。
第二,尊重退休老工人當年低工資、沒積蓄的現實。
工齡大于繳費年限,按照繳費年限上調,對後來參與社保的高薪人群有利,對廣大工齡長達 30 年以上的老工人沒利。這些退休老工人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那個時代沒有幾個人能上大學,大家都在勞動一線工作,都是工人身份,尤其是火熱的奮鬥年代,勞動強度很大,工資收入很低,等退休後根本沒有多少積蓄。有的老工人一輩子積蓄沒有幾萬元,現在的職場人動辄月薪幾萬。難道不應該關照和溫暖他們一下嗎?
第三,退休老工人曾為邊遠地區和傳統老國企建設付出過青春。
為什麼要尊重工齡因素呢?在養老金體系裡存在一個結構化失衡的問題。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傳統國企密集的地區,養老金水平遠遠低于經濟發達地區和新經濟密集的城市人群。退休工人在年輕時代奉獻了青春,等他們年齡大的時候,國企下崗分流、買斷安置,導緻他們的社保基數很低,退休之後養老金更低,應該對他們體現 " 弱有所扶 "。
第四,退休老工人沒有享受時代紅利。
養老金水平高的人群大多數集中在大城市裡的企事業單位,他們的社保基數高,是因為他們的年薪高,那麼,他們在退休前已經享受了年薪高的紅利,享受了大城市房地産升值的紅利,享受了大城市的教育醫療文化的紅利。雖然他們多繳了社保,也是為社會做貢獻了,自己也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而邊遠地區的退休工人沒有享受時代的紅利,為什麼不能給他們讓利一點呢?
當然了,一些所謂的社保專家也提出了反對意見:
一是養老金上調機制已經向低收入群體傾斜了。比如,定額上漲 80 元,對 1000 元養老金來說是上漲了 8%,對 5000 元養老金來說是上漲了 1.6%。
二是如果按照工齡普調,違反了養老金的 "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 的激勵機制。繳社保如同去銀行存錢,存得多将來取得多,天經地義,如果按照工齡,就沒有願意多繳費了。
三是養老金庫存根本兜不住。按照工齡普調,平均每人上漲 400 元,每年要增長 1.3 億 *400 元 *12 月 =6240 億元,養老金當年結餘才 3000 億元,這是坐吃山空。
四是對大城市的退休人員不公平。大城市的物價更高,同樣 400 元,偏遠地區夠吃,大城市就不夠吃。
PS:其實,雖然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本質還是養老金池子裡沒有太多的水。所以,還是要建議有關方面多給養老基金 " 加水 ",然後向低收入群體傾斜。
PS:養老金按照工齡上漲,三類人笑了,三種人哭了。
一類是各級領導人員笑了,他們的養老金很高,稍微一漲就賺了,優越感滿滿,不希望别人追上他們。一類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笑了,他們的工作穩定,端的是鐵飯碗,工齡都比較長。一類是國企的高薪高管笑了,自己的養老金越來越高。
一類人是下崗安置性的退休工人哭了,2000 元養老金漲得太慢,有生之年能看到 5000 元嗎?一類是提前内退性的退休工人,内退之後不能享受養老金上漲的待遇。一類是買斷工齡性的退休工人,他們當年響應 " 号召 ",工資低,社保低,養老金更低,期盼給他們多漲一點。
PS: 如果贊同,請轉發給退休老人,希望有更多的關懷措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