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周多,圍繞在播劇《我的人間煙火》的這一場大衆狂歡,讓吃瓜群衆迎來了久違的缺德的快樂。這種快樂,根本不顧任何人死活。
無獨有偶,今年内娛幾場出乎業界預料的大小熱鬧,都流露着類似的氣息,說到底,與三個字息息相關:
逆反心。
好像一夕之間,觀衆突然有了自己的主見:想看什麽劇,想嗑誰的 CP,想捧哪位明星,想嘲誰嘲到底,都不再跟着資本重金營銷的指揮棒亦步亦趨了,主打一個随心所欲。
多年的資本喂 X 激起了反抗?經年的虛假繁榮營銷終于遭到了反噬?
我們來盤點一二。
1
對流量和資源咖屍位素餐的逆反
今年最火的一個話術,是 " 配角上桌 "。
影視劇的主配角之争,其實由來已久。男主女主占據影視劇最多戲份最大篇幅,卻經常被戲份稀少的配角搶了風頭。
這當然是因爲主角承擔着影視劇必須迎合主流價值觀的職責,很難跳脫出條框,但配角限制較少,也無需骨肉豐滿,隻要有大亮點,很容易脫穎而出。
以前講 " 男主是女主的,男二是觀衆的 ",其實就是在說類似的狀況。
但這兩年的新情況是,随着流量經濟把一線明星捧上了影視行業的金字塔尖,使整個行業傾向于 " 明星中心制 ",明星及粉絲也因此自視甚高,把自己主演的項目視作自己的領地,把其他所有主創都視作 " 邊角料 ",霸道得不許其在項目中搶占任何注意力與話題度,所謂 " 配角不許上桌 ",更有甚者,咖位低一點的女主都别想上桌。
問題是,這 " 桌 " 是什麽呢?
是市場反饋,是觀衆的注意力、口碑、讨論度。
觀、衆、的!
主演和粉絲憑什麽認定可以任由自己的意願來做資源與注意力分配,并在各個層面做觀衆的主?怎麽,番位是什麽決定階層的種姓制度嗎?
觀衆們從小聽父母的,讀書聽老師的,上班聽上司的,怎麽看個劇,連喜歡哪個角色誇哪個演員嗑什麽 CP 還得聽你們的?你們特麽是誰啊?
這張一度能被鋪天蓋地營銷所掌控的 " 桌子 ",如今在觀衆的逆反心理下,端什麽菜、坐什麽人,都已開始不可控。
《長月》的男女主挖空心思按短視頻喜好搞出的不倫不類的表演,敗給了隻能稱得上中規中矩塑造人物的陳都靈,而後者,此前甚至還是渣演技代表人物。
《偷偷藏不住》開播前造足了 " 世界名著 " 的聲勢,結果憋着要吸粉登頂的陳哲遠和有意扳回一城的趙露思都沒能得償所願,除了劇情争議,最熱話題度竟然集中在外形不出衆演技也根本算不上好的馬伯骞身上。
到《我的人間煙火》,一貫營銷 " 現偶之神 "" 人總會在不同階段愛上楊洋 " 的男主,和頂着 95 花大美女的女主,硬是被沒有幾場戲份的魏大勳拿下了所有紅利,甚至可以說,這個角色及随之而來的多重話題度,直接做大了這部劇的熱度蛋糕。而頂着喜劇人大衆認知的魏大勳,在劇中其實也并未貢獻出多麽出衆的演技,就足以在全國人民的各種群裏開一周的車門了。
觀衆清桌,主打一個逆反。
說到底,這股逆反情緒來源于大衆對流量演員特别是頂流屍位素餐的憤懑。
你們這些一線偶像明星,演個主角帶編劇進組邊拍邊改劇本,恨不得堆砌出個囊括世間所有美好詞彙的十全大補人設,把劇情毀得千瘡百孔,那我們就偏要喜歡一個戲份不到你 1/10 的配角,起碼伊是個正常人。
你們這些一線偶像明星,隻要有 S+ 資源,再重金砸下 S+ 營銷,無論什麽演技表現,都可以持續拿下實績、持續流量登頂,還要占盡輿論便宜,那我們就偏要轉移熱度焦點,讓你隻剩下被嘲成經典梗的話題度。
既然人設和輿論能成全你,那也可以成全旁人,旁人未必比你好到哪裏去,但絕對不比你更差,最重要:你是資本選的,而旁人,是我們選的。
這種叛逆感,此前在吃瓜群衆對劉宇甯和趙露思的觀感變化中,體現得極爲明顯。
《長歌行》時,劉宇甯和趙露思這對 CP 在劇中戲份不多,人設和人物關系卻很吸引人,劉宇甯是主角團四位裏唯一原聲的演員,趙露思從扮相到演技,都比女主迪麗熱巴更貼合自己的角色,所以二人在觀衆的追捧下,成爲這部劇最熱的話題與 CP,也吃掉了這部劇最大的紅利。
但當趙露思升級爲 S+ 女主,當劉宇甯也拿下 S+ 男主搭檔 85 花,大衆對二位的要求就截然不同了。後續這兩位持續自己的韓式演技被罵,持續自己的駝背儀态被罵,角色被吐槽,臉被吐槽,演技也被吐槽,輿情風向逐漸扭轉。
扭轉的關鍵點很簡單:地位上去了,專業沒上去,甚至在疲憊感中一路模式化,那不請你下桌就不錯了,還想聽到什麽好話嗎?
大量待爆帝的啞火,也鮮明反映着這種逆反心。
此前我們聊過待爆帝。雖然對待爆男演員 " 稱王稱帝 " 系豆瓣娛樂小組的調侃,但歸根結底,吃瓜群衆拎出這些待爆演員 " 奶爆 " 的底層邏輯,是看到了資本力捧。
版本太多了,随便找了一個,不代表本人意見
這群人大多非科班、無演技、無實績、無出衆外貌(之于明星群體),卻能橫空出世憑空拿下 S+ 男二男三,或次一級别的男主,擺明是資本 pick。" 待爆帝 " 這種調侃裏,又飽含了多少娛樂受衆對資本捧人的無奈呢?
所以,當一個個待爆帝在人爲擡高的關注與期待下捧出自己的角色後,得到的反饋大抵是:" 就這?"
然後永遠待爆,永遠啞火。
更不必說,對真情侶偶像劇的逆反。
前有《甜蜜暴擊》的撲街,後有《長風渡》的 CP 遇冷,再到《我的人間煙火》裏大家偏要嗑骨科,正如我之前盤點《2022 内娛六大怪》時所說:" 往好裏想,觀衆更中意由作品延伸出的相配;往壞裏想,這就是純純的叛逆吧。"
2
對資本重金炮制垃圾的逆反
明星激起大衆逆反,可以說是因爲演技才不配位,因爲團隊與粉絲過于霸道。
那影視劇呢?各大平台的 S+ 呢,爲什麽越來越無法拿到與資方投資規模、重視程度相匹配的口碑與成績了呢?
因爲諸位花最多的錢,拍最平庸甚至最爛的影視劇,已經很多年了。
今年上半年最佳觀察對象,就是《長月燼明》。
這部從選角起就在熱搜常駐的劇集,明擺着花了大價錢,明擺着從平台到片方再到男女主都寄予厚望。可真待劇集擡上來,那完全無法自圓其說的劇情、完全割裂毫不自洽的男女主人設、完全表面化絲毫不動人的主角團演技、完全拙劣毫無設計感的動作場面,都讓對劇集品質稍微有所要求的觀衆發自内心想問一個問題:
錢都花哪去了?
随後而來的全方位大規模的重金營銷,各種 " 摁頭爆 " 宣推,更是讓觀衆産生極大的逆反心。
可以說,前期對劇集品質的吐槽、中後期對 "low 劇 " 的嘲笑,最後甚至發展到對劇的舉報(什麽時候都不贊同這樣的行爲),大抵都出自這種被強行喂 X 還要聽取一片 " 好吃聲 " 的憤怒感。
觀衆捧女二而踩劇踩男女主,一方面是女二看起來起碼在正經演戲,另一方面,當然是在 " 偏不讓你們如意 " 的心态下,讓心中的憋屈感有個出口。
最後,《長月燼明》在一片罵聲中拿下了雲合集均 6000w+ 的高播放成績,在各種數據榜單上登頂,資本重金砸出來的這一套,好像再一次勝利了?可對比僅僅一年前的《沉香如屑》,彼時的這套操作也在數據上取得了多重勝利,與此同時,《沉香》卻并未招緻如此強的輿論反彈和全民罵聲。從去年到今年,好像有些東西不一樣了。
本周擡上來的《安樂傳》,也會在這一套操作裏走上一遭。以它哪兒都不 S+ 的制作水平,我們可以對後續宣推和成績拭目以待。但豆瓣短評裏大量的一星,已經是片方和粉絲努力都無法沖散的程度。
今年上半年,無數被資本奶爆的 S、S+ 項目,都遇到了或口碑、或成績、或口碑 + 成績的撲街慘狀。
大制作的《偷偷藏不住》,被同作者改編的分賬劇《當我飛奔向你》分流了大量的劇粉、CP 粉、演員粉和口碑美譽度。
流量轉型正劇的大制作《公訴》,豆瓣能維系住及格分,都要感謝自己足夠糊。
頂流年代大制作《夢中的那片海》。被同期同平台投資明顯低不止一個檔次的偶像劇《三分野》在各種播放數據和會員引流上力壓。
夢中的那片海甚至未入榜
兩主角粉絲爲撕番放話埋劇的《暮色心約》,讓我們恭喜她們得償所願。
很早前寫過," 奶死婊活 " 這種現象,是期待落差造成的。但對高投資、高關注度、高話題度、高配置的項目抱有高期待值,這樣的心理依據難道不合理嗎?
當這樣的項目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如成本 1/10 的劇集時,觀衆的憤怒與逆反,難道不合理嗎?
如果花重金砸出來垃圾,還得繼續靠重金營銷再砸出個過得去的成績和口碑,觀衆無比厭倦這樣的資本閉環遊戲,難道不合理嗎?
S+ 越來越像是一個精心烹 X 的詛咒,這是誰之過呢?
觀衆一身反骨,聽起來像是一種非理智情緒的宣洩?
确實不乏這樣的成份。當娛樂受衆發現本應最體現消費者意願的娛樂産業,也難以逃脫資本掌控,不僅隻能被動接受娛樂内容,甚至在可選範圍内,還要被規訓出一些階層固化和三六九等觀念時,情緒化在所難免。
于是大熱往往遇冷,未被寄予厚望的黑馬卻經常殺出重圍。
但期待落差也好,被摁頭的逆反也好,完全可以被好内容、好表現化解與征服。
《漫長的季節》裏小啞巴的出彩,爲什麽沒令秦昊和範偉(及其粉絲,如果有的話)破大防?
《隐秘的角落》大爆後,被寄予厚望的辛爽三年磨一劇的《漫長的季節》,爲什麽沒有受到高期待值下的反噬?
因爲自己足夠好,因爲觀衆并不瞎。
你對這場大熱鬧,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