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當年要好的同學小林,畢業後從基層一線飛黃騰達,五年前調入集團總部上班。他在核心部門混了多年,已經提拔爲實權處長,聽說每天求他辦事的人都要排隊。
在同學群體中,他是屬于那種神龍見尾不見首的人物,同學平時很難見他一面。我跟他原來在一個宿舍生活了四年,積累了深厚友情。有同學說,就算一個宿舍的好友,長期不經營,友誼之花也會枯萎。但是,我堅信原來的同窗友情不會随着時間而逐漸淡化。
我們單位屬于集團下屬的孫公司,單位領導張主任知道我跟小林的同學關系,請我聯系小林要 " 咨詢 " 一件事情。我給小林打了三次手機,雖然打通了,但他都始終沒接聽,事後也沒回電。
身負領導的 " 重托 ",我隻好跑到總部大樓,門衛登記後通報上去,他終于下樓了,并沒邀請我去他辦公室坐一坐,就站在樓下聊了幾句話。
同學見到我,責怪我說:你有事打個電話就行了,沒必要專程跑一趟。我說,我給你打了三遍電話,你也沒接啊!他一臉淡然地說:哦,我換了新手機,原來的通訊錄丢了,可能沒存全大家的名字。
我把領導想 " 咨詢 " 的事說了一下,他沉思了一會兒說:這樣吧,我馬上要開會,你把這件事的事由和張主任的手機号碼,編個短信發到我的手機上,我研究一下。你把我的手機也給你們張主任,讓他晚上打電話再充分說明一下。我把你的号碼存起來,以後多聯系!
過了幾天,張主任高興地告訴我,那件事辦成了。我一愣,淡淡地點點頭。小林并沒有給我打過電話,我明白我隻起到了一個橋梁作用,給他們牽上線,我就失去了價值。這是人性的客觀規律,我想開了。
後來,我無意中聽張主任的司機說:張主任給小林打電話後,請他吃飯,張主任本來要帶上我參加,但小林說就别帶同學了,公事就是公事,這是上級支持基層單位的工作,而不是看誰的面子。司機微微一笑:飯局後給同學的車上裝了一個紙箱子。
我有點想不通,飯局都不讓我參加,心裏有點不是滋味。我隻是牽線搭橋的,跟同學交往已經不再平等,他隻跟一個圈層的領導打交道,不會浪費時間跟普通同學交流。普通同學給不了他想要的東西,同學之情在他眼裏一文不值。
張主任雖然隻是利用了我的 " 同學身份 ",但是表面上還是表達了感謝。讓我有點難過的是,我在同學眼裏并沒有面子,他是看在潛在利益的 " 面子 " 上幫助張主任的。其實,想了想,也笑了。這個世界上,再大的 " 面子 " 也頂不過一個 " 箱子 "。頓悟三個道理:
【1】同學之情終将敗于社會現實。進入職場江湖之後,同學之間的地位和價值逐步分化,導緻我們越長大越孤單,同學如沙,随風飄散。不論是什麽情誼,沒有利益的澆灌,總會慢慢凋零。
【2】同學之情終将敗于圈層固化。青蔥歲月,友情美好,那是因爲大家都沒有利益沖突。踏入社會之後,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自然而然會形成若幹圈層。自己沒有價值,強融不同的圈子,隻會自尋羞辱。
【3】同學之情終将敗于利益關系。職場如江湖,靜水流深,潛藏在水面之下的潛規則是利益交換,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這是一條亘古不變的人性規律,誰也無法擺脫,認清這個現實之後,心情就會開朗一些。(職場小小說,勿對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