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崔文靜
編 輯丨巫燕玲
圖 源丨 21 世紀經濟報道
從券商近期披露的 2023 年年報來看,即使是 " 券業一哥 " 中信證券也未能幸免于業績下滑。
2023 年,中信證券實現營業收入 600.68 億元,同比下降 7.74%,跑輸行業均值 10.51 個百分點;淨利潤 205.39 億元,同比下降 7.35%,低于行業均值 4.21 個百分點。而在 2022 年,中信證券營業收入、淨利潤雖然下滑,但表現明顯優于行業均值。
營收滑坡之下,投行是最大拖累。
2022 年,中信證券投行收入曾跑出同比 9.78% 的逆勢增速。然而,伴随 IPO 節奏階段性收緊和再融資收縮,其 2023 年投行收入銳減 27.28%;A 股 IPO 更是重災區,主承銷規模同比降幅高達 78.04%。
更爲艱難的是,從監管近期表态和 3 月 15 日證監會所發系列文件來看,接下來現場檢查進一步趨嚴、上市标準也将有所提升。
根據受訪人士分析,這意味着,A 股 IPO 節奏短期内提速可能性不大,中長期來看亦難以恢複至 2021 年的高速度。
對于中信證券等以投行業務見長、投行團隊規模龐大的券商來說,勢必面臨着較爲嚴峻的業績承壓和投行人員冗餘。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中信證券近期對 100 餘位總部投行股權業務人員進行調崗,以緩解 IPO 降速後帶來的人員壓力。
除投行業務外,中信證券 2023 年其他條線業務表現也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僅自營業務同比微增 0.25%,其餘業務條線悉數下滑。經紀業務、資管業務、其他業務降幅分别爲 4.07%、10.99% 和 35.58%。
投行 " 滑鐵盧 "
根據 Wind,2023 年,A 股新上市企業數量由 2022 年的 428 家減少至 313 家,新股 IPO 融資規模亦縮水 31.3%。受此影響,投行業績下滑在所難免。
對于主闆、科創闆、創業闆綜合實力均強勁的中信證券而言,投行業績下滑幅度頗爲劇烈。2023 年,其投行業務收入同比縮水 27.28% 至 62.93 億元,是前十券商中降幅倒數第二大的,位于其後的僅有中金公司(下降 47.16%),第三大的是華泰證券,降幅前三皆爲投行綜合實力強勁者。
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年報、2023 年中報,投行均是中信證券唯一同比正增長的業務條線,增幅分别爲 9.78% 和 10.74%。
中信證券 2023 年投行收入大跳水,主要原因是什麽?
記者綜合采訪與調研發現,首先,A 股 IPO 承銷規模大幅下滑。
2021 年和 2022 年,中信證券 A 股 IPO 曾跑出分别高達 97.14% 和 165.22% 的加速度,其中,由于 2022 年 A 股新上市企業數量較 2021 年已經略有減少,包括個别頭部券商在内的部分券商 2022 年投行收入已經開啓下滑模式。
然而,彼時看似抗跌能力頗強的中信證券 2023 年亦未能幸免,其 A 股 IPO 主承銷規模跌去 78.05%,規模由 2022 年的 2278.80 億元縮水至 500.33 億元,僅較 2020 年主承銷規模多出 64.48 億元。
中信證券 A 股 IPO 不再抗跌,源于 2023 年以來滬深交易所上市節奏的集體收緊,尤其是科創闆和主闆新上市企業數量的減少和單家企業首發募資規模的下滑。
一方面,中信證券由于在途 IPO 主闆、科創闆項目數量頗多,滬深交易所 IPO 降速下承銷規模縮水力度更大。另一方面,從投行 IPO 收入構成來看,超募部分提成最高、收益更多,伴随新股 IPO 發行規模的下降,投行可以分得的超募資金大幅縮水乃至消失,中信證券昔日能夠分得的超募規模較大,此番因新股 IPO 募資規模縮水導緻的收入下降也更爲嚴重。
其次,曾經的 " 救命稻草 " 再融資作用難再。
2023 年上半年,新上市企業數量減少,券商投行業績普遍滑坡。彼時,中信證券憑借再融資業務由 2022 年上半年的 774.85 億元驟增至 2023 年上半年的 1257.49 億元、62.29% 的高增長,成功拉動投行創收實現 10.74% 的逆勢增長。
然而,伴随 "827 新政 " 對再融資業務的限制,2023 年 A 股再融資規模整體縮水 39.8%。盡管與同行相比,中信證券再融資業務仍然較爲出色、實現 0.62% 的微增,但這一增幅已經無法彌補其 IPO 業務下降帶來的虧空。
再者,A 股股權業務縮水的同時,中信證券境外股權業務同樣下降。中信證券 2023 年境外股權承銷規模在 2022 年大降 69.97% 的基礎上再度減少 25.22%,僅剩 17.82 億美元,而在高峰時期的 2021 年,這一規模高達 79.35 億美元。
不過,受益于港股再融資市場 2023 年 19.6% 的同比增速,中信證券 2023 年港股再融資規模增長 28.67% 至 7.36 億元,但相較于 2021 年的 41.55 億元、2022 年的 10.67 億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券商投行而言,股權業務,尤其是 IPO 業務的承壓,大概率并非短期現象,而是會在較長時間内持續。
一方面,監管反複強調投融資動态平衡,業内人士普遍認爲,未來新股 IPO 數量與退市企業數量差值将保持大緻穩定;在退市企業數量大增之前,新上市企業數量難以明顯增加。另一方面,待新股 IPO 速度恢複如常後,也難以達到 2021 年時的高速度,每年新上市企業 200 餘家或成常态。
這意味着,對于中信證券等 IPO 業務團隊規模龐大的券商來說,将面對一大現實問題:股權業務人員冗餘。
對此,中信證券近期對 100 餘位總部投行股權業務人員進行轉崗,多數安排到投行債券業務部門,少數劃轉至其他業務條線。
轉崗本身并未帶來薪酬變化,但中信證券實行末位淘汰制,在券業生态尤其是投行環境并不樂觀的當下,被調崗員工完成新崗位的業績考核可能面臨不小壓力;如若考核連續不達标,将會面臨降薪乃至勸退。
與 " 老二 " 淨利差距縮小至 75.03 億元
中信證券穩坐券業頭把交椅已有十餘年,盡管冠軍之位無人超越,但中信證券頗爲關注與 " 老二 " 的差距。
以營業收入爲例,中信證券與 " 老二 " 差距于 2021 年達到 333.19 億元的高值後,連續兩年收窄。
2022 年,中信證券領先亞軍國泰君安 296.38 億元,差距較 2021 年減少 36.81 億元。彼時,中信證券高管層即多次就 " 與老二差距縮小 " 的問題要求全體業務人員認真反思原因。
2023 年,華泰證券業績快速提升,超越國泰君安成爲行業亞軍,中信證券與 " 老二 " 的差距也進一步縮減爲 234.90 億元,一年間與 " 老二 " 差距再度減少 61.48 億元。
淨利潤亦如此,2022 年中信證券與 " 老二 " 國泰君安的差值爲 105.48 億元,2023 年僅領先第二華泰證券 75.03 億元,差距縮小 30.45 億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中信證券營收、淨利潤分别跑輸行業均值 10.51 和 4.21 個百分點的情況下,亞軍華泰證券卻跑出遠超行業均值的逆勢增速,分别逆勢大增 14.19% 和 14.70%。
值得注意的是,華泰證券是 2015 年以來唯一一家排名隻升不降的頭部券商;2022 年,其營收、淨利潤增速雖然不及中信證券,但亦跑赢行業均值 5.88 和 9.1 個百分點。
" 如果華泰證券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中信證券受制于 IPO 收緊拖累投行業績,不能及時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中信證券與華泰證券的差距還将進一步縮小,‘老二差距減小’的焦慮将進一步加深。" 受訪人士表示。
自營微增 0.25%,經紀
資管下滑但 " 抗跌 "
受行業大環境景氣度欠佳影響,中信證券 2023 年各業務條線中,僅有自營業務實現正增長,同比微增 0.25%。
根據 Wind,總營收排名前十的券商中,營收同比增速可統計的六家頭部券商中,中信證券這一增速位列第三,表現中規中矩。
變動幅度僅次于自營業務的是經紀業務。盡管中信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在 2022 年縮水 16.37% 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 4.07%,但在 2023 年營收跻身前十的券商中,僅有中信建投(2.90%)一家變動幅度優于中信證券。
中信證券資管 2023 年正式開業。自此,中信證券資管業務收入由中信證券資管與華夏基金兩部分組成。由于 2023 年資本市場波動加大、投資的不确定性與難度增加、監管規範性文件接連出台、行業競争态勢加劇,金融機構 2023 年資管業務表現普遍欠佳。中信證券 2023 年資管收入同比縮水 10.99%,不過,在資管收入同比變動可查的五家頭部券商中,中信證券表現最優。
其他業務是中信證券 2023 年降幅最大的業務條線,同比下降 35.58%。
不過,各家券商對其他業務的計算口徑存在差異,其他業務在中信證券總營收中的占比也不高。因此,其他業務變動對中信證券業績表現的參考價值相對有限。
SFC
本期編輯 金珊 實習生 黃麗鴻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