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隻講幹貨和硬邏輯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犀牛娛樂
犀牛娛樂原創
文|小福 編輯|樸芳
5 月 8 日上午,一封王中磊緻華誼員工内部信悄然釋出。
在此次發布的内部信中,王中磊回顧了華誼兄弟 2023 一季度成績,同時表示華誼兄弟将以 " 精耕内容,提質增效;IP 爲核,分發賦能 " 爲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性策略。
具體上,華誼選定了開發新産品——微短劇、賦能新業态——影視 IP 賦能直播、擁抱新科技—— AI 技術結合三個業務融合發展發力方向。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不久前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發表的内部信。不過這一次,資本市場并未像上次一樣迅速給予積極反饋。5 月 8 日當天,華誼兄弟不降反跌,次日,股價也僅擡升了 0.32 個百分點。
同樣都是在講故事、追風口,資本市場緣何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兩種态度
不如先從光線傳媒内部信開始回顧。3 月下旬,在王長田員工内部信流出後,光線傳媒當日漲超 18%,這次大漲背後其實可以拆分爲三層原因。
首先,王長田其實不是一個經常出現在公衆面前的企業掌門人。如這般發表員工内部信的情況也比較罕見,這樣一次時隔多日的長篇發言,自然更能引起行業内外的重視。
其次,當時正處于 AI 概念最火熱的幾周,光線傳媒既是電影行業裏最早一批宣布發力 AI 技術的頭部公司,其重點布局的動畫電影業務也與 AI 技術合作緊密,因此能夠收獲更多的關注度。
最後,還少不了光線傳媒多年以來穩紮穩打的行事方式給資本市場留下的印象分。而穩健的另一面,董事長王長田又在很多階段有過非常及時、準确的市場預判。因此,這樣一家相對保守的企業選在新概念風口打頭陣," 跟風 " 的重量自然比其他公司更大。
一個半月後,待華誼兄弟王中磊的這封内部信發出時,其行業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一來,相較于王長田長年以來的低調,時常出席各類行業活動的王中磊發言可謂頻繁。而且每年年末,王中磊都會以員工内部信的形式對華誼兄弟一年成績作出總結。高頻次的露面與發聲,無形中就稀釋了這種官宣效力。
二來,不同于三月時的盛況,AI 技術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五月再談 AI 概念,已經很難再能引發全行業共振了。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幾年華誼的成績,實在是很難再繼續被資本市場看好。自 2018 年起連續五年的虧損,幾乎耗盡了昔日民營電影一哥的 " 氣數 ",也幾乎耗盡了資本市場對這家公司的信心。
舉步維艱
或許我們可以從華誼兄弟的成績中更加直觀地看出資本市場不看好的原因。
就以王中磊每年固定的緻員工内部信爲軌迹。
最近幾年來,王中磊在 2019 年年末的那封内部信給我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一方面,那一年是 2018 年華誼遭遇至暗時刻以來最爲艱難的一個年頭,另一方面,王中磊也鮮少的在内部信中直接表明了對電影業務團隊的不滿。
當年王中磊在信中直言華誼兄弟犯下了連續三年缺席春節檔、2019 年主投主控項目一片空白的緻命失誤,要求電影團隊盡快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我們确實在 2020 年看到了一定改變。在整個電影行業遭遇數年難遇的疫情黑天鵝之際,華誼兄弟主控的《八佰》作爲影院恢複營業後的首部頭部大片,擔當起了救市重任,累計票房達 31.1 億元。
但遺憾的是,這部影片也是近三年間華誼兄弟幾乎唯一的高光點。2021 年,華誼主控項目中表現最好的是跨期上映影片《溫暖的抱抱》,累計票房 8.64 億。而當期上映的《盛夏未來》《侍神令》《鐵道英雄》等影片,票房表現平平。
在 2021 年年末員工信中,王中磊提出了打造符合時代背景的強商業屬性中國故事、打造符合主力消費群體需求的年輕化内容及各類型影視題材創作内容、進一步打通影劇 IP 聯動三個 2022 年内容戰略。
但變故總是來得措手不及,這一年,中國電影市場再度被打進谷底。2021 年的意氣風發變成了 2022 年的苟延殘喘,曾經滿腔幹勁的華誼也隻剩下疲軟的内容表現。根據華誼 2022 年報,報告期内上映影片隻有《月球隕落》《貓狗武林》《殺掉那個魔術師》三部,主控項目再度挂零,上一年末的内容計劃也就成了泡影。
也是在這一年,華誼兄弟宣布調整宣發業務模式,精簡宣發團隊,加入大廠 " 裁員潮 "。到了 2022 年末員工内部信之時,王中磊也無意再高喊布局,将全部希望押注至籌備許久的待映項目中來。
如今,2023 年又過去了 4 個多月,華誼兄弟釋出的《搖滾藏獒:乘風破浪》《愛很美味》兩部主控影片累計票房隻有百萬或一千萬級别,難堪盈利重任。而現下華誼今年唯一的救命稻草,可能隻剩下了一部《前任 4:英年早婚》。
回過頭再看這次發布的内部信," 精耕内容,提質增效;IP 爲核,分發賦能 " ……判斷無誤、方向精準,但問題是,華誼兄弟短期内還做得到嗎?
缺乏落地
即便抛開老生常談的内容、IP 安身立命,隻看此次提到的三個業務融合方向,我們仍然覺得不夠落地。
先看開發新産品。
王中磊在信中表示将以院線電影品質爲制作标準開發、改編或套拍精品微短劇。借助該産品的短生産周期和高變現頻率補充營收。
客觀來說,作爲一家内容公司,拓寬内容賽道的可行性還是相對較高的。且目前微短劇市場發展迅猛,很多行業新老力量都在躍躍欲試,此時入局并不算遲。
但開啓第二賽道又絕非易事。
以華誼兄弟的劇集業務爲例,早在 2006 年華誼就出品了國民爆劇《士兵突擊》,此後 2009 年出品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也火遍大江南北。但接下來的年頭裏,随着華誼布局向院線電影傾斜,加之劇集行業湧現新的力量,即便在 2017 年高調發布新劇集策略,錯過市場風口的華誼也未能再創造新的爆款大劇。
好在華誼也是一家比較敢于試水求變的公司。譬如在傳統劇集市場變成一片紅海之時,華誼也積極探索網生内容,如在 19 年推出豎屏短劇《生活對我下手了第二季》、20 年參與出品分賬劇《人間煙火花小廚》。
2021 年,華誼一口氣宣布了涵蓋 17 部劇集和 12 部網絡電影的全新片單。陸續推出了《北轍南轅》《古董局中局之掠寶清單》《古董局中局之鑒墨尋瓷》《消失的孩子》《東北插班生》等多部網劇及《古董局中局之國畫密碼》《龍嶺迷窟》等網絡電影作品。雖然這些項目的市場反饋并不算太強,但華誼起碼沒有停滞不前。
然而面對主營業務的缺失以及巨額虧空,這種淺嘗辄止的業務拓寬并未能成爲華誼的新營收支柱。到了網劇、網絡電影時如此,到了即将發力的微短劇時可能還是如此。
再看賦能新業态。
簡單理解就是華誼意圖利用現有影視 IP 聯動直播增加商業價值。與微短劇邏輯大差不差,直播同樣是一種周期較短變現能力較強的業務模式,然而華誼兄弟作爲一家電影公司,将自有影視 IP 聯動直播的實操性其實并不高。
其一,華誼所持有的很多 IP 并不适合多産業鏈開發,換言之,就是觀衆認知度不夠。這一點在實景娛樂業務上就曾經得到過證明,而放在互聯網直播業務上,也不會有太多改變。如何用有限的優質 IP 去撬動直播合作,這一點還需要華誼給出解答。
其二,影視 IP 聯動直播的商業模式本身也不夠明朗。除了版權合作、主創合作、内容話題合作的方式以外,現階段我們還很難聯想到更多變現方式。
至于王中磊提到的第三點擁抱新科技,就是更加遙遠的概念了。
AI 技術賦能影視是大勢所趨,一旦技術成熟能夠納入生産流程必将帶來更優異的降本增效效果。但現階段,AI 還隻是作爲熱門概念被争相追捧。在這背後,無論是被資本市場更加看好的光線、上影,還是華誼兄弟,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更不要說,相較于有動畫業務布局的上海電影和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的主業離 AI 技術更遠,投入實用自然也就更難。
所以這封信,看起來很振奮人心,說的也句句在理,但實操性卻是大打折扣的。
華誼從民營電影公司最強企業一步一步淪落到如今,有判斷失誤,有過于自信,也有世事難料。與其沉浸于舊事不如遠望未來,真正能救華誼的自始至終隻有内容,但華誼能不能自救,也取決于它願不願意踏實地講好 " 内容 " 故事。