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粵明的懸疑片,偷偷上線了。
Sir 正愁吃飯沒有下飯劇,就點開看了看。
一集裏面,數次走神,幾次走腎。
網友也這麽說——
潘粵明老師都救不了的劇
說不定 …… 人家隻是慢熱呢?
堅持追到了 11 集,Sir 覺得,是時候打住了——
消失的十一層
01
好故事
可惜了一個好故事。
有不少人評價《消失的十一層》:注水。
Sir 還疑惑,一共才 24 集,能怎麽注水?
開頭倒是很高效——
2007 年,金川市鑫發礦業發生透水坍塌事故。
事故造成:井下第十一層的礦工被全部淹死。
新聞發布會上:井下十層所有礦工全部安全升井。
嗯,不得不說,你們是懂得漢語的博大精深的。
六年後,工地挖出了一顆頭骨。
而這個地方,就是六年前出事的鑫發礦業。
繼續挖下去會挖出什麽?
那就不隻是一顆頭蓋骨了。
也不隻是一個簡單的礦難。
本來警察正在辦案,金川市的副市長竟然也趕到現場,說這是他親手抓的重點項目,必須要趕工。
要封,必須市常委會開會才行。
明擺着:水很深啊。
此時的現場。
市公安局副局長曲江河(潘粵明 飾),執導辦案。
鏡頭一轉,一輛黑色轎車有人在招手,曲江河喊了一聲:哥。
孟川生(果靖霖 飾),金川市房地産大佬,這個工地就是他的項目,他也是當年鑫發礦業透水事故的親曆者,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人。
這不明擺着:他是反啊。
沖着潘粵明罪案劇來的觀衆大概已經清楚了。
這劇可能不太懸疑。
倒是反腐打黑意味更濃。
而且一黑一白兩個頭,正好是兄弟。
這麽個設定嗎,按理說是挺值得期待的。
電視劇根據武和平的小說《掩蓋》改編而成,豆瓣評分 7.1,故事内容涉及打黑、偵探、反貪等多個領域。
作爲曾經擔任開封市的公安局局長的武和平,還曾指揮過開封 " 九一八 " 大案的偵破。
武和平說:這部書 90% 以上的細節都是由真實案例濃縮而成的。
在《消失的十一層》裏,有一個情節,逃犯在經過黑、白勢力的運作下,成爲了一名警衛站的護林員。
有網友說,逃犯當警察的情節,這也太扯了吧。
但,在網上一搜,還真是有事實依據。
甚至還不是孤例。
書裏前幾章節的節奏還是非常快的,第一句話就直指曲江河一直在苦苦追尋的六年前驚天大案,是由一隻獅子狗發現的——
" 綠毛犬舔吃的是一小截樹枝木叉狀的東西,他擡腳踢了一下,不料那尖尖的物件竟刺痛了自己,俯下身子仔細一看,吓了一跳。那件突出物是人的一個大腳趾 ......"
如果是以這樣的叙事節奏去拍,也許整個電視劇能一直有 " 鈎子 ",勾着你走。
但,導演卻将許多瑣碎的人物關系,旁枝末節的判案線索都放在了一起。
警方與逃犯的雙胞胎弟弟,因爲長得太像,而糾纏了好幾集。
被各種噱頭吸引進來的觀衆,發現劇情一直在故意繞路,核心看點是一點不推進。
很值得懷疑,導演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
而改編的情節,有的一秒出戲。
一個公安局副局長,毫不避諱地在工地和有重大嫌疑的哥哥拉家常;
曲江河在調查他哥工地上的命案,竟然沒有回避,這現實裏就是不符合規定的;
蹲守犯罪嫌疑,是可以明目張膽地 " 蹲 " 在他家的。
曲江河情感線,省公安廳督察中隊長嚴鴿(陳數 飾)。
作爲曲江河的領導,居然可以大大方方把人民群衆舉報曲江河的信件,拿給他看。
曲江河爲了查案,假意向大哥孟生川 " 投誠 ",居然是将案件的唯一證物,那顆頭骨 " 上繳 " 給了他哥。
《白夜追兇》爲什麽火?
雖然雙胞胎互換角色卻沒人認出來這種設定看起來有些扯。
但編劇和導演合理地把 " 假 " 拍成了 " 真 "。
讓你感到信服,大呼燒腦過瘾。
而《消失的十一層》緻命弱點就是劇情降智,有太多裸露在外的假。
也難怪有的觀衆看到出離憤怒,感覺智商受到侮辱。
02
鏡頭感
可惜了鏡頭感。
必須要說,這部劇并不是粗制濫造,如果不是連着看劇情,單點開一些場面,還會覺得鏡頭很講究,演技很有張力。
果靖霖飾演的孟川生,表面上看似是個平和的商人,配合弟弟的查封,在警察面前上演一出出的 " 好人 " 戲碼。
他的多變,是随時随刻的。
比如,這個細節——
手下的幾句話差點又要把警察引來時,他雖然前一秒笑嘻嘻地責怪對方說話有問題。
但,鏡頭一轉,一個俯視鏡頭,讓他臉色一沉,剛剛挂在臉上的笑容,瞬間變成怒目圓睜。
導演善用演員的五官特寫,突出視聽感官。
比如,曲江河佯裝 " 投誠 ",酒後跟大哥聊天時,覺得當警察沒意思。
第一句話。
" 我再也不想穿這身皮了。"
孟川生突然眼睛一瞟——說明此時,這句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動起了心思,難道是弟弟真的想混黑道?
第二句話。
" 要錢沒錢,要前途沒前途。"
特寫給了他的耳朵——他在聽,表示在分辨曲江河話裏的意思,作爲一個市公安局副局長,怎麽沒錢圖,也沒前途?
明明是話裏有話。
就這兩個鏡頭,就将人物内在的心理暗湧拍得明明白白。
在這部劇裏,配角有時候比主角還吸睛。
王铮,在裏面一人飾演二角,前 11 集裏,還是雙胞胎弟弟邱建設(殺人犯邱社會還沒出現)。
當曲江河故意将他抓獲,問詢是否與 " 假警察 " 有關。
這一段,王铮的表演也可圈可點。
曲江河先是 " 胡攪蠻纏 " 問他," 你們雙胞胎都有心理感應,你們兄弟倆有嗎?"
邱建設回答,沒有。
曲江河又 " 纏 ",你幫我感應一下,你哥在哪。
他先是一哆嗦,仿佛真按照曲江河的要求試試心理感應,然後又噗嗤一笑," 來不了 "。
邱建設擺明知道警察逗他玩,但,習慣在派出所裏幾進幾出的老油條自然也敢逗警察。
接着,曲江河繼續 " 纏 "," 你哥殺人的時候,你有感覺嗎?"" 一槍下去,一地的血,一臉的腦漿子 "。
他慢慢陷入了回憶,開始沉思。
從嬉皮笑臉的樣子,突然變得格外冷靜、恐怖。
曲江河正是看着他慢慢 " 漸入佳境 ",繼續逼問——
" 你玩過槍嗎?"
仔細看。
他剛要點頭,但又突然搖了搖頭。
這一連串的微表情下來,将這個人的複雜性刻畫地淋漓盡緻。
再說一個。
導演除了善于用五官表達人物狀态,也很清楚,如何延展軀體的語義。
什麽意思?
就是,如何讓肢體動作延展出更深的含義。
舉個例子。
沙金(孫岩 飾)用邱建設扮演邱社會,想試探曲江河到底是不是真正 " 反水 "。
但,事情敗露後,被孟川生知道了,一腳将沙金踹到遊泳池裏。
此時,鏡頭給他的手一個仰視鏡頭。
這本是簡單的招手,卻用這樣的鏡頭表述——表示這個動作其實是在招呼狗。
兩個人不對等的地位,就這麽被 " 招呼 " 出來了。
沙金花錢買通邱建設,讓他不要亂在警方面前講話。
從示意邱建設張嘴,再到将錢塞進嘴裏。
沙金臉上都沒有過多的表情,而憤怒都是用手傳遞。
最後一掌,将遊戲币全部塞進他嘴裏,怒,卻不表露在臉上。
接着,又是一拳揍到邱建設臉上,如同老虎機吐币一般,嘩啦啦,錢撒了一地。
但是這種 " 會拍 ",卻沒有用到流暢、合理的劇情上。
非但不出彩。
反而會讓人更加反感——
" 裝 "" 故弄玄虛 "" 假大空 "。
03
潘粵明也油了
可惜了潘粵明。
自從《白夜追兇》後,潘粵明的事業線飛升,成爲 " 另類警察 " 的代表。
但,在 2017 年後,至今能上 8 分的,隻有一部《龍嶺迷窟》。
而《消失的十一層》,也不能延續他在《白夜追兇》裏的輝煌了。
曾經,媒體們評論潘粵明在《白夜》裏的演技是:" 一人分飾四角 " ——雙胞胎兄弟,關宏峰、關宏宇,以及,假扮關宏峰的關宏宇、假扮關宏宇的關宏峰。
但,在《十一層》裏,除了演一個不遵守常規破案的 " 副局長 ",他就再也沒有對人物角色的立體塑造了。
戲眼,除了 " 破案 "。
還應該,是兄弟的 " 反目 "。
可,潘粵明是如何表現呢。
在決意選擇另一條路,要以 " 無間道 " 卧底自己大哥身邊,他暗暗下定決心,是靠一本童書《愛麗絲夢遊仙境》。
當他念到 "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那麽你走哪一條路都沒有關系 ",突然若有所思的停頓了一下。
知道的,是他想起了自己與哥哥之間的 " 角鬥 "。
不知道的,以爲忘了關煤氣。
當他拿到作爲罪證的頭骨,找到哥哥,讓他收下。
大哥孟川生大爲感動,對冒着賭上前途也要幫自己的弟弟說," 真有那麽一天,哥托着你。"
曲江河,轉過頭,看了看大哥。
沒有感動,沒有糾結,沒有表情。
大哥說,以後你肩膀上的星星就算被人都摘了,我也會幫你一顆顆戴回去。
曲江河,轉過頭,看了看大哥。
還是沒有感動,沒有糾結,沒有表情。
曲江河是什麽時候想對哥哥 " 大義滅親 " 的?
不知道。
他選擇這一條路,是什麽心情?
不知道。
教科書版本的 " 兄弟反目 " 是怎麽樣的?
一個例子,《狂飙》。
安欣與高啓強最後一次肩并肩坐在舊長街地上,兩人推心置腹,甚至也都同病相憐地挂了彩,受了傷。
安欣最後一次勸他,如果他們抓到徐江,他就會把所有知道的人、事都供出來,那時,高啓強是真的跑不了了。
但,走到了這一步的高啓強也是無路可退。
隻能跟安欣打哈哈——
此時的安欣,臉撇到另一處,歎了一口氣,仿佛是要哭了一般——
說了一句," 老高啊,你是一個好人,至少我現在是這樣認爲的。"
他又勸高啓強不如坦白一切,不要活得太累了。
演員張頌文在此時也接住了張譯給他的情緒——
低頭皺眉,很想徹底痛哭一次。
他用餘光看到張譯盯着自己時,又把 " 哭 " 硬生生地憋了回去,接着雙手捂臉,情緒慢慢冷靜下來了。
高啓強又回到他的 " 殼子 " 裏。
此時,他們倆注定此生,分道揚镳。
一個眼淚婆娑地伸手,想拉安欣回家吃飯;一個是失望滿滿,倒退半步,遠離高啓強。
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處處都是細節,處處都是不舍與難過。
所以,并不是潘粵明救不了這部劇,而是這部劇,潘粵明沒有能力救。
這些年,潘粵明的戲路不論是任何角色,總在 " 不羁浪子 "" 知心暖男 " 的人設裏打轉,鮮有能找到一個突破自己的角色。
他宛如就走進了 " 鬼打牆 ",在盜墓、言情劇裏打轉。
如今,終于找到一部可以重回《白夜》光輝的懸疑反貪劇時,這個 " 不羁浪子 " 的人設,似乎猶如堅硬的外殼一般,長在了他的身上,最後,他也适應了這種演戲方法。
是裝作看不見,還是,看見了無力改變?
不論是哪一種答案。
它,也成了潘粵明身上的—— " 第十一層 ",是存在,卻又看不見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