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瓊和《瞬息全宇宙》主創團體在奧斯卡上的大獲成功,堪稱亞裔演員的一次分水嶺式的勝利。
如今又來了一部全亞裔女性陣容的電影,講的竟然還是來中國尋親的故事— —
導演阿黛勒 • 林,她的《摘金奇緣》雖然被網友戲稱爲 " 新加坡版《小時代》",但卻具有劃時代意義:
是繼上世紀的《喜福會》後,21 世紀以來第一部完全亞裔陣容的好萊塢電影。
在全球不光拿到了快 2.5 億美元的票房,還在第 76 屆金球獎上提名了最佳音樂 / 喜劇片, 吳恬敏提名了最佳女主角。
同參演的奧卡菲娜則憑《别告訴她》拿到了第 77 屆金球獎音樂 / 喜劇片最佳女主角。
《兜風》北美首周末票房 585 萬美元,截止到目前,全球票房已達到了 1400 萬美元。
海報上的四位女演員,最知名的莫過于許玮倫。
在《瞬息全宇宙》裏 " 手拿 XX 玩具、生活西化 " 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兒。
不過這次她的戲份并不多,主角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姐妹花。
中國女孩樓樓,孩童時期就随父母來到了美國定居。
在小區,她結識了被白人夫婦收養的中國女孩奧黛麗。
這時,有個美國男孩冒出來說 " 中國人不準玩我們的滑梯 "。
随着奧黛麗幹脆利落的一拳,樓樓決定要跟她做一輩子的好朋友。
長大後,奧黛麗成爲了 " 别人家的孩子 ",職業爲一名律師。
而樓樓她稱呼自己是" 亞洲性文化研究者 "。
某天奧黛麗被公司告知将派她去往北京談合同,晚上在慶祝時,奧黛麗在童年照片的背面看到了收養機構的地址。
她内心悄然萌生了趁着這趟工作旅行,試圖和親生母親見上一面的想法。
于是她帶上樓樓、酷愛韓國 KPOP 文化的表姐 Deadeye,再加上在北京當演員的大學室友凱特,來了場瘋狂的中國冒險之旅!
哦對了,論電影名翻譯,香港這次又赢了。
因爲香港翻譯成了" 尋根女團 ",可謂一語雙關。
既是來尋找中國出生地的 " 根 ",又是有關男人的 ..... 咳咳,懂得都懂。
光從名字上就如此具有創意,大量的葷段子更是随口就來。
比如樓樓設計的:舌頭伸老長的招财貓、下體花瓣圖,成人遊樂場。
還是樓樓用中國話說的 …… 一堆虎狼之詞 ……
這是可以說的嗎?袁立 .jpg
不光可以說,以上的口嗨隻是開胃小菜,下面才是 " 真槍實戰 " 的大場面!
樓樓一行人見到了跟她聊天的網友,對方是一水的男運動員。
幹柴烈火共赴巫山雲雨都不夠來形容的,總之一句話:天雷勾地火,大戰一觸即發。
奧黛麗來了次" 夾心三明治 "。
凱特因爲男友是天主教徒,她拒絕婚前性行爲。
然而她玩得更花,在健身房她用起了" 筋膜槍+籃球 "來滿足自己的身體 ......
沒有耕壞的田隻有累死的牛,第二天的男運動員紛紛 " 受傷 "。
哎等等,不是說來中國尋親的嗎,怎麽到現在都還沒開始講?
想多了,主創團隊壓根就沒來中國取景,影片中那些中國場景,大概率是在唐人街和搭建的場景棚拍攝的。
" 亞裔身份認同 "隻不過是《兜風》非常淺的一層外衣,它的内核是對标的《宿醉》。
美國白男《宿醉》VS 亞裔黃女《兜風》。
也難怪影片充斥着各種浮誇的屎尿屁情節,尤其是故事最後,收養機構的人告訴奧黛麗 " 你的親生母親其實是韓國人 "。
奧黛麗的親生母親當年是在中國的留學生,生下奧黛麗後無力撫養,便借海外孤兒收養渠道把她送到了美國。
奧黛麗的真正身份是中國人還是韓國人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兜風》相當于一部刻闆印象大合集,再加上敏感的種族話題,buff 疊滿。
所以相比爛番茄的高口碑,豆瓣評分跌到了 5.6。
尤其是下面堪稱 " 鬼扯中的胡扯 " 的片段。
四人坐在北京出發的火車包廂,意外遇到了個瘋美國女人。
碰巧警察來安全檢查,美國女人威脅她們:" 你們要不幫我,我就說你們和我是一夥的 "。
于是幾個女人上蹿下跳滿天飛,爲了藏小藥丸還塞到了菊花内 ........
在全世界禁毒力度最大的中國整這死出,無語她媽給無語開門,無語到家了。
不過主創團隊不光冒犯中國,冒犯起韓國來也不手軟。
剛開始在機場直接吐槽聚在一起拍照的韓國人" 她們長得都一個樣 "。
當樓樓的爺爺奶奶知道了奧黛麗是韓國人後,立馬滿臉嫌棄 " 大臉盤子,一看就是韓國人 "。
高潮部分,是四人在機場用 KPOP 女團的方式來跳歐美說唱歌手 Cardi B 的十八禁、被譽爲 " 美國第二國歌 " 的《WAP》。
誠然,《兜風》在質量方面來說無疑是失敗的,它的失敗背後仍折射出亞裔演員所面臨的問題:
好萊塢邊緣臉譜化的生存困境依然存在。
TA 們其實是沒有太大的話語權的,依然要創作出歐美人所 " 意淫 " 下的亞洲文化才行。
哪怕地位高如楊紫瓊,在拿下奧斯卡影後之後,出演的作品除了《阿凡達 2》,其它幾部連及格都沒達到。
就更别提像劉亦菲的《花木蘭》、集結了梁朝偉劉思慕奧卡菲娜的《尚氣》,趙婷的《永恒族》,部部都有争議。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這不禁讓亞洲觀衆發出疑問:亞裔演員的未來到底該何去何從?
《摘金奇緣》上映時時代周刊也發出了這份質疑:
狂歡過後,一切總會歸于平靜。而當好萊塢重歸于平靜時,亞裔們是繼續扮演符号化的角色,在刻闆印象下強顔歡笑,等待下一個 25 年的到來,還是繼續傾訴屬于自己的故事,塑造富于情感的亞裔角色,讓更多的人去聽到、去看到?
這不是你、我能夠決定的,也不是亞裔演員能選擇的。
希望終有一天,亞裔演員不再受困于 " 眯眯眼 " 的惡意歧視,不會再成爲那棵任人挑選的大白菜。
亞裔的故事、我們亞洲的文化,能成爲好萊塢無法忽視的一抹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